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233 0
2009-05-17

我给劳动戴帽
 

王逸成

    怎么想起给劳动戴帽子的呢?

    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已经给劳动的属性,写了好几篇文章(文章都已在人大经济论坛和新浪网上发表)。其中论述了公有制经济中的自主劳动,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使劳动形成为特殊商品。即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已经是商品,具有商品价值。说明早已给劳动戴上商品帽子了!

为什么现在又提出要给劳动戴帽呢?因为我从绝大部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版本现状论述中,在有关分配篇章中,论述按劳分配时,基本上都相类似。即按劳分配是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为依据。从中,我悟出了一些道理。

以上论述符合马克思指出的:“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版第三卷304页)

    有的教科书中提到: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这符合马克思指出的:“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末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1页)

    这其中都已经将劳动的性质说清楚了。即一方面不同的劳动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是质的差别性;另方面劳动的数量不同,虽然不同的劳动者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效用不同,这就需要通过交换,得出不同等的劳动数量。这些特性和商品的特性完全吻合。

    劳动的商品属性,在公有经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交换与商品交换通行的等价物相交换的同一原则。在公有经济企业内部,劳动者的劳动力已不作为商品,而劳动必须作为商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是、劳动还是劳动者生存的手段,除了劳动仍属于劳动者私有外,别无所有。二、旧的分工不可能很快消除。三、现时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那么,为什么长期来人们没给劳动戴帽子呢?

    我觉得在建立了公有制经济以后,在公有经济关系中劳动者之间,在生产中的地位改变了,由公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改变了,关于按劳分配,在马克思的预言中,已经给予了明确的论断,这些论断无须费脑子搬来就可以。可是要把商品的帽子给劳动戴上,这就犯了大忌!

    因为马克思在分析雇佣劳动关系中有明确论断:“劳动没有价值”谁也不敢碰它,这是关键。我觉得这就是教条主义地学马克思的原著,在公有制经济关系变革以后,仍然不敢触动它。

    笔者为何要给劳动戴帽,又怎么敢给劳动戴商品帽子的呢?

一、我认为理论来自实践,而且必须指导实践。马克思的理论,是从他那个时代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特别是中国革命的实践,已经经历了六十年,经验丰富,生产关系的变革,已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有了极大的区别。因而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已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关系,变革成人人平等,劳动互助合作的关系。最实质性的是在生产中,劳动者已成为生产的主人。在公有制经济关系中,劳动者能尽其所能地劳动。劳动者进入企业以后,,他(她)的劳动力不再当作商品。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劳动者生存的手段,因而劳动才形成为特殊商品。这个伟大的革命实践,作为当代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怎能不尽责尽心去认识这个新生事物呢?笔者是唯物主义者,就应该从现实出发,研究这个问题。

二、这个问题研究的难度在于要突破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私有经济中的雇佣劳动关系中的正确论点:即“劳动没有价值”。我在很多文章中已阐明,马克思在分析雇佣劳动关系时,这个论点是完全正确的,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必须清醒地认识,马克思是在解剖雇佣劳动关系时的论点。这个论点不能照搬,就是说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马克思的辞句。

三、为什么要戴这个商品帽子?

探讨劳动的属性,必须对马克思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有所了解,特别是有关商品方面的精确解剖分析,有较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要抛开原有的认识。如在雇佣劳动条件下,劳动是作为动词,而在公有制经济关系中,劳动作为特殊商品,就成为名词。在解剖劳动商品过程,一方面,既要摆脱掉马克思在分析雇佣劳动条件下的用语,另一方面,要用独立思考新情况下的新问题,给予新的科学的概括。这才是科学发展观教导我们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前发展!

给劳动戴商品帽子的现实意义:

一、公有制经济生产关系的变革,最关键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人与人间的关系变了,这是个新问题,在理论上就应给予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对劳动属性的认识,给劳动戴商品帽子,这不仅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的创新认识。

三、现实经济中的劳动交换极其复杂,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而且处理好劳动交换,对促进生产,调动劳动的积极性作用不可估量。所以说不仅在理论上是创新,而且对实践作用及其重要。

四、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是追求剩余价值。公有制经济企业也须创造更多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也具有价值,只是要改称剩余劳动的价值。

                                                              2009年5月16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7 18:13:2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