通过本报告,全面评估了中国地方ZF的信用风险,向市场第一次详细提供了类似的研究分析。依托专有数据、预测结果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我们对国内30个省市ZF的信用风险进行了评估。中国初生的地方ZF债券市场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目前市场上对这类债券的研究及信用评级却仍然相当缺乏。
我们研究报告中的指数体系融合了四大类近30项涉及宏观经济、财政、金融、ZF决策和治理风险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对最低风险”至“相对最高风险”的顺序提供了各省的相对排名。我们的研究结果包括:
各省市的信用状况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薄弱环节。没有哪个省在四大类指标排名上均能进入前十(而跻身前十意味着其风险相对较低)。中国各省市的公共财政均不同程度承受压力。
从地域角度看,较富裕的东部沿海省市信用风险总体较低,其经济结构实现了多元化,财政状况稳健,决策架构相对完善。总体排名上位于东南部的广东省位居第一。
信用风险集中在西部和东北部相关省份,其中部分省份在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陷入了重重困境。中部的山西省总体排名倒数第一,表明该省的信用风险最高。
我方排名依托的基本数据显示各省市的信用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几乎各项指标都反映出各省市具体的经济和金融状况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也导致了明显的信用定价差异。
一种观点认为总体而言中国各省市ZF足以获得业界最高的AAA信用评级(目前国内评级机构恰恰给予了它们这一评级),而我们报告所凸显的省份之间财政状况与信贷结构的种种差异与这一观点格格不入。如果投资者过分信赖这类评级结果,或者单纯认为中央ZF会为任何陷入困境的地方ZF提供支持,那么他们将会暴露于风险之中。2015年初生效的法规明确了中央对于地方ZF“零救助”的政策立场。
我们认为如果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投资者能掌握相关关键的分析结果和手段,就能够在相对低收益率的地方债券中寻觅到诱人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单纯从投资额的角度来看,目前境外投资者在国内债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仍然较小,但目前中国监管机构正在逐步放开针对国际机构的投资份额限制,这将会为中国目前价值50万亿人民币(合8万亿美元)的在岸固定收益证券市场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地方ZF债券发行规模仅在2015年一年便增长了九倍,达到约4万亿人民币,预示着它将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固定收益细分市场。2020年前,各级地方ZF还将陆续增加发行约15万亿元(约合2.3万亿美元)的债券,相比之下,2015年底美国地方债务总额也才刚刚超过3.7万亿美元。
我们在此份研究报告中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帮助投资者在国内新兴的地方ZF债券市场中捕获机遇、识别风险。在此我们整合了独立调研成果和国内各省市公开的最准确的相关数据和The EIU的内部相关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希望在此份报告的基础上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全面并定期更新的信用评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