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概论_文艺心理学·朱光潜_文艺心理学发展历程
文艺心理学概论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研究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式的人物,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者。生于安徽桐城县阳和乡吴庄。名光潜,字孟实。他是我国把西方美学系统地引进到中国来的人,其间,先生用中国的视角来将西方的学说融会贯通。《文艺心理学》洋洋洒洒前后20余万言,涉及到许多美学的重要命题,核心上说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所谓美感经验就是在欣赏或创造艺术的时候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即克罗齐美学中的形象直觉,这一观点也是早期的先生美学的切入点与立足点。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引入,朱光潜先生对他早前的形式美学的思想做出过批判,在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后,先生打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的桥梁。关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如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给《谈美》的序中所说的:“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手里。”
一、艺术审美欣赏与人生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的序言,就开章明义地说道:“从前,我受到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穿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单纯的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都是感觉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察觉到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相互绝缘。”朱光潜先生后来受到歌德与黑格尔学说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学说都是非常注重人的整体性的。继而,看到了克罗齐学派的是在机械地把直觉与人生割裂开来,朱先生认为“他的毛病在太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并没有完全推倒形式美学,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形式派美学思想。具体的来说,朱先生是认为,在艺术活动之中,存在一个前因后果活动,这其中所谓的“前因”即联想的阶段和“后果”即名理的思考的阶段是分列在审美经验的前后的,也就是人们在进行艺术创造与欣赏的时候,那一霎时的心理是不掺杂任何在那个孤立绝缘意象以外的意识活动的,即“美感经验和名理思考不能同时并存”,但是在直觉的前后是带有抽象思考的。亦及朱先生在《“慢慢走,欣赏啊!”》里面提到的,“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体人生的隔阂。”
这也是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有相通之处的,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因为整体也有它自己特有的属性。而一味的直觉思维观就是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周围看成是单一的平面,即便存在整体,这个整体也只是平面上与把杂多硬生生地放入整一中的整体罢了,这种观点是根本无法体会到整体里蕴含的那层有机联系的深层属性的。我们要知道,美学是人的美学,人是审美里重要的主体。所以,如果在论说美的命题的时候,把人的因素给丢弃了或没有放到主导的因素上去,这些学说都是偏颇的。这也是我们研究朱光潜先生美学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由此我们才能将后来的书朱先生的卷慢慢展开,细细品读。
二、文艺心理学里的美感经验的特征
我们说朱光潜先生是把西方美学带入中国的先锋人物。他的书籍是集合各家之言之所长,出去糟粕,淘洗出精华,并把它们融汇在一个体系里面的之后再为我所用,这是朱先生在美学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地方。《文艺心理学》中,他成功引用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加以批判继承,继而升华对美的看法,尤其是表现在对美感经验的看法。就此,朱先生对于欣赏中的心理事实作出了五个方面的精当的概括:第一,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在这一时刻,我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局面。那个所欣赏的艺术对象就立马成为了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这种无所为而为之的境界就是所谓形象的直觉,纯粹不受打扰的直觉活动。第二,如之前说到的,这种美感经验与名理的思考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是若即若离的才好。第三,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上升到我们同一的境界,产生了移情。物与我的之间形成了往复回流的,相互浇注的回荡。第四,美感经验不光与心理有关,其实与生理的关系也很大。在移情作用之中,不光我们的心跟随物在摇摆,我们的筋肉与呼吸等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这种变化看不出来,是隐在内的模仿运动,即“内模仿”。第五,美感经验中的形象往往是不固定的,是随每个人的个性而异的,直觉就是每个人凭着自己的情趣性格在事物中突然显现出的形象,所谓的创造。
三、总结
其实,先生把西方几百年的美学思想进行分类与解析,也对西方的文本做中国式的解读。先生曾说,他是无意于建立一个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只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绍西方的理论,能对中国美学界有一些启蒙与借鉴就好。这也是日后我们要带着这一问题去阅读的原因,找到文化与文化的切合点,无疑会加强我们对文本与语境的阅读和审视的能力。
文艺心理学发展历程
根据当代心理学者的研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典籍《乐记》中就已经有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的分析。南梁时期,我国的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已经有了文艺心理学的思想,后来的文学家陆机所撰的《文赋》中也有许多文艺心理学思想。但是,当代文艺心理学的起源却并不是中国古代近代的文艺理论,她来自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近现代的美学。因为20世纪的中国美学是在西方美学直接影响下起步和形成的,而20世纪的西方美学又是在哲学和心理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以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克罗齐的直觉美学和里普斯的“移情”说、布洛“心理距离”说、佛洛伊德的升华学说等为代表的近代心理学美学,使美学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心理学色彩。
20世纪中国的文艺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的发展和美学的发展始终是交错重叠的。美学的发展史可以折射文艺心理学发展史,反过来说文艺心理学史也是美学史,因为文艺心理学始终只是美学的一个部分。因为西方美学思想最初都极重视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研究,有的就是专门研究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所以中国美学思想20世纪初直至20、30年代的美学研究自然把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研究作为重点。一些有影响的美学家和美学著作,甚至把审美主体或审美心理研究作为建构自己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如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和陈望道的《美学概论》,几乎都是以里普斯的‘移情说’作为主要的理论出发点的。而吕成的《美学概论》和《美学浅说》不仅分别介绍了里普斯的‘移情’说和莫伊曼的‘美的态度’说,而且也是以研究美感经验为核心的。”这也是后来学者把文艺心理学称为审美心理学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已经形成。《文艺心理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文艺心理学的专著,而且也代表了当时我国文艺心理研究的最高水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美感经验分析为核心的心理学美学体系。与此同时,他还在国外出版了《悲剧心理学》,填补了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与朱光潜同时代的宗白华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的一些美学论文中,涉及了审美心理或美感的许多重要问题,扩大了中国美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促进了中国美学理论结构和观念的变化,但并没有促成文艺心理学或者审美心理学的独立和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形成。这当然与研究者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偏颇是有密切关系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兴起“文学热”、“哲学热”、“心理学热”和“美学热”,其中在美学介绍和研究热潮中,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研究再一次成为美学研究的重点,成为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的一大特色,陆续出版了一批自成体系、影响较大的文艺心理学或审美心理学的专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论稿》、鲁枢元的《创作心理研究》、滕守尧的《审美心理描述》、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审美经验论》、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劳承万的《审美中介论》、钱谷融、鲁枢元主编的《文艺心理学教程》、潘智彪的《喜剧心理学》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出版了童庆炳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胡山林的《文艺欣赏心理学》、周宪的《走向创造的世界———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学探索》、邱明正的《审美心理学》、童庆炳主编的《现代心理美学》、周冠生主编的《新编文艺心理学》等一批有创新的文艺心理学或审美心理学专著。20世纪后20年出版的这些文艺心理研究著作既推动了美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文艺心理学的逐步独立和发展,但是也给21世纪文艺心理学的的学科建设留下许多问题,主要是学科名称、研究对象、学科体系问题,当然也包括研究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