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自习没有带水,总是渴的跑回去喝水或者到超市买水喝,但是每次带水了,却总是喝一点,就是渴了,看看杯子里面的水不喝感觉也没有事~~~~听说古代有“望梅止渴”,难道我这就是这样的情况?迷糊了ing~~~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呵呵,恐怕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如果一定要用经济学解释的话,那只能说:
由于人感觉,在可预期的将来,都会比较渴,所以这种“预期”对于风险规避的人来说,
无形中增加了“应该感到渴”的某种推动~~~~~
随便说的不要当真啊。
猫兄的解释是很好的。我也有一个解释,就是不光消费可以带来效用,就是不消费,只是看看,也带来效用。
生理上的解释对我们来讲没有什么含义,最好是用经济学解释。
望梅的时候,改变了人们的预期,从而增强了人们消费的信心。当然是有用啦。当人很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希望,看看的作用大增。
望梅的时候,改变了人们的预期,从而增强了人们消费的信心。当然是有用啦。
当人很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希望,看看的作用大增。
呵呵,我们是一个意思啊:
如果看到了水,就意味着,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假如当真出现“渴死”的巨大风险的时候,
是存在一种“保险”的。——我可以买得到(抢得到)水。
这自然也就改变了“预期”嘛。
我感觉是这样的:望梅止渴并非没有科学依据,当你看到梅子时,你知道它是什么味道,而潜意识的刺激会激发你的味蕾,会分泌唾液,所以以此达到解渴的作用。
同理,你看到水,你的唾液分泌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的渴的程度。
猫兄真利害,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的个人看法:
任何的现象都应该能够通过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法解释:
首先望梅止渴的含义应该能够明白,实际上核心就是上面的朋友提到的预期的作用。
望梅止渴的核心在于士兵们认为成本小于收益,往前走是有利可图的,根据理性人假设,他们自然会努力的向前走,而只是想收益,忽略了非常小的成本。
成本:多走一小段路程
预期的收益:梅子和吃过梅子后的效用
相比之下,成本明显的小于收益,每一个理性人都会接受这个可能是事实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