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资本是投入到商品生产的直接劳动中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始终把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的,即供给和需求都不发生作用,商品的价格与刚性价值完全相等。
在这种情况下,刚性资本只能带来平均利润,说明其增值是很有限的。
《弹性资本论》是以《资本论》为参照系,来解释和说明市场经济现象的。
刚性资本的弹性化——是从《资本论》出发、并引入《弹性资本论》中的说法。无论是单独在《资本论》体系中,还是单独在《弹性资本论》体系中,都不会有“刚性资本的弹性化”的说法——这是基本的前提。
第一节 刚性资本弹性化的种类
在《资本论》体系范围内,刚性资本只能够带来平均利润;而在
《弹性资本论》体系范围内,刚性资本必然发生弹性化,说明刚性资本同弹性资本有相同之处,都能够带来弹性价值。
当然,我们说刚性资本能够带来弹性价值,是说投入刚性资本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带来弹性价值,“刚性资本所带来的弹性价值”是指商品弹性价值的总和。
由于弹性价值有正数、负数和零之分,那么,刚性资本的弹性化
就有正弹性化、零弹性化和负弹性化三种。
一、刚性资本的正弹性化
所谓刚性资本的正弹性化,就是刚性资本所带来的弹性价值为正数的弹性化。刚性资本正弹性化后,带来的弹性价值总是高于平均利润,如果弹性价值等于平均利润,就不是刚性资本的正弹性化。
刚性资本正弹性化,是企业盈利的标志,是企业投入刚性资本追求的目标。
二、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
所谓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就是刚性资本所带来的弹性价值为零的弹性化。
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就是刚性资本没发生弹性化,这种情形可作为刚性资本弹性化的一个特例,或者说刚性资本的弹性化存在这样一种特殊形式。
刚性资本发生零弹性化,似乎与价格与刚性价值相等一致,其实不然,前者是实证性的,而后者则是规范性的。这一点必须清楚。
三、刚性资本的负弹性化
所谓刚性资本的负弹性化,就是刚性资本发生弹性化之后,所带
来的弹性价值为负数的弹性化。
刚性资本的负弹性化,远不如不发生弹性化。刚性资本不发生弹
性化,还可以获得平均利润,负弹性化则完全陷入了亏损状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避免刚性资本发生负弹性化。
刚性资本的负弹性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过相关的论述:
“撇开一切偶然的干扰不说,现有资本的一大部分,会不断在再生产
过程的进行中或多或少地贬值,因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原来
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并且这种时间由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减少。”○1
刚性资本的负弹性化与价值“贬值”,实质是完全一样的。
然而,把价值“贬值”说成是刚性资本的负弹性化,决不是单纯
为了换一个说法,而是要从弹性资本的角度来认识刚性资本能够起到的类似弹性资本的作用,是两个学科研究体系中的交叉现象。说明《资
本论》与《弹性资本论》紧密的历史联系和学科联系。
第二节 刚性资本弹性化的原因
刚性资本能来平均利润,是人为的一种抽象。当我们把刚性资本从《资本论》体系纳入《弹性资本论》体系时,特别是当刚性资本回归到经济现实中时,供求关系就必然发生作用,刚性资本的弹性化就成为必然趋势了。
下面,具体分析刚性资本弹性化的三种不同情形。
一、刚性资本正弹性化的原因
在同类行业的所有部门中,仅就生产同种商品的刚性资本而言,如果抛开企业投资规模的差异,所剩下的就是刚性资本先进程度的不同了。
刚性资本发生正弹性化,说明其资本的质量水平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其劳动生产率超过社会平均生产率。这样,刚性资本转移到商品中去的刚性价值相对就比较少,假如这种商品与社会平均刚性资本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以相同的价格出售,那么,这种经过正弹性化的刚性资本,就获得了一定量的正弹性价值。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称的超额剩余价值。
从表面看,刚性资本发生正弹性化带来的正弹性价值完全是刚性资本自身的作用,而与其他因素毫无关系,其实不然。
厂商在购买刚性资本时,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要进行
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付出一定量的弹性资本。
因此,刚性资本正弹性化所带来的正弹性价值,仍然是弹性资本
的作用。就是说,刚性资本在转移刚性价值的同时,也转移弹性价值。
二、刚性资本零弹性化的原因
如果把市场供求关系抽象为平衡的,那么,刚性资本所能够带来
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这种分析把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情形完全抽象掉了,这是《资本论》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论述和分析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用现代观点看,马克思的方法是典型的规范分析方法。
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则不是规范意义,而是实证意义的说法,即在刚性资本弹性化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既不是正弹性化,也不是负弹性化,而是零弹性化这样一种状况,这种状况的存在,哪怕只是一瞬间,其本质也是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即刚性资本没有发生弹性化。
表面看,虽然“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的实证说法,与“能够带来平均利润的刚性资本”的规范说法没有什么区别,但二者却有本质不同。
作为规范意义的刚性资本,是根据一定价值取向进行的科学抽象,处于绝对的静止状态,丝毫没有运动和变化;
作为实证意义的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是一种纯粹的客观描述,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客观上可能只是一瞬间,除了这个瞬间之外,随时都可能发生正弹性化或负弹性化的变化,因而,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转化为绝对运动的弹性化状态。
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刚性资本的正弹性化转化而来的;二是由刚性资本的负弹性化转化而来的。
刚性资本的零弹性化是一个临界状态,当刚性资本处于正弹性化
状态时,要防止转入零弹性化状态;当刚性资本处于负弹性化状态时,
要首先努力使之转入零弹性化状态,进而再转入正弹性化状态。
三、刚性资本负弹性化的原因
刚性资本负弹性化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弹性资本投入有误。根据商品弹性价值形成的代数和原理,弹性资本投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刚性资本的负弹性化。例如:针对刚性资本所投入的弹性资本不符合市场的客观实际,特别是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方面的失误,是直接原因。
也包括这样的情况:尽管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等开始时并没有失误,但由于资金不足、原材料未能及时购买、预期技术没有到位等因素,使产品未能及时上市。最终上市后市场已经发生了与预测时相反的变化,使刚性资本迅速发生负弹性化。
二是弹性价值不断下降。由于刚性资本经过较长时间的运作,获得了许多正弹性价值,经济效益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出现并普及,原来投入的刚性资本相对陈旧、贬值,质量低于社会平均刚性资本的水平,便发生了负弹性化。
刚性资本发生这样的负弹性化,是由正弹性化逐步转化来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以上所说的刚性资本负弹性化称作价值贬值或价值减少:“撇开一切偶然的干扰不说,现有资本的一大部分,会不断在再生产过程的进行中或多或少地贬值,因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原来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并且这种时间由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减少。”○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新仪器、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
出现,掌握新技术的新劳动力的不断涌现,使原来的刚性资本必然发生负弹性化的改变。
三是根本没有投入弹性资本。这种情形极少,甚至没有这样的企业。刚性资本投入越多,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要投入弹性资本。这已成为当代投资者的共识。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刚性资本发生
正弹性化,主要是投入了弹性资本。
作为刚性资本来说,即使得到了配套的弹性资本投入,在正弹性化过程中实现了可观的高额弹性价值,难以避免的是随着商品市场饱和度不断增大,或者随着新的刚性资本的不断投入,必将发生零弹性化和负弹性化的变化,这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不可抗拒的。成功的厂商,总是能够在刚性资本将要发生尚未到达零弹性化之前就已使自己企业的航船驶入新的发展航道,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经营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商战决胜的奥秘!
第六节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质疑
在尚未认识刚性资本弹性化之前,现实中高新技术设备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已非常明显,但囿于“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或“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等经典论断,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科技成果在新价值创造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一类说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我们明确了刚性资本弹性化之后,困惑就可以解除。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误导
马克思说:“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
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4
这就是说,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因素中的一个:一是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二是新工具或新机器的应用。因为这两个因素都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根据第二个因素即新工具或新机器的应用,似乎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却是错误的。
马克思所说的相对剩余价值,包括由刚性资本——新工具或新机器的应用而发生弹性化所产生的弹性价值,这部分弹性价值显然不是工人创造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定义有一个小小的失误,即把刚性资本弹性化所带来的弹性价值也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正确定义应为:通过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或工人对于工具的改进、相应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误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的英明论断。但这个结论内在地隐含了这样的条件即科技和生产的结合。科技如果不应用到生产中去,就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应用科技的劳动者和科技应用的劳动对象相统一的劳动过程中,才能现实。
科技在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科技本身并不能创造本书所说的刚性价值,只能转移刚性价值,并且在转移的同时发生弹性化,从而带来弹性价值。这是先进科技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科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其巨大作用,并不在于它能够转移刚性价值,关键在于它通过刚性资本弹性化持续不断地带来高额弹性价值。因为科技转移刚性价值所带来的利润相对是比较少的,其较少的利润决不是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
三、社会活劳动的误区
社会活劳动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所有科技成果都是社会活劳动创造的。
“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说法本身并非不正确,但这种说法的本意是通过“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推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结论,但这不可能,因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作为物化劳动无论从宏观上讲,还是从微观上说,都与创造刚性
价值无缘。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两个不同生产过程的概念,二者不可能存在同一过程,物化劳动是过去时,而活劳动是现在时。前一种活劳动物化后,后一种活劳动又补充进去,如此形成工序繁多的商品生产。如果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一样能够创造刚性价值,那么,物化劳动的概念就没有提出的必要了。
与社会活劳动相对应的是社会物化劳动,前者创造刚性价值,后
者转移刚性价值,或通过刚性资本弹性化带来弹性价值。
艾德文在《复杂劳动与知识价值》一文中说:“关于自动化条件
下企业人员减少、利润却为何大增的问题,国内外争论了多年,至今
仍在争论,所以称之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不算过分。”○5
这一难题的本质,是物化劳动怎样实现了价值增值问题,用复杂劳动和知识价值都不能从根本上解释这一难题。也有的人试图通过“用‘头脑’的劳动”○6加以解释,也欠说服力,难以得到认同。就是说,这一难题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能够解决的,它已超出原来的学科范围。
归根结底,只有用《弹性资本论》的“刚性资本的正弹性化”,才能科学解释这一世界难题。
本人主页:www.wodukom.com/hljqthzh
Email : hljqthz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