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产业再次成为最大亮点,增加值增长7.6%。曾一路回落的工业指标,也在一季度开始好转。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虽然比上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但比今年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
2、产业分化进一步加剧。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2%和7.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4和1.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1%和32.4%,比上年同期提高1.1和1.7个百分点。而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2.1%。
3、在财政发力的背景下,投资这架马车也出现好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8.58万亿,同比名义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了8万亿,同比大增39.5%。
这为保证二季度乃至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基础,不过,同时也意味着后续项目的资金需求压力也将会很大。
国企是一季度投资的主力,国有控股投资2.9万亿,增长23.3%。民间投资似乎仍然迷茫,一季度民间投资5.3万亿,虽然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2%,但增长只有5.7%。
与GDP一样实现深度U型反转的,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指标:投资资金到位情况。继今年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仅0.9%之后,一季度三个月的投资资金到位增长了6.4%。
投资资金到位实现U型反转的背后,是财政和货币双驱联合发力的结果。数据显示,一季度的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6.9%,国内贷款增长13.9%。相比之下,自筹资金下降0.2%,利用外资下降25.6%。
4、房地产投资复苏迹象日趋明朗。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77万亿,同比名义增长6.2%,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2个百分点,比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4.6%。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9.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4.8%。
房地产回暖更明显的标志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和住宅销售额。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大幅增长33.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5.6%。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524亿元,同比增长54.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60.3%。
5、消费依然保持基本稳定。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虽然比上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但比今年1-2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6、最超出预期的外贸数据。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2万亿,同比下降5.9%。其中,出口3万亿,下降4.2%;进口2.2万亿,下降8.2%。进出口相抵,顺差8102亿元。但3月份,出口1万亿元,增幅达到了匪夷所思的18.7%。
7、受供需、货币、季节性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季度CPI温和上涨。同比涨幅2.1%。食品成为领跑者: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1%,从更具体的品类看,猪肉和蔬菜是领跑主力:猪肉价格上涨24.1%,鲜菜价格上涨27.3%。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但略低于GDP增速。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9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低于GDP6.7%的增速0.2个百分点。也就说,整体看,居民收入没能跑赢GDP,但悬殊不大,整体匹配。
9、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9%,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9.4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3%。
国家统计局总结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一些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稳中有进态势持续。但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阵痛仍在持续,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今天上午的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经济运行平稳、结构优化、亮点纷呈、好于预期,我们没有理由不得出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的结论。尤其是3月份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我们初步判断,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筑底企稳的迹象。
2016年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单来之不易,这背后是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超过1万亿的“专项建设基金”(可用做项目资本金),以及今年一季度被普遍预期超过5万亿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季度回暖的基础仍不坚实,而二季度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风险依然较大。
在4月11日的国务院总理座谈会上,李克强表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际环境中新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增加,国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困难,一些领域风险不容忽视。”而参加座谈会的部分省市主要负责人则认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还需加码发力。”
在4月15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盛来运也提醒说,“也不能乐观,毕竟现在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国内正处在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的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在持续,同时实体经济比较困难,下行压力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