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权力与利益分享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
作者:王小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经济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政治的问题。党在很多问题上,包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分歧,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的效率。要在党内建立一个恒常的权力、利益分享制度,以及观点、思想、路线、政策等的讨论、争论、妥协的合作制度。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才能继续向上。
中国经济目前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主观的--当然也有一些客观原因。经济学家们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口红利的消失,就算这是一个理由,那么请问,现在人口红利消失了没有?难道现在中国不是正在享受人口红利的高峰吗?经济学家们又把问题归咎为整个世界经济的萧条,那么请问,由于世界经济凋敝而带来的原材料与能源价格的暴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当然,整个世界经济的凋敝对于中国出口市场的影响还是明显的,但是,这个问题我们难道不能通过扩大内需来解决吗?难道上个世纪的执政者罗斯福和理论家凯恩斯没有教会我们怎么扩大内需吗?
既然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主观的,那么,这个主观的错误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在经济上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过去中国犯的错误是左的教条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条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教条主义,而现在我们犯的错误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教条主义,更准确地说,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极右的、原教旨自由放任主义的教条主义。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为了刺激经济,中央ZF投下了四万亿,这根本就没有什么错,但是一片骂声,直到今天还在骂。这一次,本来早就应该启动投资,结果迫于舆论,经济学家又开始说ZF不应该刺激经济,所以ZF就不启动投资了。实际上,不仅应该把钱投进去启动经济,而且还应该由国家上项目。上次启动经济,批评者们说钱进了房地产,进了金融市场的虚拟经济,既然如此,为什么又反对国家上项目?国家直接上项目,钱不就可以不进房地产,不进虚拟经济了吗?
中国作为一个仍然在基础设施上有很多欠账,在工业化、科技发展上仍然有很多欠账的国家,不仅可以用投资拉动经济,而且用投资拉动经济比用消费更好,因为用投资拉动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赶超发达国家,让子孙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适度花钱改善今天的民生。
现在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为什么老出馊主意,是他们水平太低吗?部分原因确实是水平问题,但不全是。他们犯低级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意识形态执念:他们对于现在的意识形态,现在的所有制,都不满意。中国这几十年虽然已经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走了很远,但他们还是认为不够纯粹,距离他们的理想还有比较大的距离。我不去评价他们的理想是否正确,我只是想说,这种执念导致了一系列的当下政策的错误--你可以在长远的意义上去追求你那个纯粹的理想,但我们必须有一种解决当下问题的务实精神。
一部分财富精英(只能说是一部分,因为财富精英的商业利益是分化的,就算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一致,在商业利益方面不可能一致),以及他们所控制的媒体,为什么反对国家刺激经济,上项目?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制问题:他们害怕国家干预经济多了,国有经济强大起来,他们特别讨厌国有经济。我认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可以由国家启动经济,上项目,先把经济搞起来。搞起来之后,如果大家觉得国有经济看着讨厌,把目前的这些问题解决了,再混改,甚至再私有化都可以。大家有意识形态执念没关系,但是别耽误眼前的正事。因为意识形态执念而耽误务实的经济操作,是我们的大问题。
这两年经济增速下滑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程度,但是总体来说,我对中国经济还是乐观的。因为我们在科技上,工艺上的进步是实实在在。比如这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展出的一些武器装备,就反映了我们在科技上,在工业制造上的长足进步。
经济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政治的问题。党在很多问题上,包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分歧,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的效率。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必要的。要把缺乏长期确定性的,依据潜规则的博弈,改变成有更确定性的,明规则的博弈。要在党内,建立一个恒常的权力、利益的分享制度,以及观点、思想、路线、政策等的讨论、争论、妥协的合作制度。具体怎么改,不要教条主义,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要走实事求是的路。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才能继续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