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7424 16
2009-05-16

  为什么农村土地所有权没能私有化

首先向大家道歉,为这篇迟来的文章!众所周知,农村土地私有化是去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时的一个很火的议题,从官员到学界,再到农民、工人,就好像奥运和三聚氰胺一样,是人们见面家常的不可或缺的话题。现在,人们已经不大谈论这个问题了,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确实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我想,好的、有启发性的文章不应该是随波逐流的。只要有新意,解释的透彻,冷宫话题一样也能写出好文章,再加上最近看新制度经济学的书,感觉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能比较好的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农村土地所有权没能私有化?),于是就硬着头皮开始写这篇文章了,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教科书上的说法是: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家作用发挥的有效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1、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2、意识形态的刚性3、官僚机构问题4、利益集团冲突5、科学社会知识的局限性。我主要想从知识的局限性、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三个方面考虑了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中,统治者和官僚机构都可以归入利益集团进行分析。

首先,科学社会知识的局限性让我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土地是否应该私有化,理论界是否还存在争议呢?作为一个经济学学者,我的观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赞同私有化的,当然,仅仅是大多数,而不是全部,理由主要是效率和扩大内需这两点。赞成派的经济学家视乎都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私有化的后果或者成本:私有化后的交易中会不会出现俄罗斯那样的社会不公呢?农民买地后的户籍怎么处理呢?相应的社会保障怎么实施呢?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也还没来得及考虑,之所以写出来,是要告诫大家,以后在为某一项政策摇旗呐喊的时候,在看到其收益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成本和风险。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统治者出台政策不仅会考虑经济学家的意见,同时也会考虑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等等的意见,在谁统治这个国家的问题上,我是赞同多元精英论的,这种理论强调每个行业,包括政府、学界、工商界、工人农民,都有自己的话语精英,实际上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在统治这个国家。所以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我们强调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家的看法,也不要忽视社会学家、工商界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讲了这么多,主要是告诉大家,私有化的成本收益肯定还有争议,对于其后果我们分析的也未必完全。之所以没能实施,决策者认为后果不确定应该会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意识形态刚性。现在,我们大部分人还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看得泾渭分明,国家也在极力强调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避免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不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都有很大部分人把土地私有化看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水岭:激进派把农村土地私有化看作我们想资本主义的跨越,保守派把土地私有化看作社会主义的败退。于是,在目前中国特色社会意识在中央占主导的情况下,拒绝向资本主义方向前进,否定农村土地私有化也有理所当然了。

第三,利益集团冲突。从利益集团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土地私有化意味着把现在属于政府的土地分给农民,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最大的受损者是政府官员,其他的集团,如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家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但是不是这次博弈的主要参与者,就不多分析了,在此只分析政府官员和农民的冲突。如果农村土地私有化,政府卖地的收入就会取消,官员的权利、福利自然也会减少,所以,他们是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坚强反对者。再加上人大、党代的参会者比例最高的就是政府官员了,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数据,近年来,农民在全国人大中所占的比重是10%,官员占40%左右,党代会的比例就不曾了解了,但是差别应该不大,可见,在中央会议上,政府官员的讨价还价能力是农民无法对抗的。所以,不利于政府官员的农村土地私有化政策也就没能出台。

我觉得这三个原因在解释农村土地没能私有化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至于哪个主要、哪个次要那就有待各位的主观判断了。但是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切忌不可挂一漏万,走向激进主义的道路,这绝不是一个理性的学者应该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7 16:54: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17 15:35:00

文章很有见地!

当地农地私有化能不能解决当前农村所存在的问题,谁也无法给出一个有严格证据的答案。任何一种制度的效应发挥与否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我们应该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制度,而不是去照搬别国的经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8 12:12:00
土地问题是个大问题,
没那么容易解决,
现在国家还不敢有大动作,
怕出乱子,偶感觉这是
未来20年的问题,
呵,是个机会,偶们努力
[em01][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5 11:57:00
    在农村土地问题上,似乎存在多方利益考虑。政府追求的是主要是社会稳定,从现有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过渡到私人所有,肯定是一个质的变化,其可能引起的社会变化我们谁也预计不到,而如果出现大的不稳定问题肯定是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经济学家对土地制度的思考可能更多地放在土地的产出效率上。而作为土地现实主人的农民,在没有现实地看到土地能带来很大收益的情况下(他们把个别大户因土地而走上富裕之路看成是特例),对土地制度的变迁是缺乏激励的,也就是说土地私有化在农民这个利益最直接的群体里还没有很大制度变迁需求,而这或是三中全会稳定现有土地政策最大的支持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6 20:08:00

依你看来,中国领导人全是靠卖地过日子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8 09:49: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9-5-26 20:08:00的发言:

依你看来,中国领导人全是靠卖地过日子了?

不完全是,就好像农民的收入不完全来源于种地,市民的收入不完全来源于工资。

但是卖地收入是地方财政的一个重要甚至主要的收入来源,一下是我在一片论文里看到数据:从国土资源部有关数据可知,前几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平均在750亿元以上,其中纯收入年均159亿元,而同期征地补偿费只有91亿元。“经营土地”已成为各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一些市、县、区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有的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70%甚至60%。以武汉为例,2007年城市公开土地3772.88亩,比去年同期增长72.96%,实现交易金额97.1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为129.21亿元,土地出让占财政收入比高达60.9%。若按土地出让纯收入35%计算的话,则占财政收入的26.3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