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土地所有权没能私有化
首先向大家道歉,为这篇迟来的文章!众所周知,农村土地私有化是去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时的一个很火的议题,从官员到学界,再到农民、工人,就好像奥运和三聚氰胺一样,是人们见面家常的不可或缺的话题。现在,人们已经不大谈论这个问题了,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确实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我想,好的、有启发性的文章不应该是随波逐流的。只要有新意,解释的透彻,冷宫话题一样也能写出好文章,再加上最近看新制度经济学的书,感觉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能比较好的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农村土地所有权没能私有化?),于是就硬着头皮开始写这篇文章了,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教科书上的说法是: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家作用发挥的有效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1、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2、意识形态的刚性3、官僚机构问题4、利益集团冲突5、科学社会知识的局限性。我主要想从知识的局限性、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三个方面考虑了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中,统治者和官僚机构都可以归入利益集团进行分析。
首先,科学社会知识的局限性让我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土地是否应该私有化,理论界是否还存在争议呢?作为一个经济学学者,我的观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赞同私有化的,当然,仅仅是大多数,而不是全部,理由主要是效率和扩大内需这两点。赞成派的经济学家视乎都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私有化的后果或者成本:私有化后的交易中会不会出现俄罗斯那样的社会不公呢?农民买地后的户籍怎么处理呢?相应的社会保障怎么实施呢?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也还没来得及考虑,之所以写出来,是要告诫大家,以后在为某一项政策摇旗呐喊的时候,在看到其收益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成本和风险。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统治者出台政策不仅会考虑经济学家的意见,同时也会考虑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等等的意见,在谁统治这个国家的问题上,我是赞同多元精英论的,这种理论强调每个行业,包括政府、学界、工商界、工人农民,都有自己的话语精英,实际上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在统治这个国家。所以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我们强调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家的看法,也不要忽视社会学家、工商界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讲了这么多,主要是告诉大家,私有化的成本收益肯定还有争议,对于其后果我们分析的也未必完全。之所以没能实施,决策者认为后果不确定应该会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意识形态刚性。现在,我们大部分人还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看得泾渭分明,国家也在极力强调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避免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不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都有很大部分人把土地私有化看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水岭:激进派把农村土地私有化看作我们想资本主义的跨越,保守派把土地私有化看作社会主义的败退。于是,在目前中国特色社会意识在中央占主导的情况下,拒绝向资本主义方向前进,否定农村土地私有化也有理所当然了。
第三,利益集团冲突。从利益集团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土地私有化意味着把现在属于政府的土地分给农民,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最大的受损者是政府官员,其他的集团,如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家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但是不是这次博弈的主要参与者,就不多分析了,在此只分析政府官员和农民的冲突。如果农村土地私有化,政府卖地的收入就会取消,官员的权利、福利自然也会减少,所以,他们是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坚强反对者。再加上人大、党代的参会者比例最高的就是政府官员了,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数据,近年来,农民在全国人大中所占的比重是10%,官员占40%左右,党代会的比例就不曾了解了,但是差别应该不大,可见,在中央会议上,政府官员的讨价还价能力是农民无法对抗的。所以,不利于政府官员的农村土地私有化政策也就没能出台。
我觉得这三个原因在解释农村土地没能私有化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至于哪个主要、哪个次要那就有待各位的主观判断了。但是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切忌不可挂一漏万,走向激进主义的道路,这绝不是一个理性的学者应该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7 16:54:5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