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16-5-4 20:49 
他那书连语文都不通,还指望别人来异议?
语文不通者,必读也。

尧夫诗不云乎:“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处起经纶。”修道人,一至“我性即天天即我”境界时,则即以全宇宙予我,亦不足以动我分毫矣!心不动,神不动,意不动,念不动,气不动!全在“我性即天天即 我”一步“性天合一”功夫。千古来,谁能语此,谁能体此?此 乃“人道与天道同合”、“人德与天德同化”、“人爵与天爵同功” 之合一语也。《道德经》五千言之秘要功夫,归根一句,全在于此。孔子赞老子谓其“道之不可知也”、“犹龙”者,其玄要亦即在此!此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孔以至盂轲,一脉相传相承之道统圣脉也。
余尝谓:“老子得伏羲、黄帝、神农,以及夏商周三代以下 之遗文,而以道设教,以道垂统。”又谓:“以道总摄一切,圆融一切。言其大,万流宗海;言其高,千峰独露;言其神,变化莫 测;如神龙之见首不见尾,如潜龙之首尾俱不可见!此孔子之 所以有‘犹龙’之叹也。”实则如能明其心法,弹指可通;得其玄窍,立地证道。岂多乎哉,岂难乎哉?余于本书《道德经指玄》 之“三宗九观法要”一文首云:“老子言道,一以‘有’‘无’立其 门户。故首章即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语 开其教。”而为立三宗,即“有宗”、“无宗”、“玄同宗”(亦即有无 对立之统一律,亦即本体与现象、心与物、神与世界等传统哲学中之二元观念之统一)。接着更为之立“三乘九参法要”。 其下由“三宗”而复衍为“九观法要”以为纲宗,以改变“世界观”。其大要如下:
一、立“无有观”,以破有障,而遣有执。本来无一物,万有亦归无。由无起用,其用无穷。斯为无物之物,无用之用也。 待汝“心中无一物”时,便通大道矣。
二、立“无无观”,以破无障,而遣无执。无一物中生万物, 无一法中生万法。执有不可,执无亦不可;执法不可,执无法亦不可。尽顽空亦不可着也。
三、立“无名观”,以破名障,而遣名执。无名争亦无,名空利亦至。此虽只遣名执,而利实在其中矣。此名利双遣也!
四、立“无道观”,以破道障,而遣道执。道无法亦无,道空 法亦空。世之恒河沙数宗教徒,无不役于道,而死于道下;名利关已破,信仰关、宗教关亦须破。名利双遣后,道亦须遣,俾能“跳过龙门不滞水”也。
五、立“无相(象)观”,以破相(象)障,而遗相(象)执。心中无一相.无相相中见合相。今不但菩萨相、法相、心相不可见,即一合相亦不可见,则自可于无相中见真相,亦即见“本来面目”矣。
六、立“无生灭观”,以破生灭(死)障,而遣生灭(死)执。 人生于天地间,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即生即死,“死生不二”,一而已矣。如此则自可以之破生死观、轮回观、涅槃观矣。藉以改变一般人的生死观与世界观。
七、立“无知见观”,以破知见障,而遣知见执。人之所以 有利害观、是非观、得失观、毁誉观等,总皆“思想”为之祟耳。 并可由此为起点,而破世界之“思想战”!故老子力主“绝圣弃 智,绝巧弃利”,使人皆归真返璞,复归于婴儿,藉得其“本来面 目”,即与“真我合一”,而“天即是我,我即天”也。此乃新旧思想皆破之“世界思想观”,并可用以反对形式主义、教条思想。
八、立“无人我观”,以破人我障,而遣人我执。众生即我, 我即众生,民胞物与,人溺己溺,则我与众生一矣。我与众生无别,则“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之基本思想,可以由此而建立矣。
九、立“无时空观”,以破时空障,而遣时空执。万古时空归无极,无今无昔复无空。时空不立,今古不立,有无不立,是非不立,外宇宙不立,内宇宙不立,中宇宙亦不立。尽古今彻乾坤为一“无尽道海”!大矣哉!尽观止矣!自老子以来,元人言及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