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008 1
2016-04-26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什么_心理训练的方法_心理训练的发展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什么


  当今竞技体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体能和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因素转变为多元化因素,其中包括心理因素。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心理训练可以使人的心理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心理训练对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助于学生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青少年学生参中体育活动经常会受到情绪问题的因扰,不良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体育活动的效果。他们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是在体育考试、表演和比赛时的过度紧张,在学习某种动作技能时有恐惧、害怕心理,以及在体育活动中有消极的心境等。通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有效地解决这些情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体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有改善情绪的效益,经常运动是控制紧张、消除恐惧和调节心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二)有助于学生增强意志品质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体育强意志的作用。他特别指出: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而久,皆意志之事。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志品质薄弱常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不好的原因之一,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他们克服体育活动中种种种困难,如恶劣天气、身体伤病和能力上的限制等主客观的不利条件,并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身的运动能力。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增强他们意志品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训练,能使他们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中改善他们体质状况的同时,培养出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通过他们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但如果把心理练习(这里指表象训练)与身体练习结合起来,则更有助于练习者掌握和改进相应的动作技能。显然,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较长时间的身体练习,而且也需要适宜的心理练习。由于心理练习基本上不受进间、地点和器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身体几乎不会产生疲劳,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动作技能进行心理练习比一点也不进行心理练习的学习效果好;但只进行心理练习而重不进行身体练习,其效果又是最差。

  (四)有助于学生消除身心疲劳


  一定负荷量的体育锻炼会引起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疲劳。过去,对于这种身心疲劳,一般是通过休息、睡眼和营养等手段来加以消除。现在,消除身心疲劳的手段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诸如医学、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手段。研究表明,心理训练(如放松训练等)不仅有利于恢复心理上的疲劳,而且也有助于恢复身体上的疲劳;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做5min的放松训练,其身心恢复情况几乎和1h的自然睡眠或传统的恢复手段相同。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之后,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加快消除他们的疲劳,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和训练,而且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心理训练的方法


  (1)教练式。根据选手心理承受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训练要求,使选手通过努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不良的心理行为。


  (2)母爱式。在教育与训练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安抚、 鼓励和支持,从而去激励选手心理内趋力,帮助学生自我投入。   

  (3)互助式。在教育训练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安慰和启迪,提醒和督促,更易促进选手之间心理的互换和交融, 通过相互帮助,在完善自己最佳心理的同时,去纠正别人不正确的训练方法, 同时也会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4)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完善, 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学生的主动投入是教育和训练的关键。训练教师要通过自信心、独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自己应付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心理训练在组织形式上可根据教育的需要,多样化地安排。如可以将完整的训练内容分解成许多部分,每次分别进行其中一部分,这称之为"部分训练"。 也可以将学习任务作为一个整体重复训练,这称之为"整体训练"。此外, 心理学家们还提倡在进行训练时,既要注意创造外显性的训练方式,即可直接观察到的反应或可留下记录的练习形式,如运动技能的训练,出声朗读训练,反复抄写训练等。也要研究内隐性的训练方法,即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是在头脑内进行的练习形式,是与外显性的训练相对,如默读,听,在头脑内反复思考某一身体运动进行的过程,思考某一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等。   

  从一些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和心理门诊的训练实践证明,心理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偏差的产生。可以提高学生经受住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可以使学生掌握主动地应用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及时解决自己的近来与困惑,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训练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竞争程度加剧,获胜难度加大,运动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因素异军突起成为制约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开始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与国外情况相比,我国开展运动员心理训练要晚一些,具体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把心理训练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就更迟一些。目前,它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现在,心理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学校教育、军事训练、医疗、文艺表演,以及人的工作及生活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心理训练的对象已拓展到青少年学生、演员、飞行员、医务人员和警察等许多人群。心理训练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提高运动成绩,而是能有上佳的表现,取得卓越的成就,提高生活的质量。可以预计,心理训练的方法或技能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4-26 11:33:2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