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临崖吹风在2005-9-26 8:45:07的发言: 呵呵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利益相关系数”这个词对现实社会生产还是有一点借鉴意义的。但是楼主得出的“梯度不均衡化利益相关系数最优”结论则是错误的。相反地,应该是均衡化利益相关系数才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1、在私营企业里,私营企业主的利益相关系数最高,其它人则逐位剧减,因此私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取决于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即“皇上是否英明”。如果把国有企业全部转为私营企业,那就相当于国家经济效率要取决于“皇上是否英明”这个不确定因素了。
2、现有我国国有企业的职工利益相关系数确实较低,而管理层却可以利用制度缺陷来获益,利益相关系数应该算是较大的了,恰似一种“非法”的利益梯度结构。应该提高普通职工的利益相关系数来监督管理层的行为,比如总统选举制度,国家管理不好的总统就要下台,同样国有企业管理不好的管理层也要通过职工选举大会来让他下台,这样,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取决于全体职工的选择了,而不象私有企业那样取决于“皇上是否英明”。
你并不了解利益相关系数,它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资源,所有人对同一资产的正象的利益相关系数是一个小于其利润率的值。
常规的分配股权的方式,就如同把一斤白糖丢到长江里,你会喝出甜味吗?
在国企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工人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都几乎为零,因为这有限的资源要被所有参与国家资产利润分配的人分。
一个10万人的企业,假如利润率20%,分配系数0.7,就算股份全部平分给员工,每个人对它的利益相关系数只有:0.00000117,也就是说企业100万产值只能给个人带来1块1毛7分钱,而企业产值损失100万,只会使个人损失1块1毛7分钱,没人会关心这个企业,这样的企业很快就垮。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的方法是: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一国企有10000名在职员工,企业分个人、班组、车间、分厂、总厂五个层次,每个班组10人,车间100人,分厂1000人,总厂10000人,首先,确认将企业资产变为全体在职职工所有。
《经济学的力学原理》的解决办法是:将每个职工所负责的岗位资产平分成6等份,他本人持其中一份为1/6,1/6在本班组其他职工间平分,1/6在本车间的其它班组职工中平分,1/6在本分厂中其它车间职工中平分,1/6在本总厂其它分厂职工中平分,最后1/6中大部分按职位的高低在各个层次的管理负责人之间分配——他们先得到了作为普通职工的份额,再分配高出的份额——,管理者的份额大于普通职工、高层管理者份额远大于低层管理者。普通职工在企业不同层次上的股权分别为:本职:1/6,班组:1/60,车间:1/600,分厂:1/6000,总厂:1/60000。
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利益相关系数是一个十分稀缺的资源,所有人对同一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的总和是个小于1的常数,而另一方面,每个人正常的经济行为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普通员工对个人本职、班组、车间、分厂、总厂的影响力按:1:1/10:1/100:1/1000:1/10000的比例分布。而常规的股份制分配的仅仅是整个企业的股权,使每个人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系数完全相同,这是对利益相关系数资源的极大浪费。最优化的分配方式是:职工对企业的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系数根据职工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比例1:1/10:1/100:1/1000:1/10000而分布。基层管理负责人在不同层次的股份也要按此比例分配,只是他们的层次数减少,如车间主任持:车间、分厂、总厂股份;分厂厂长持分厂、总厂股份,总厂厂长只持总厂股份,在总厂层次上,后者的股权远高于前者。管理者的股份分配如:班组长:本职1/6,班组1/40,车间:1/400,分厂:1/4000,总厂:1/40000,车间主任:车间:1/60,分厂:1/600,总厂:1/6000;分厂厂长:分厂:1/60,总厂:1/600;
总厂厂长:总厂:1/60。折算下来:相当于持整个厂的股权:普通职工(8889人):0.833/10000,班组长(1000人):1.4*0.833/10000,车间主任(100人):1/2000,分厂厂长(10人):1/300,总厂厂长(1人):1/60,整个管理层多分部分折算为全厂13%左右的股权。
剩下的一部分,按总厂股份分给全体职工选举出来的股东代表如为10名,他们组成董事会监督厂长,厂长的重大决策将由董事会审议,董事会不参与具体的管理和各阶层的管理者的人事任免,厂长的任免由全厂股东大会决定。
所有人的股份,都是不可转让和买卖的,仅仅是他们分配企业各层次利润的依据。职工离开企业,其股份自行消失,调动岗位,其股份成份相应变动;管理者不做管理者了,其高额股权消失;董事会成员落选,则其高出的那部分股权也消失。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在个人本职、班组层次上,职工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实现完全自治(参见《经济动力学》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jjdtx/index.html
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index.html《第七章 国家所有制经济》《第八章 在职职工所有制经济》《自治企业》部分),企业保护力量很大,自发走向更经济状态;在车间层次上,形成班组长与车间主任之间的半强迫自治,凝聚力也很大,在分厂中,形成车间主任与分厂厂长间的半强迫自治;在总厂,形成总厂厂长、董事会、分厂厂长之间的半强迫自治。人们对各层次的利益相关系数完全按照他们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影响力的大小来分配。企业的经济动力,将远远大于资本主义企业。
国家在企业中的持股,应尽可能地小,为保证平滑过渡,开始也许多点,企业稳定运行后,国家应尽快完全退出,因为任何国家股都不会带来企业的经济动力,只能带来经济动力的削弱,并带来某些政府官员对企业的干预、掠夺!
企业对外发行股票总股权占整个企业股权比例不应太大,因为同样会削弱企业经济动力,而内部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权,全部按同比例下降。
我称这种所有制形式为: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下,既使经济动力达到最大化,又使分配尽可能地公平。这样改制,贫富分化程度就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而企业将获得新生,竞争力将大大提高,并不断提高;对社会的冲击将很小。因企业不是卖的,其债务无须免除,企业欠银行的贷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它在若干年内还清,如最长可50年,这样,银行坏帐也解决了。
表面上看来,是把企业资产分给员工了,但事实上,国有企业欠银行的债务往往远远超过其资产,分给员工虚拟股权,债务也同样分给他们,这事实上是一个交换,国家并未吃亏,而企业从此获得了新生,产生了自发地走向更经济状态的能力,其获利能力、偿还能力将大大提高,悬在我们头上的金融危机也将被化解,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分,在个人岗位层次上:形成个人大股东;班组层次上:形成个人、班组长都是大股东;在车间层次上:车间主任、班组长是大股东;分厂层次上:分厂长、车间主任是大股东;总厂:总厂长、董事会、分厂长是大股东。企业财产处处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