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遭遇全球再平衡调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
国经济以丰富的劳动力禀赋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国际“共生模
式”下的核心制造国,获得高速增长。但这种“共生模式”的不平
衡状态难以为继,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调整。这对制造核心国
的中国而言,意味着外需收缩、产能过剩。我们还能否维持经济的
较快增长,如何维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以“雁阵发展模式”应对再平衡调整: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
水平差异较大,呈现类似于东亚经济体1970 年代的梯级分布特征。
因此,中国自身可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雁阵发展模式,实现良性的
可持续的较快增长。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领头雁,中西部地区为尾
雁,长三角、珠三角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实现赶超式发展,并为整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提供更宽厚的市场需求。
产业区域转移的核心动因是微观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企业获得最大效益是决定产业区域转移的核心因素。政府
更多的起到引导而非主导的作用。可以将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要素
分解为:收入因素和成本因素。
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经历否定之否定历史:建国之初,中国70%的
工业集中在不到12%的东部沿海,分布极不均衡。经过三线建设等
调整,到1970 年代末,东部和中西部的产业规模差距明显缩小。改
革开放后,国内产业重新向东部聚集,区域间产业布局迅速走向不
均衡。进入21 世纪,部分产业在东部失去竞争优势,产生了进行产
业转移的压力和动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也成为新世纪国家战略。
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正当其时: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系统性产业转
移的条件和要求。东部企业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开拓新市场。劳动力
流动面临拐点,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产业转移的作用将越来越大。2004
年后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回报效率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也持续稳定超过东部地区。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具有典
型的不可流动性,资源开发加工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聚集的趋势将
会越来越明显。但中西部地区企业交易成本仍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说明在软环境上,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政府
可以通过提供财税补贴、土地优惠、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进区域
的制度环境等,影响企业的成本收益线,推动产业转移进程。
产业转移带来中长期结构性投资机会:进行产业转移,或间接为产
业转移服务、受益于产业转移带来的中西部地区赶超式发展的行业
(公司):纺织服装、化纤、家电,交运物流,水泥、机械制造、建
筑工程等可能获得较好成长机会。综合考虑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进
展、已有的产业配套基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未来区域发展规划
等因素,我们认为有望借助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增长希望极”
的地区主要有:重庆、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等。这些地
区的重点上市企业同样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