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用定义_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_国家信用与社会总供求关系
国家信用定义
国家信用既是国家为弥补收支不平衡、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筹集资金方式,同时也是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措施与手段。
国家信用的财务基础是国家将来偿还债务的能力,这种偿债能力源于属于国家(全体人民)的财务资源,它的现金流来源于三个方面:国家的税收收入、ZF有偿转让国有资产(包括土地)获得的收入以及国家发行货币的专享权力。国家信用是一种特殊资源,ZF享有支配此种资源的特权,负责任的好ZF绝不能滥用国家信用资源,ZF利用国家信用负债获得的资金应该主要用于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为保障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事项,以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服务,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国家信用应当由国家的法律予以保障。
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
①公债 这是一种长期负债,一般在1年以上甚至10年或10年以上。通常用于国家大型项目投资或较大规模的建设。在发行公债时并不注明具体用途和投资项目。
②国库券 这是一种短期负债。以 1年以下居多,一般为1个月、3个月、6个月等。
③专项债券 这是一种指明用途的债券,如中国发行的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④财政透支或借款 在公债券、国库券、专项债券仍不能弥补财政赤字时,余下的赤字即向银行透支和借款。透支一般是临时性的,有的在年度内偿还。借款一般期限较长,一般隔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包括发行公债收入)才能偿还。有的国家(如中国)只将财政向银行透支和借款算为财政赤字,而发行国库券和专项债券则作为财政收入而不在赤字中标示。
国家信用与社会总供求关系
一般认为以债券形式弥补财政赤字,是现有流通中货币购买力的转移,即企业居民等购买力转移给财政使用,没有增加社会购买力,不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财政向银行透支和借款,是银行在对社会贷款及其他支付(如购买金银、外汇)以外增加的一笔支付,因而增大银行货币投放量,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只有在财政透支借款的同时,银行压缩对社会的贷款及其他支付或增加吸收存款等资金来源又不扩大贷款时,才不会出现信用超分配和信用膨胀,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另外,财政向企业推销公债,企业资金转移给财政,但企业生产和建设资金不足,可能加大对银行的压力,银行对企业贷款增加,无异于银行对财政的贷款。所以要使国家信用正常发展,财政、信贷与物资供给必须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