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试问卷在研究设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检验并优化正式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还能够在数据收集前识别潜在的问题。根据学者De Vellis(1991)、Tinsley和Tinsley(1987),以及Comrey(1988)的观点,关于预试问卷的题项数与样本量有以下指导原则:
### 预试题项数量
- **发展新测验或量表**:预试阶段的题项应为正式题项总数的3-4倍。这有助于通过预试验发现不合适的题目,并在最终版本中剔除,从而提高问卷的质量。
- **特定情况下量表设计**:如果先前研究显示少量题项即可获得良好内部一致性,则预试题项数可为正式题项数的1.5倍。
### 预试样本数量
- 样本应与目标群体具有相似特性。例如,若研究对象是中学生,那么预试对象也应当从中学生选取。
- **因素分析**:进行因素分析时,每个题项应有至少5至10个受试者作为样本基础。当样本量达到300人以上时,该比例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 Comrey(1988)建议:
- 当问卷题项少于40题时,中等的预试样本数为150位。
- 更佳的选择是拥有200位受试者作为预试样本。
### 总结
进行预试验是为了确保正式研究能够收集到高质量的数据。合理规划预试题项数量和样本量对于有效执行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整体结构至关重要。遵循以上指导原则,可以更有效地设计预试问卷,并在最终阶段得到可靠的研究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单份量表总题项数”指的是构成整个问卷的任一特定分量表或量表的题目总数,而非整份问卷的所有题目加总的数目。
这些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构建和优化预试问卷的基础框架,有助于确保研究设计的严谨性和数据质量。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