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在学习SFA计算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时,有个问题,在分析影响因素时,涉及到无效率模型就是那个mi,先估计这个模型再进行实证研究,我想问的是如何进行实证研究。个人感觉第一步骤先计算技术效率同时估算生产函数中的那些参数;第二步骤才分析这个无效率模型,也就是分别应该是两个数据文件,两个执行文件吧,这个数据文件中(第二个)数据排列方式是怎样的呢?因变量m没法取值呀?只有自变量那些影响因素能算出来吗?执行文件中的命令怎么选择呢?
A:
我尝试回答如下:
利用随机前沿研究技术效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考虑影响因素的模型,此时mi没有被解释变量解释,即BC(1992);第二种是考虑了影响因素的模型,此时mi需要用相关的解释变量解释,也就是BC(1995)模型。你的理解是正确的,测算真实效率时先不考虑效率影响因素,此时测算得到的是实际技术效率,如果考虑了影响因素后得到的剔除了造成部分技术无效因素后的效率。所以,数据集需要两个,一个是没有效率影响因素的,一个是带有效率影响因素的。带有效率影响因素的数据排列很简单。
(1)不带效率影响因素的数据结构(以CD函数为例)
id t y x1 x2
1 1 1 1 1
2 1 1 1 1
(1)带效率影响因素的数据结构(以CD函数为例,且影响因素为2个)
id t y x1 x2
1 1 1 1 1
z1 z2
2 1 1 1 1
z1 z2
我只是演示了两个样本,一个年份的数据情况,其他的根据这个扩充就是了。
你如果也考虑影响因素,你肯定要有相关因素的数据,仅依靠自变量是无法求解影响因素的,其实影响因素的求解也是要建立mi与其他影响因素的方程的。
执行命令的选择要区分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同时考虑影响因素的模型与不考虑影响因素的模型是不一样的,具体你可以参考coelli(1996)那个指南。
下面我以生产函数考虑影响因素的模型为例:
2 1=ERROR COMPONENTS MODEL, 2=TE EFFECTS MODEL
eg4-dta.txt DATA FILE NAME
eg4-out.txt OUTPUT FILE NAME
1 1=PRODUCTION FUNCTION, 2=COST FUNCTION
y LOGGED DEPENDENT VARIABLE (Y/N)
28 NUMBER OF CROSS-SECTIONS
9 NUMBER OF TIME PERIODS
203 NUMBER OF OBSERVATIONS IN TOTAL
5 NUMBER OF REGRESSOR VARIABLES (Xs)
y MU (Y/N) [OR DELTA0 (Y/N) IF USING TE EFFECTS MODEL]
5 ETA (Y/N) [OR NUMBER OF TE EFFECTS REGRESSORS (Zs)]
n STARTING VALUES (Y/N)
IF YES THEN BETA0
BETA1 TO
BETAK
SIGMA SQUARED
GAMMA
MU [OR DELTA0
ETA DELTA1 TO
DELTAP]
NOTE: IF YOU ARE SUPPLYING STARTING VALUES
AND YOU HAVE RESTRICTED MU [OR DELTA0] TO BE
ZERO THEN YOU SHOULD NOT SUPPLY A STARTING
VALUE FOR THIS PARA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