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今日披露年报显示,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5623.70亿元,投资收益率-6.79%,共亏损394亿元。
消息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06/06406186967.shtml
今看到这则消息,不禁想起本人4年前发表在www.jjxj.com.cn上的一篇文章:《社保基金也是肉包子?》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200
股市上经常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所谓“资金面”的问题,一旦价格下行,便有人开始叫喊“资金流出”、“资金短缺”等等。一旦股市长期疲软,便有人从资金注入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期望用资金注入来振兴它,因此对注入庄家入市、社保基金入市等等兴奋不已。
然而所谓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过是在西方经济学错误的供求理论下的错误认识,市场上从来都不会缺少资金。股市的走向也不是由社保基金入市就能决定的,现实已经做出了回答。
价格天生具有波动性(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582),所谓股市疲软,不过是持股人单方面的一种心态,已经抛掉股票的人决不会说股市疲软,跌得越深,空头越高兴,说明他当初的决策越正确。每一次交易,都是一个多头对一个空头,多头和空头的数量一样多,怎么能以持股者单方面的感受说股价高或者低呢?
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错误在于,它是用单一需求者的需求作为需求,用单一的需求来分析价格,两个交换者两种商品的交换的2+2,到了西方经济学里变成了单一需求者(持股人)和单一商品(股票)的1+1。这在普通商品市场上,利用大众的思维惯性,似乎颇能自圆其说,但是对于股票市场这种准货币商品,对于外汇市场这种真正表现交换本质的市场,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就彻底失效了,谁见到外汇市场分析中会用到西方经济学整天挂在嘴边的那个交叉均衡图?
由单一需求者这个错误的思路出发,西方经济学得出交易清淡源于“需求不足”的错误结论,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刺激哪个从两个需求者中挑选出来的需求者的需求,把另一个需求者和他的需求抛在了一边。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如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7):
“现在一个时髦的词语是把交换清淡解释为‘需求不足’,但是这里的‘需求’是指被人为地认定是‘需求者’一方的单方需求。”
“显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需求如果‘足’的话,需求者就会接受较高的价格(物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较低或说货币与物品的交换比例较高),那么相反地,需求不‘足’的话就意味着需求者不愿接受较高的价格,也就是说,需求‘足’者会高估对方商品的价值。”
“如果从公平原则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持此观点的人彻底忘却了交换是两个需求者之间发生的事,持物者对货币的需求同样是需求。一个人带着商品到市场上来干什么?为何要将手中的物品兑换成为货币?显然,他需求货币。如果他需求货币,他为什么不高估货币的价值?是不是可以说,持物者对货币的需求不足呢?凭什么抱怨持币方‘需求不足’?”
“股市也经常抱怨资金不足,亦纯粹强盗逻辑耳!你无限制地低报股票价格看看资金还会不会短缺?股市上的铁律是:永远有大把的资金在等着你忍痛割肉!你为何不割?还不是因为你对资金的需求不够‘足’么。”
以上批评多有揶揄投机者活该的意味,但是这对真正的投资者也不公平。站在真正的投资者的立场上,我认为中国股市的真正问题出在上市公司无理占有广大股东的红利,经常性的是不分红、少分红,或者强行扩股圈钱,以至于无论上市公司业绩如何良好,股民都无法享受到投资的效益,造成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资本市场投资人却连年亏本的奇怪局面。有人发出奇谈怪论,说上市公司业绩和股市收益没有关系,这对于投机炒做的投资者来说或许可以成立,但是事实是在中国这个股市上,即便是你持有股票不炒做,也无法取得和上市公司业绩相当的收益。
前几天盛大收购新浪的事件,大家学到一个新名词“毒丸计划”。中国股市上上市公司连年不分红、以配股代替分红其实就是一个缓慢释放的“毒丸”,即使你坚定地持有某公司的股票,股票看着越来越多,股价也越来越低,终究还是看不到什么赢利,落得个纸上富贵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不分红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之外的另一个自发的、十分有效的非法融资渠道了。
西方成熟的股市被经济学家看作是一个“藏富于民”的招数,但是,如果上市公司经常性地不分红,这个“富”恐怕很难藏于民间。社保基金入市,目的和其它投资人一样,希望用上市公司的赢利来扩大基金的实力,更好地服务于投保人,但是,如果上市公司只圈钱不分红,社保基金进入股市恐怕也一样是肉包子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