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panheting在2009-5-7 9:09:00的发言:“工人在购买商品时,剩余价值就已经实现了。工人在最低工资收入的基础上还有储蓄,只会增加购买力,从而使剩余价值的实现变得更容易。所以,这里不会有资本家亏损货币的事情出现。但是另一方面,工人储蓄的增加会通过信贷渠道形成投资,从而恶化资本积累的过剩。”
工人在购买商品时,剩余价值并没有实现,工人消费的部分或者说工人的工资收入只是企业生产的成本,工人将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只是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剩余价值必须依靠企业家的消费来实现。
工人的工资所得是企业为生产而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工人任何数量的储蓄意味着有等量的货币支出没有通过对商品的购买流回到企业。
例如:A企业购买原料支出1000元,支付工人工资900元,获得利润500元,那么,A企业的最终产出价值为1000元+900元+500元=2400元,这2400元的产品中,原料的提供者有能力消费1000元的产品,A企业家可以消费500元的产品,工人消费900元的产品,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门没有把全部所得用于消费,那么2400元的产品就会有剩余。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还要逻辑通顺。“剩余价值必须依靠企业家的消费来实现”,你的意思是说工人只能实现一部分商品的剩余价值,而无论哪一个阶级有储蓄的话,就会有相应的一部分商品的价值无法实现。更准确的说,如果货币贮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有相应的一部分商品的价值无法实现。这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批评萨伊定律时所使用的理由,即人们可以持有货币而不买。区分储蓄和货币贮藏是重要的,储蓄可以全部或部分转化为投资,因此储蓄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货币贮藏的相应变化。
工人的储蓄是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工人的储蓄具有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包括克服失业的损失、提高技能、购买耐用品等等。从总量上看,工人的储蓄总是通过各种孔道重新转化为投资,而并不形成货币贮藏。从这个角度看,工人拥有储蓄,能为工人提供更大的购买力,因此是有助于而非有害于剩余价值实现的。从战后福利国家政策和总需求的变化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真正有碍于剩余价值实现的总是企业、金融机构的货币贮藏。如果利润率过低,企业投资就会减少。对经济形势的悲观态度将增加企业的储蓄。总的结果是货币贮藏的增加。因此,妨碍扩大再生产的不是储蓄,而是货币贮藏。资本主义中,投资是积极的因素,消费是消极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萨伊定律无法成立,这是否是扩大再生产无法进行的充分条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有在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的时候才会妨碍扩大再生产。但是,是否能说,萨伊定律无法成立,因此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错误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