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自身价值_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及局限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自身价值
1、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动物在向人进化的过程中,就显出人性的自然性的一面即友爱、合作和创造等潜能。
他们认为,在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中,人性是善良的,至少表现为中性。人性的恶是由于基本需要未被满足,自我实现的环境被破坏而引起的。罗洛·梅还认为人性既善也恶。正是因为善与恶、美与丑、快乐与痛苦等积极与消极的这种两极辩证关系才使人生有了动力和深度。另外,马斯洛还提出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健康的感情关系,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接受。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need hierarchy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但只有最为强烈的需要才形成人们的主要动机。
马斯洛还将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类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经历着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产生新的高一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停止需要;第二类需要是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包括人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不同的是,这类需要越被满足就越产生更强的需要,没有严格的等级高低关系。马斯洛主张,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与人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3、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论(self-actualization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个性发展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full humanness)的实现和个人潜能(personal potency)或特性(feature)的实现,前者是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后者是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是以人的生理需要等基本需要为物质基础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为自我实现论的心理动力学基础。他还提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的概念,它是人们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另外,罗杰斯通过研究还提出了教育改革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样的人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心理治疗方法上,与精神分析心理学不同,他认为应通过患者的自我理解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达到纠正不正常行为的目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 )、罗洛·梅( Rollo May,1909—1994 )和布根塔尔( James Bugental,1915—)。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局限性
目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界已赢得了一席之地,这毕竟是公认的事实。
但是,国内外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具体证明评价却其说不一,在短期内恐怕很难得到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评价:
1、重大变革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多数是从宏观整体的纵向视角进行评价的,其中既有心理学史家和理论心理学家,更有全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深刻地批判了西方心理学第一和第二势力机械的与生物的两种非人化的还原论,直接将心理学回归于人性科学的本来面目,必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上导致心理学中一场新的革命。这种看法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但对其带有科学性的问题、缺陷往往估计不足。
2、怀疑否定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大多数是从学科性质(心理学是科学而不是哲学)、研究方法特别是科学主义视角来进行评价的,基本上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他们把人本主义心理学视为“诗人的或哲学的心理学”(Decarvalho,1991,p.151),认为其本身的概念比较模糊,研究方法不精确,科学性不强,有些基本观点已包含在完形心理学理论、整体论和机体论心理学之中。这种看法虽抓住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弊端,但是由此怀疑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独立存在的价值,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截然对立起来,低估、轻视和排斥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不可取的。
3、重要补充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主要是从以科学心理学为主体、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补充的视角进行评价的,其中多数是持折衷、兼容、统合立场的心理学家,也包括一些比较严谨的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论和未来心理学发展战略诸方面提出的问题极为重要,有些属于高瞻远瞩、真知灼见,给人的启迪很大;但是他们往往理论研究多于具体研究,特别是缺乏有力的实验或经验支持。虽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还为时过早,但它不失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上述三种评论各有道理;但既不能评价过高,也不能低估其影响。从总体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重大的,带有变革性的,当然它的局限也是根本性的、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