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季度信贷创出4.58万亿的之后,四大行4月份新增信贷仅为2200亿元,不到3月份四大行新增信贷规模的1/4。很明显,4月份信贷增速很难再用平稳来衡量了。
尽管这可能与信贷投放的季节性因素有关,因为一般情况下,一季度是银行放贷的高峰期。根据往年数据,一季度新增信贷往往会占到全年新增贷款金额的60%以上。今年一季度新增信贷占全年新增贷款预算额5万亿的比重更是达到90%以上。但信贷大幅下降与中央投资下拨和地方的资金配套密切相关。中央宣布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去年12月下发了第一批中央投资1000亿元,今年一季度又下发了第二批中央投资1300亿元,期间银行信贷投放也不断剧增。4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立即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但4月份中央财政资金并没有到位。
在当前保增长的背景下,国内经济虽有回暖迹象,但尚未完全企稳,信贷的大幅下降可能对市场信心造成很大冲击,尤其对投资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外需环境恶化和内需消费难以启动的情况下,目前中国经济“保增长”的过程,主要还是由中央政府支持的投资来推动的。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转暖迹象,大规模的投资功不可没。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前两个月增速已达到26.5%,3月份增速更是达到30.3%。另据统计,一季度23个超过全国GDP平均水平的省区市中,几乎所有的投资增速也同时超过了全国水平。显然,为了“保八”任务,地方政府大肆利用银行信贷大搞项目投资。然而,受财政收入剧减的影响,地方政府1.25万亿的配套资金依然存在很大困难。安邦此前在《中国2009年一季度经济评述及展望》中指出,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央政府在去年11月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同时,银行信贷投放、地方债的放行等配套政策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各大银行争相向市场“开闸”放水的背后,却是大部分信贷资金都流向了大型国企和政府投资项目,银行“傍大户”现象非常突出,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却没能有效缓解,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造成很大的挤出效应。
令人担心的是,民间投资尚未启动,4月份信贷的失速可能使地方政府更“差钱”。没有银行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配套资金难以保障,地方政府的投资也可能随之下降。近日国家发改委证实了第三批中央投资规模为700亿元,较第二批中央投资减少了将近一半。这一方面与中央财政压力加大有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地方资金配套的缺口问题。事实上,由于缺乏配套资金,在前两批的中央投资项目中,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开工,或者进度没有达到要求。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决定调低现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实际上就是为了应对4月份信贷增幅放缓,缓解地方资金压力,加快地方项目开工速度。4月份信贷增长的大幅下降,使得靠投资保增长的压力完全集中到中央投资上了,国内投资增长能否持续令人担忧。因此,5月份将是个关键阶段,如果投资真趋于下降,那么中国宏观经济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