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2-1-18 22:17:57
好长啊,表示木有耐心看完,楼主应该写的简单点就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9 10:52:30
所谓的货币乘数纯粹是子虚乌有。假设100%的借贷,不就是随着时间的增加,无限增长了吗?要命的是,后来的借贷者根本不考虑利率成本,你存款的3.5%的利息,你的邻居贷款利率为5.5%,他有毛病再存款的3.5%的利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9 16:55:2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6-4 20:20
a,100万元基础货币最多就能成为100万元的存款,由此也就最多能创造出100万元的贷款。你得到100万元的贷款不 ...
我对货币乘数也一直有疑问。
货币实质上是债权凭证吧。按照传统的思路,先假设不存在系统的外漏,假设10%的存款准备金率,那么经过乘数变化,最开始的货币总数(银行发行的纸币M)全部回到银行作为准备金,全部货币包括纸币和存款共10M,应该就是所谓的M0,这时居民手中的货币只是账户中的存款或者贷款,存款为9M,贷款为-9M,总共有0,属于银行的货币总数还是M。然后,假如现在所有存款者要求兑现,即所谓的出现挤兑,大家都要纸币,这时,该怎么办呢?那些贷款者不能自己发行货币来弥补自己的欠款,银行被迫再发行9M的纸币把存款给兑了,然后贷款者还是欠银行9M,现在银行欠居民的前就变成了10M,总的来说为10M-9M=M,还是最开始发行的货币量。银行是中介,承担了贷款者对存款者的欠款,货币是银行的负债。这样看来,货币总量加倍了吗?
如果存在系统外漏,主要应该是居民的货币需求导致的。可以假设居民需要持有自己财富的10%的现金,还是10%的存款准备金率,那么M的纸币,最后只能产生5M的存款。
然后,有人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是以纸币形式保留在银行的,那么事情又变成什么样了呢?最初的M现金全部在居民手中持有,这样的话,存款总共有9M,加上现金,共10M的货币财富咯?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30 02:09:54
受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4 02:49:07
文章很长,回帖很多,我没看,后面怎么说的我也不知道。。我就对你说的那什么“基本结论”讲下,存款 = 贷款+准备金,这个简单来说是对。“银行是不可能靠存款创造出倍数的货币的”,教科书也没这么说,书上说的是原始存款创造货币。还有你说的“也就是说,只不过(不考虑其它因素)贷款 = D-R,当存款准备金率Rr变小时R将跟着变小,。。。。。,其绝对值绝不会比存款D还要大。也就是说,要使存款D变大只能从银行系统之外想办法,仅靠改变存款准备金率Rr大小不会有什么直接的效果。”这里面说真的,lz犯的错误太多,应该自己再斟酌,理解得太机械了。要存款变大,下调准备金都没有,那可真是不可想象。至于楼主后面214楼的东西,我看了下,恕我直言,这个太过了。就我看的你的内容来说,不敢恭维,值得商榷的地方太多了,确实还没到加精的程度。lz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积极学习的态度值得我学习,也给了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0 22:25:5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1 08:44:10
所谓的货币乘数,不过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期间的流通总数,如果时间无限,其值无限。之所以有衰减,绝不是因为存款准备金所致,而是货币利润沉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4 16:29:2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6-4 20:20
a,100万元基础货币最多就能成为100万元的存款,由此也就最多能创造出100万元的贷款。你得到100万元的贷款不 ...
你有这样耐心和脑子,研究个别的方向该多好啊!

说货币乘数不存在的压根儿不懂经济学,至少现在不懂,好好回去修炼,别一知半解,尤其那些高论坛币、高经验值的,好好反省自己。(呵呵,当然不是说楼主,楼主是努力证明的,不是凭自己想象,即使是错,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货币乘数不是“纸币”乘数!
第二,银行级数,不是银行个数,这个级数也好个数也好,不是关键,理解错了,后面还怎么分析?

货币乘数是个宏观理论,不是微观规律,分析这个存、那个贷、张三李四的是没有必要的,
不管是以收入形式存也好,以在投资的融资方式存也好,还有什么支票、汇票什么的,
他都是人们的收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收入存进去,因为有个投资乘数,新增投资的总和成为了人们的收入(y=i+s),而在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不会骤变的前提下,这些收入的部分会存进银行,变成储蓄,在均衡中,投资=储蓄。

不能理解成货币乘数是纸币增加了,严格说不能划等号。纸币国家供给的,国家不印,纸币怎么能增加?
这里说的是货币,为什么有M0/M1\M2的定义?没事定义来玩的啊?

那既然和纸币的增加不能直接划等号,货币乘数是怎么实现的?——问题就出在:大家为什么要假设银行就这1000元纸币啊?!符合现实吗? 你见过准备金一调完之后,银行里没有纸币的情况吗?货币乘数是用来表示货币增量的效应的,你们非要把他当货币存量的效应来分析,这就是多少人看了之后连留言都懒得留的原因。
  货币乘数发生作用时,确实会伴有纸币需求增加的趋势,但大部分让纸币的存量给弥补了,也就是个短期内的货币流动性偏好问题。
当然,不管是什么乘数,只是个理论值,有很多原因使其在1甚至是0到理论值之间徘回,但是不能就此说乘数理论是错误的不存在的,好的书,都是把不能达到这个理论值的方方面面原因分析的很透彻。

货币乘数来自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来自哪儿?  还有!不要把投资乘数和就业乘数搞混,这个论坛里一知半解却在误导你的人很多,我看了他们所谓的“支持”和解释,等你真正理解了投资乘数、就业乘数再到货币乘数,就明白了。
       不过它不是没有价值,起码证明了你的耐心和脑子。篇幅有限,有失严谨,失礼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6 03:02:59
首先,关于楼主的“要使存款D变大只能从银行系统之外想办法,仅靠改变存款准备金率Rr大小不会有什么直接的效果。” 其实这个传递机制,倍数放大,就是通过银行外经济人的行为实现的。 比如蒋一与钱二那一段,正是因为交易发生,产生价值,增加各自个体的效用,这个才作为钱二的收入,被存入银行。至于是不是一定是钱二,我想楼主假设的时候便不是要特定的一个人,钱二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与蒋一发生交易的个体的泛指。要是再从这一点上辩驳,未免有些自我悖论了。这种传递机制一直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便是货币倍数,也是一定GDP(增长)要有一定货币存量(增长)相适应。

再者,关于“试想一下,蒋一拿到900美元的贷款之后会存到钱二的存款账户上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一存贷之间的循环到此就结束了。” 其一,贷款后存款的是发生交易以后,以钱二的名义存入的。其二,对于一个大型经济体来说,微观个体确实不一定会把这种货币放大传递下去,但是,宏观分析是,相对于经济体显著的资源在经济体中不被充分利用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有,也不是全部。所以,总体上,在不出现衰退或大萧条这种大的显著变动的情况下,货币会被充分放大。

其实简单想象一下,一个经济体,本来没有钱,1000元从CB出来。不一定如标准例子一样,货币真的会放大10倍那么多。但是透过一轮一轮的存贷款(以及其他多种金融手段),货币确有放大。 逐渐地,经济体达到均衡就是大约10倍放大,每一个单位此刻才都没有激励去改变这种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9 10:00:53
楼主的理论在现实中管用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9 22:15:12
不知先生得到贷款不存银行,放到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5 19:18:43
我认为货币乘数理论非常重要。如果货币乘数理论不成立,那么整个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会塌下来。央行的政策就是在自欺欺人。
我认可货币乘数理论。
首先,我对你给出的这个例子有些疑惑:
相关的银行             存款人          新存款($)     贷款人            新贷款($)     准备金($)
初始银行                    赵一             1000.00       蒋一                900.00       100.00
第2级银行                  钱二               900.00       沈二                810.00        90.00
第3级银行                  孙三               810.00       韩三                729.00        81.00
第4级银行                  李四               729.00       杨四                656.10        72.90
蒋一得到贷款后是应该把钱存在银行的(先让我这样讲)。那么二级银行的“钱二”应该换成“蒋一”才正确。在通过“新的贷款和投资”时才能换成“钱二”。这些钱是第一个存款人“赵一”引起的,那么他就逃不出“赵一”这条链,以下的那几级银行之所以有这些变动,是因为“赵一”的存款。
在西方经济学里,如果详细的阐述一个理论,应该都先有假设的,我是这样认为,就像经济学的前提是假设人是自私的。我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基础》(法博齐英文版原书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里阐述货币乘数对于货币供应的影响时也看到了假设:first, banks are assumed to want to make all the loans they can. If, however, banks were to keep some excess reserves. They would make fewer new loans and generate fewer deposits at other banks, which would affect the amount of M1 that the fed’s purchase of securities would generate.(这里说 fed’s purchase 是因为他讲货币乘数是从央行再贴现说起的)  
By the second assumption, borrowers retain none of their loans in cash, but rather deposit all cash flows—proceeds form sold securities, loans, and so on –into checking accounts.(P72)
那么,笔者认为,如果要按作者的逻辑分析,此处就应该加上“存款准备多率不可能是零”这样的假设。作者从个人行为着手分析,应该是微观经济学的影响吧,但个人的现金交易在整个经济中所站的比例是少的可怜的,具体数据笔者拿不出来。正常情况下,公司的库存现金是不就超过2000元,最多不超过5日日常使用量。就可以想象,交易不经过银行直接用现金交易的数额了,除了毒品等特殊行业,当然,前几天墨西哥大毒枭也要通过汇丰洗钱。所以上面提到的假设是合理的。
就先说这些,等楼主回应(我没看上面的回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8 20:29:25
无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9 16:13:18
高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30 06:47:18
我想了一天,也没有想明白,货币乘数创造出来的货币在哪,不知道楼主今天是否还坚持,如果货币乘数不存在,那么靠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货币发行是否有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30 09:16:26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 07:30:07
我终于想明白了,什么是货币乘数呢,就是你自已手里只有一百块大洋,但是你看中了一千块大洋的花瓶,怎么花钱把它买下来呢,古代是不行的,因为木有银行,现在是可以的,就是你把一百个大洋给卖花瓶的,让卖花瓶的存到银行去,然后你马上到银行借大洋,但是银行只能借你九十五块大洋,这个没有关系,你可以反复的重复以上动作。最终你就可以累积成一千块大洋,也就是你用100个洋元,办成了1000个洋元的大事,这个就是货币乘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 07:36:33
现代银行都是信用经济,所以不会凭空把洋元借给你,这个简单,只要你和卖花瓶的商量好,事先要花瓶抵押给银行就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 07:41:52
当然了,如果这个花瓶不值这么多钱,银行是不会贷给你的,我们中国几乎所有的资本家都有原罪,就是因为他们最初的手里没有这么值钱的花瓶,但是也把这么多钱搞出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9 13:42:10
货币分C和D的, c没有乘数效应, D有, 就这么简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9 15:51:22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4 12:41:22
其实我还是有些不明白这个乘数到底是指的货币的流量还是存量,如果是流量的话,不就是说的是货币在市场上所起到的作用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8 16:20:44
什么都不懂的人路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2:18:30
如果是对发行的货币的标记的话,观察结果肯定是没有乘数,因为没有标记的货币未出现。但是,货币乘数表示的是基础货币的支付能力在现实中扩大的倍数,在银行体系与非银行体系的借贷过程中,提高了货币的使用次数和效率,由此产生了未被标记的“支付能力”,虽然不具备货币的实际形态,但却具备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的货币职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20:40: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6 00:00:34
从现实来看 B与M 的关系
2011年央行基础货币22万亿,m1 29万亿 m2 85万亿。狭义乘数=1.3; 广义乘数=3.9 ;
个人意淫,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20 23:05:00
lsnowchan 发表于 2009-5-20 11:23
根本无需要考虑这个什么蒋一钱二的关系。第n级银行,初始银行,这些命名,可能就是你所被迷惑的地方。事实上 ...
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27 22:34:03
关键看你怎么理解钱,我们假如给MV(基础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一个新的名称譬如叫MM,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也一定是跟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的,虽然不完全一样,货币流通速度和乘数这两个概念是正相关的,如果经济非常繁荣的时候,生产井喷,发行的钱就算不多,但流通的飞快,这也就是所谓的货币创造。货币流通速度是单位货币一段时间内用于交易的平均次数,一般也就2、3、4这个数量集,那么同一笔款项银行存贷次数也有限(数值要大一点)。

不知道各国央行怎么测算货币流通速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2 10:21:47
看看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2 10:56:33
好贴再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