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评级法的标准【要素】_内部评级法的有效期限【指标】
内部评级法的标准【要素】
(1)内部评级对象。过去一个时期以来,银行主要采用一维评级系统,即仅对借款或交易对手进行评级。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法中必须设计客户资信评级及贷款评级的两位体系,以满足风险监管的精确化技术要求。
(2)评级所考虑的因素。大多数国际性银行在评级时除了考察借款人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充足性等因素以外还会考虑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区域特征、市场竞争、管理水平以及产权结构等因素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行业分析在风险评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和主要风险因素各不相同,只有通过行业比较,才能比较客观地估计不同行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使不同行业的信用评级具有可比性。为此,一些国际性银行非常重视对行业的研究和跟踪分析,并按不同的行业分别设立机构,每个行业机构下设置客户经理部、行业评估专家组、风险评估专家组和业务处理组。
(3)内部评级标准。一般而言,依靠授信人员自行判断,根据经验及专业知识,可保持评级的弹性,随时根据不同情况作适当调整,不过人工评级方法比科学方法缺少一致性、共通性及全面性。巴塞尔委员会鼓励银行利用自己本身的资料建立评级标准,银行需要将评级的方法清楚列明,清楚阐释授信风险因素的筛选方法、评级的原理、处理非量化因素的准则等,以增加评级的透明度,提供足够信息使其他人容易了解、比较及解释不同评级的分别,待监管机构检查时,可增加他们对评级系统的信心。
(4)内部评级方法。从国际银行界看,常用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三类:以统计为基础的模型评级法、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定性评级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级方法。其趋势表现为:①风险评级越来越重视对宏观、行业、区域等系统性风险因素的分析研究。②促进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模型不断涌现。③更加重视企业的现金流分析。④侧重将内外部评级结果相互映射并作综合分析。⑤银行在业务决策中更加注重发挥内部评级的作用。风险内部评级结果不仅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如信贷审批、风险预警、管理报告、授信额度和提取坏帐的准备等,同时还作为分配资金的基础依据,并用于资产组合管理和产品定价等方面。
内部评级法的有效期限【指标】
使用内部评级方法计算资本金需要输入4个指标:债务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以及债项到期时间。
(1)违约概率(PD)。违约概率是指未来一段时问内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定义违约概率为债项所在信用等级1年内的平均违约率,违约概率的确定必须是通过对这个级别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而且是保守的和前瞻性的估计。
(2)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损失率是指一旦债务人违约,预期损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此处的损失是经济损失而非会计损失,包括折扣因素、融资成本以及在确定损失过程汇总发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违约损失率与关键的交易特征有关,如是否有抵押品及其债权从属关系等。
(3)期限(M)。一项金融工具的有效期限定义为1年和以上期限中的最大值,但任何资产的有效期限都不得超过7年。除非另行规定,期限为借款人完成贷款协议规定的所有义务(本金、利息和费用)需要的最长剩余时间(以年计,通常为该金融工具的名义期限);对于分期付款的金融工具,为剩余的最低本金合同还款额的加权期限,定义为:
加权期限
= ∑ tPt / ∑ PT
t t
其中Pt表示在未来t月内到期的最低本金合同金额。
期限被认为是最明显的风险因素,监管当局通常期望银行及时提供合约中敞口的有效期限。在标准法中,根据监管标准或外部信贷评估机构的评估,借款人被分为5类风险权重(O%,20%,50%,100%,150%)。IRB方法规定了更精确的风险区分方法,即对PD、LGD和M分别估计,然后作为产生相应风险权重的因素。如果考虑到其他敏感性,通过使用风险权重的连续函数代替标准法下五个离散的风险档,较好地反映了信贷质量的全貌。这样,对于PD、LGD以及某些情况下的M共同显示低风险债务人的敞口,那么其风险权重一般要低于使用标准法得出的风险权重。同样,PD、LGD和M显示高风险借款人敞口,其风险权重往往高于标准法得出的风险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