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文君 大学生记者朱娟娟 实习生曹瑜 方针
摄影:记者叶茂林
各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在即,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学位办公室发出通知,今年起,学校将启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
行为检测系统”,该系统将对该校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了检
测。据了解,这一系统也将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
校的研究生院启用。
这款由我国一家科研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研发的检测系统,能自动
检测各高校研究生提交的论文电子版,查出文字复制、数据伪造
篡改等情况,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文字编辑的初审功能。
为何有必要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目前学术界的不端行为
到了何种程度?检测系统真能查出问题论文吗?近日,记者近距
离与反剽窃专家和相关系统接触,力争接近浮躁学术后的真相。
变革:反剽窃系统代替编辑初审
根据2008年国际反剽窃大会给出的定义:凡是会引起原创性误会
的均称为剽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导师沈阳副教授,曾
申请和获得等多项反剽窃专利授权,前日,他向记者介绍了我国
反剽窃工作的现状。
他说,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的普及,包括搜索引擎、文献资
源库、翻译软件的大量涌现,加上论文产业发展,导致剽窃现象
快速蔓延。过去,论文剽窃现象多依靠人工发现,实际上,编辑
难以从中互联网海量信息中找到稿件的剽窃来源,也不可能熟悉
任何稿件的细化研究领域,这使得剽窃作品被查出的风险较小。
但借助先进的反剽窃检测工具,情况就不同了。2008年4月,沈
阳副教授自主研发了“ROST 反剽窃系统”软件,目前已在全国
20多所高校院系推广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旨在查出更多的学
术不端行为。该系统多次抽样检测表明,大专院校内,学术抄袭
现象严重,从教师到博士、硕士、本科生,抄袭的程度是逐步递
增的。
检测:学术剽窃呈泛滥之势
近一年来,沈阳副教授借助反剽窃系统,开展了对学术剽窃现象
的专门检测:以一所部署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自由命题论文为例,
783篇论文中,涉嫌抄袭者过半:全文剽窃的论文有161篇,占
20.4%;段落剽窃256篇,占33.2%。其中一个院系的30篇博士学
位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有4篇,绝大多数论文存在标注
不规范的问题,没有一篇论文完全符合规范。
武汉工程大学3月18日发布的《关于对2009届硕士毕业生进行“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通知》显示,该校研究生处对部
分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检测,所检测的20篇论文
中有6篇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端行为。
在近期计算机领域的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征稿过程中,“ROST 反
剽窃系统”随机检测了6篇论文,其中1篇论文内容是就属于全文
抄袭,抄袭者仅在标题中增加了一个词汇。后来,该系统还对来
自多个期刊网的50万篇论文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全文抄袭的论文
共300余篇。
作者们自己的看法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沈阳副教授的工作小组,
对一所重点院校450名本科生进行了“剽窃行为的自我评估”调
查,自认为“经常”剽窃的学生占32.84%,“较多”剽窃的学生
占46.15%,
体验;揭开反剽窃系统的神秘面纱
论文雷同到什么程度构成抄袭?论文怎样才能通过“安检”关?
前日,记者直接体验了“反剽窃系统”操作。其基本原理是将待
检测的论文和论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其重合处的比例,
判断该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比对数据库,基本完整覆
盖了中文科技学术文献。记者看到,该系统页面左侧,一篇
《***现状及对策》的论文正在接受检测,右侧来自比对库的一
篇《浅谈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问题》马上与之对应,两篇文章内
容一致之处显示为蓝色,一目了然。诊断结果显示为:文字复制
比6%,诊断类型属“轻度句子抄袭(多源)”。
据了解,该系统根据重合字符数量与文字复制比,就分为轻度句
子抄袭、句子抄袭、轻度段落抄袭、段落抄袭、整体抄袭5类。
此外,还有针对数据篡改、内容伪造、引用杜撰等方面的多个检
测指标。
沈阳副教授研发的“ROST 反剽窃系统”,则通过混合引擎覆盖
了188亿个网页及490万篇文献。记者看到,在连网后的电脑中,
通过该系统打开一篇论文电子版,文章被自动分割成若干个200
字文本块。很快,每个段落一一对应出网络上相似的原文,和原
文相似程度在80%以上的段落被显示为红色,每段原文后均列出
抄袭来源。在一篇三本院校学生的论文中,呈现出接连不断的红
色,相似度96.3%”、相似度97.5%,这样的段落不断出现。
“相似度80%以上的内容,占全文比例20%以上,一般被认为是有
严重问题的论文”,沈阳副教授说。
判定:是否构成剽窃,仍靠专家定论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启动,在学生中引发不小反响
,除了叫好之声外,还有学生困惑:由于不清楚系统如何判断、
检测,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毕业论文了,“前言部分特别不好说
”,会不会被“误杀”了?
华中科大研究生院学位办工作人员介绍,学校引用该系统,只作
为初筛工具。对疑似问题论文,系统将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单,详
细列出检测情况。“论文是否合格,最终还要由学位审议委员会
专家鉴定。”
被检测的学位论文一旦被认定存在抄袭、篡改、伪造等不端行为
,将如何处置?沈阳副教授介绍,对于“问题论文”,导师将检
测报告发给学生修改,外审前检测仍不合格者,根据程度大小将
推迟或取消答辩资格;华中科大工作人员表示,一旦发现研究生
学位论文存在不端行为,经学位审议委员会审核认定后,按其严
重程度,学校将分层次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学位申请
资格。
加强学术监管之余,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在沈阳
副教授制定的学生团队手册中,醒目地列出了遵守“学术道德”
要求:不抄袭,论文中除了极少量需要引用的话(一篇文章不能
超过3句),其他每一句都应该是自己写的;不造假,论文中所
有数据都应该是真实的,所有数据都应该说清楚是怎么来的;未
读过的参考文献不标注。
反思:学术界的浮躁风气需要根治
相对于人工筛查,反剽窃系统展现了充分优势,但它在技术上仍
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对跨语言的剽窃行为的监测。在广泛应用这
种技术手段之时,人们不禁反思,学术不端行为的深层原因是什
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说,过去高校科研经费有限,
但还是出了一些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但现在,国家对科研投入的
经费大大增多,“产出”的却是大量的东拼西凑、数据不准确的
学术垃圾。这种低水平的论文会贻害社会。
他说,造成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深层原因,还与整个学
术界的浮躁风气有关,争课题、拿经费、评职称,还有一些与利
益相关的成就,都与学术成果、论文发表情况有关。“在这样一
个大的环境下,还有多少学者坐得住冷板凳,潜心搞学问?这种
环境迫使一些老师做出学术不端的举动。”
范教授说,新技术对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作用,但这属于事
后控制。关键还是要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要改善评价体系太
过硬性与指标化的现状,形成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
链接:
近年来,恶劣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本月19日,教育部发出《
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通知列举了必
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
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
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
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
学术不端行为。
《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
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