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哲学研究】“望梅止渴”的哲学层次客观存在
联想到厚厚的一本《黄帝内经》,为什么对中药只论“药味”不论“药性”
“望梅止渴”的故事家喻户晓,“望梅止渴”的体验众所周知。然而“望梅止渴”的哲学现象也证实了“意识”与“存在”的“千古疑案”;证实了《易经》和中医的“哲学单元”、“哲学层次”、“宇宙地位”等哲学方法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望梅止渴”,生动地描述了人对食用酸梅生理反应的记忆,居然可以使自身“生命环境”随时再现食用酸梅的生理反应!
吃过酸梅的人都知道,酸梅入口即会牙“酸”,随之而来的是口腔产生大量津液,这时即使已经口干口渴的你瞬间就没有了口干口渴的感觉。只要你有了这个体验经历,从此以后只要你一想起酸梅,就会再现食入酸梅之时的生理体验。
这样问题就来了!
“望梅”,思想着酸梅,这是“精神意识”;“止渴”,牙“酸”,生出津液,原来的口干口渴消失,这是“物质存在”。“望梅止渴”现象说明在人的生命领域里,客观存在着“可以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现象!
同时,几乎每个人都可重复的一个情况,就是即使无酸梅可“望”,甚至在无梅的季节,只要你去想象记忆中的酸梅,你也会重复再现“止渴”的生理体验!这一超越时空的,“无中生有”的生命现象,足以使我们去深化认识我们已有的那点“哲学常识”!
哲学的一小步,是具体实践的“十万八千步”。“生命环境”的哲学现象尚且令人意外,更别说如何认识或研究“三教九流”了!
联想到厚厚的一本《黄帝内经》,为什么对中药只论“药味”不论“药性”;联想到为什么西医不能象中医那样,可以把人的生理和心理放在同一范畴进行理论论述,而不需要把生理学和心理学分开,从这里你就会明白,原来只有中国的《易经》思想及其中医可以在实践中,根据不同事物的“物质存在空间”或“哲学层次”而使用不同的哲学方法。
只有中国有这“望梅止渴”的哲学傲气!
不错,“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任何具体的“客观存在”都不足以概括“物质存在”的本质。但是,人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其生命本能的特点或局限性,难道就不是“认识”的“物质”基础或条件吗?难道人类不应该根据自己生命的基础和条件去思考人的思维有效性吗?如果不这么认识,而就说“人的意识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不就等于否认了人的思维有效的可能性吗?!再说如果对自己“活着”都“关怀”不了,这种哲学又谈何“人道关怀”!
我们的哲学常识那里告诉我们,哲学要对人生前途、民族命运,以致人类未来重大问题等进行探讨、追问。在古代中国的《易经》、老子、孔子、《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参同契》等等古代先哲及其著述告诉我们,只有置身于自我生命认识的“内行”或者执着于“生命尊严”思考的人,才能承受得起“人生前途”、“民族命运”、“人类未来重大问题”等哲学思考的厚重!才能承担得起对“人道关怀”的哲学思考!那些没有民族性而又轻视自我生命认识而妄谈“人道关怀”的“书房哲学”,很难想象能有什么“厚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