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网友:
大家好好看看是否存在抄袭?这样的课题能否验收?
贵州省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 (2011BAJ03B10)中的“经济型空调冷热源与自然能源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存在抄袭他人论文,一篇稿件进行文字修改后多处投稿等多项学术不端行文。具体情况会在下面进行详述:
一 《建筑材料学报》2015年6月刊登的《聚丙烯纤维对超高强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作者:漆贵海,彭小芹,叶浩文,董艺)一文与2012年发表的《Research on Fracture Toughness of C120 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 in Kingkey Financial Center Project》、国内的一篇发表于工业建筑《掺聚丙烯纤维改善C120 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的试验研究》高度相似,在数据、图表、试验方法、结论基本一致,因此判定本文存在严重抄袭。
另外,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发现叶浩文与冯乃谦教授等为主的研究团队编写的《两岸四地高性能与超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发表于 2010年10月1日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较详细的介绍了聚丙烯纤维对超高强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在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和图表等方面已进行了详细报道。另外,林力勋、 叶浩文、冯乃谦、 冉志伟、令狐延、 董艺于2012年在工业建筑《掺聚丙烯纤维改善C120 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的试验研究》中也涉及《聚丙烯纤维对超高强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中的大部分内容。从作者署名上,漆贵海、彭小芹并未出现在研究团队中;时间上,早在2010年相关研究已有论文集报道;内容上《建筑材料学报》刊登的《聚丙烯纤维对超高强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存在严重抄袭。
二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7月刊登的《恒压荷载下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涉嫌抄袭、更改数据,作者:漆贵海、彭小芹1,叶浩文3,董 艺2。
《恒压荷载下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与国外期刊的一篇文章《Research on Fire Resistance of Ultra-High-Performance Concrete》和国内的一篇发表于工业建筑《掺聚丙烯纤维改善C120 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的试验研究》中的耐火部分十分相近,数据虽进行了修改,但是总体规律、结论一致,其中《Research》figure 3、7、17、20均是原图用到《恒压荷载下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一文中,但《恒压》未做引用说明;《恒压荷载下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论文中图4中300度和400度的图是一个试件不同角度的照片,仔细看试块裂纹是一组实验,另外参考《两岸四地高性能与超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的照片,400度时试件已完全损坏,因此,《恒压》一文误导读者,判定《恒压荷载下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存在严重抄袭,擅自修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以叶浩文、冯乃谦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早在2010年就编写了《两岸四地高性能与超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并于2010年10月1日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论述了与《恒压荷载下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一致的试验方法和试验图片,《掺聚丙烯纤维改善C120 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的试验研究》也论述了该试验方法和结论。时间上,上述资料早于《恒压》;署名上,前期的资料并未提及有漆贵海、彭小芹和重庆大学;内容上《恒压》应该是和《Research on Fire Resistance of Ultra-High-Performance Concrete》、《掺聚丙烯纤维改善C120 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的试验研究》、《两岸四地高性能与超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为同一组试验,试验原材料、方法、设备、图片基本一致,数据略有不同但规律相同,内容上《恒压荷载下混凝土柱高温性能测试方法》没有任何创新,而且存在擅自修改数据的嫌疑。
三 《新型建筑材料》2012年8月刊登的《贵州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案例研究》(作者:漆贵海,黄巧玲,杜松,王玉麟,彭小芹)与建筑节能2012年6月《贵州地区既有中小型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研究》(作者:漆贵海,杜松,王翔)存在一稿多投。
上述两篇论文,在语言叙述上略有不同,但是把表换成了图,把图换成了表,研究对象、数据以及结论完全一致。
鉴于上述分析:
本人认为该课题完成单位主要存在以下学术不端行为:
1 抄袭他人学术成果;
2 一稿多投,进行文字游戏;
3 擅自更改研究数据,造成研究数据的不真实。
一个上千万的科研项目就交出这样的论文,真是让广大科研人员心寒,国家每年加大科研投入,偏偏就有人想钻国家的空子。但抄袭与否,不是我的一家之言,请大家仔细分析一下,是否存在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