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不断减小,我国在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急剧萎缩,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这将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产生巨大冲击,使我国很多制造行业面临生存危机。 同时,新型制造技术将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作为国家安全和和平的支柱之一,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战略缓冲作用。一旦这种柔性的战略缓冲被削弱或丧失,国家安全在战略上必然会受到影响。新型制造技术的出现会影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从而改变我国的战略安全形势。 促进新型制造技术与远景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型制造技术是一种生产过程从集约到分布的加速器。如果说传统生产过程的高度集中带来的是生产环节的复杂化和分工的精细化,那么新型制造技术则是将生产环节大大简化,导致生产向分布式的方向发展。这种生产模式的分布化自然要求远景能源供应能够实现分布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的到来,将迫使人类必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现有的能源供应模式无法满足未来分布式制造的需求。 为满足未来分布式制造的这种全新的产业趋势,需要新型能源供给方式,分布式、共享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发展的趋势。这种供给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未来新型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避免化石燃料的工业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
里夫金提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所构成的远景能源互联网,将是实现能源分布式供应的一种有效模式。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海上风能资源占世界的四分之三。根据2009年一项由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成果表明,只要我国提高补贴和改善输电网络,至2030年风力发电就可以满足中国所有的电力需求。而且,我国也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具有发展能源互联网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能源互联网作为新型制造技术的基础设施,在未来产业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能够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将极大推动我国新型制造业的发展和对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改造的进程,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我国成为下一次产业革命的领导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能源互联网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自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口增加等因素,全球对远景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以电力消费为例,1980年消费量为7.3万亿千瓦时,而到2013年则增加到22.1万亿千瓦时,增长了3.03倍。 从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年限有限。2014年煤炭产量、石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分别为81.65亿吨、2398亿吨和187.07万亿立方米,按目前开采强度仅能开采 113年、53年和55年。同时,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分布不均衡,能源开发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地区集中,一些资源匮乏国家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供应链脆弱,安全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