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68174 368
2009-05-19

对银行不创造货币乘数的证明
王志成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的各版中都举了一个相同的例子以证明货币乘数的存在,并给出了计算方法,以17版为准的这一例子的具体数据如下(表1-1):1
 

相关的银行         新存款($)    新贷款和投资($)  准备金($)
    初始银行            1000.00      900.00               100.00
    第2级银行           900.00       810.00                 90.00
    第3级银行           810.00       729.00                 81.00
    第4级银行           729.00       656.10                 72.90
    第5级银行           656.10       590.49                 65.61
    第6级银行           590.49       531.44                 59.05
    第7级银行           531.44       478.30                 53.14
    第8级银行           478.30       430.47                 47.83
    第9级银行           430.47       387.42                 43.05
    第10级银行         387.42       348.68                 38.74
    前10级银行总和     6513.22    5861.90             651.32
    其他级银行总和     3486.78     3138.10             348.68
    银行体系总和        10000.00   9000.00           1000.00
                                  表1-1

 

        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学教科书都爱举的有关存贷款可以数倍创造货币的通用证明形式,各级银行的作用加在一起就把一笔存款放大到了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倒数关系的倍数,同时贷款也被放大到了相同的倍数。假设这个国家只有一家银行那就不可能“创造”出来了,要是银行的数量不够多所“创造”出的倍数也就相应减少。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第三版中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并且认为:“成倍存款创造过程可能多少有点像魔术师从帽子中变出兔子:它似乎是无中生有。但实际上,创造存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过程。存款是通过计入账簿创造出来的;现在是电子脉冲在电脑文件上做记录。存款创造规则是规定你什么时候可以账簿上做记录的规则。正是这些规则——特别是部分法定准备金要求——赋予银行体系成倍扩大最初存款的能力。”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为此我们要证明一下,看看“实实在在的具体过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设货币乘数为k,存款准备金率用Rr表示,则按照原意可以得到:k = 1/Rr。设MPC为银行的贷款倾向或者说是边际上的贷款倾向,则可以得到:MPC = 1-Rr。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10%,则货币乘数就是10,也相当于MPC = 1-10% = 9/10。要是没有存款准备金率的话,从理论上来讲乘数就会变成无穷大,这就会产生悖论即说明理论本身有漏洞。


        当然,存款准备金率不可能是零,银行在实际的业务中总要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日常周转之用,再加上“漏出”的原因,而且由于考虑到风险等的因素银行本身也不一定时时刻刻都愿意把多余的资金全部贷出去,想要使乘数十分巨大并不现实。但同样的道理在于,这么说明在理论是不充分的,等于理论本身就缺少证明成立的“证据”,或者起码来讲这是不完善、不完整的,只有消除类似于无穷大倍数的谬误理论才能称得上是“无懈可击”。


       其实只要认真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上面的例子中(与此类似的例子都是如此),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都不写存款人和贷款人的名字,都统一用各级银行来代表;这就是在抽象,用各级银行代表了所有的存贷款者。如果不能这么抽象而抽象了,即不自觉地用一个不同的概念去代替了另一个以为是相同的概念,那就必然要出问题。事实上所谓的货币乘数之所以有成倍的乘数正是在方面出了问题,又一次把不同的概念即类混淆了。


       事实上稍懂点银行业务的人都知道,银行是不会这么记账的,假设与上面的数据完全相同,银行一般会按如下的基本方式有可能记出这样一种结果(表1-2):

 

相关的银行             存款人          新存款($)     贷款人            新贷款($)     准备金($)
初始银行                    赵一             1000.00       蒋一                900.00       100.00
第2级银行                  钱二               900.00       沈二                810.00        90.00
第3级银行                  孙三               810.00       韩三                729.00        81.00
第4级银行                  李四               729.00       杨四                656.10        72.90
第5级银行                  周五               656.10       朱五                590.49        65.61
第6级银行                  吴六               590.49       秦六               531.44        59.05
第7级银行                  郑七               531.44       尤七               478.30        53.14
第8级银行                  王八               478.30       许八               430.47        47.83
第9级银行                  冯九               430.47       何九               387.42        43.05
第10级银行                陈十               387.42       吕十               348.68        38.74
前10级银行总和         前10人总额     6513.2       前10人总额    5861.90      651.32
其他级银行总和         其余人总额     3486.7        其余人总额     3138.10      348.68
银行体系总和             所有人总额    10000.0       所有人总额     9000.00     1000.00
                                                  表1-2

 

        很显然,不论其中的金额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每一个存款人和贷款人都是不同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赵一与钱二、孙三等等总之任何人与任何人的存款都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除了夫妻俩的存款可以算成是一家人的存款这种另外的抽象之外),我们不能说赵一要是不首先存入银行1000美元接着钱二、孙三等也不会存入900美元、810美元等。非要这么认为,那就是强词夺理;这在理论上是“违法”的,即不符合抽象必须是针对同类的基本前提。同理,蒋一与沈二、韩三等总之任何人与任何人的贷款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我们不能说蒋一要是不贷款沈二、韩三等也不会贷款。谁想贷款,贷多少,那都是个人自己的事。


       但有一点让人不能不信,横着一行行看下去,蒋一的贷款很可能来自赵一的存款,沈二的贷款很可能来自钱二的存款,韩三的贷款很可能来自孙三的存款等等。也就是说,在某一个银行里会有大量的类似于1000美元的存款者和900美元的贷款者,其中未必非得某人与某人对应,只要是1000美元按照10%的准备金率在理论上就可贷出900美元,至于谁与谁“结伴”这并不要紧,此时认为是或不是都不“违法”(是无原则差异的相同)。类似地,每一个900美元都可贷出810美元,每一个810美元都可贷出729美元等等。实际上连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都十分清楚,银行根本就不必操心这方面的事,管他具体到底是谁贷谁存的钱,在金额上只要把总数的对应关系算清楚就可以。这样我们就不难想到,以上表为例,这就是整个银行体系总共存入了10000美元,贷出了9000美元,准备金收走了1000美元,总帐的对应关系是平衡的。存入了10000美元货币当然就是10000美元,这与其中的每个人谁先存、存多少并不直接相关。


       试想一下,蒋一拿到900美元的贷款之后会存到钱二的存款账户上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一存贷之间的循环到此就结束了。假设蒋一在银行之外的市场上买的恰好是钱二卖的货物,钱二拿到钱之后把钱都存入了银行,然后好像顺理成章地才能开始另一个存贷之间的循环。没错,事实确实有可能如此。但这同样与蒋一没有更多的关系,即便是蒋一不买钱二的货也会有其他人买,这900美元不是被1000美元创造出来的而是已经存在的,即900美元与蒋一的关系不是惟一确定的。正因为此,当蒋一还款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再从钱二那把钱要回来,蒋一必须生产出值900美元的货物并得到900美元之后才能把900美元还上。此时蒋一还的不是钱二的那900美元,这加不到钱二头上,钱二在这里也不存在还钱问题,蒋一应该还的是从1000美元中贷出的900美元;至此第一个从存贷到贷款再到还款的整个过程才全部结束,900美元加100美元正好还是原来的1000美元。以此类推,当所有的贷款都还回来之后再加上准备金就是全部的存款(不计利息和损失等)。实际上每一个存贷之间都不是一回事(非同类),是由不同的人分别对应完成的,把人的因素抽象掉了有些问题当然就被混淆了。


        假设银行拿出一笔钱,让每个贷款者同时又是存款者(商业上正常的贷了之后又存除外),这样在账面上就能创造出数倍的存贷款额;有些银行就是这么干的,为的是虚增业绩。但只要实行实名制,即计算同一个人的存贷款余额就会发现,实际的存贷款余额是没有增加那么多的。因为不论是存款还是贷款的余额都只增加了一笔钱的数值,当然这也就没创造出什么倍数。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不论是一个银行还是整个银行体系,一笔资金在贷款、准备金和存款之间总是平衡的,即存款 = 贷款+准备金恒成立。银行是不可能靠存款创造出倍数的货币的,货币是多少就是多少;要说创造倍数的话,也只能在这三者之间“创造”。


        用D代表存款,R代表准备金,则可以得到R = D×Rr。这表明,准备金就是存款与准备金率相乘的结果。当Rr变动时,跟着改变的不是存款D而是准备金R。只不过(不考虑其它因素)贷款 = D-R,当存款准备金率Rr变小时R将跟着变小,使得贷款数量相对增加,仿佛在贷款或存款D与准备金R有个倍数关系(等于1/Rr)。但这种倍数关系显然是一种相对的倍数关系,其绝对值绝不会比存款D还要大。也就是说,要使存款D变大只能从银行系统之外想办法,仅靠改变存款准备金率Rr大小不会有什么直接的效果。


        货币乘数确实不存在3,这是非常容易感知的,一个经济体发行出了多少货币就是多少货币。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货币的数量是一定的,但货币所起到的交易额一般要比自身的数量大很多,按年计算与流通速度V成正比。比如,要是流通速度V = 4,每1万元就能起到相当于4万元的作用。但就货币数量来讲,这确实只有1万元。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在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而不能假设得很大。


1.《经济学》第17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424页。
2.《经济学》第三版、下册,黄险峰、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556页。

3. 应该为:对M0的乘数不存在,对M2的乘数计算方法也不对。

 

————————————————————————————————————————————————

 

自注:

        承蒙admin的厚爱,把这个帖子加精了。说老实话,这是一篇需要修改的论文,因此觉得不够加精的资格。

        为了避免论文的初衷与最后辩论结果的差异,我把在214楼总结的内容复制于此供各位参考。各位看后,或许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214楼: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8 10:45
早晨起来后还在想着有关乘数的问题,受到猫爪超版提到的“D去贷款”的启发(208楼),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可以证明乘数在理论上确实会很大的方式。其证明如下(不考虑准备金率):

a有1000元,存入银行,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b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c,此时其存款确实为零;
c把1000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又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d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e,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到此,用不着1000元的现金或支票回到先前的银行,d只要到有这笔钱的银行去贷款即可。不过,此时的货币存量确实是a的1000元存款加c的1000元存款加e的1000元的现金或支票。或者说,b和d的“定期存款”是不该加的。
    但是,这一循环过程还可以往下进行。例如:

e把1000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又可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f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g,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g把1000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再次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h贷款1000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i,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当然,这时1000元的现金已经转到了i的手里。

    由此可以看出,总的货币存量应该是把a、c、e、g、i的相加,这就远大于我在前面提到的3倍乘数了。


    在这几天的讨论中,sungmoo版主和猫爪超版无疑都倾注了很多时间,这是需要再次感谢的。不过其论理真的有不足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没有信服的原因。
    也许我们都是竹子,相互间的争论还是比较客气的。假设是棍棒之间,争论了这么长时间,那就难免不会相互抡起来了!
    作为讨论或争论,我是绝不会攻击对方的。因为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有很问题都不是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认为别人是错的,未必自己就一定正确;很有可能,双方都错了。
    例如,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不是男的就是女的。但要是有两个人,一个叫a一个b,a是男的,b一定就是女的吗?很显然,b也有可能还是男的。如果还要进一步研究类似于这个人是大人小孩的研究,那情况就会加倍复杂。所以说,在研究问题时,特别是研究经济学问题,我们要面对事实——也必须面对很复杂的事实。
    各位网友可能都会感觉到,很多经济理论都有争议,甚至还分成了学派。这说明了很多所谓的理论确实还很不完善,或者说还远没有研究彻底而成为一般人都会接受的原理。也正因为此,才有创办论坛的必要;否则的话,我们用不着争论只需潜心学习就可以了。


    在计算实际的乘数时,一般用的是这一公式:货币乘数=1 / (r+e+c) ;其中:r为法定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c现金漏损率。
    很显然,通过前面的分析就能感觉到,这里面没有考虑到一个个存-贷过程能够连续进行下去的可能性问题。
    假设上面提到的存-贷过程一年平均只能进行4次,这也相当于总的货币流通速度为4(这一假设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考虑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法定准备金率r为,我们来推导一下此时的乘数公式:

a有1000元,存入银行,形成1000元的定期存款;
b贷款1000*(1-r)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c,此时其存款为零;
c把1000*(1-r)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又形成1000*(1-r)元的定期存款;
d贷款1000*(1-r)*(1-r)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e,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e把1000*(1-r)*(1-r)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又可形成1000*(1-r)*(1-r)元的定期存款;
f贷款1000*(1-r)*(1-r)*(1-r)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g,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g把1000*(1-r)*(1-r)*(1-r)元存入任何一家银行,再次形成1000*(1-r)*(1-r)*(1-r)的定期存款;
h贷款1000*(1-r)*(1-r)*(1-r)*(1-r)元,并把存款用现金或支票的方式支付给i,此时其存款也为零。
到此,可以看成:i的现金或支票加上法定准备金的总数还是1000元。
总的货币存量为:1000元+1000*(1-r)+1000*(1-r)*(1-r)+1000*(1-r)*(1-r)*(1-r)+1000*(1-r)*(1-r)*(1-r)*(1-r)
其乘数为:1+(1-r)+(1-r)*(1-r)+(1-r)*(1-r)*(1-r)+(1-r)*(1-r)*(1-r)*(1-r)。

设法定准备金率r为0,则最大的乘数也不过是4;不会很大,所需的银行级数也要比先前的多很多。

很显然,这就与货币流通速度有关了。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实,对研究有投资增加问题很有帮助。
当然,这些需要另外研究,在此就不累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20 11:23:00

根本无需要考虑这个什么蒋一钱二的关系。

第n级银行,初始银行,这些命名,可能就是你所被迷惑的地方。事实上,初始存款的1000块可能存在第二银行和第三银行中,也可能存在任意个银行中,只要这些银行的总存款数超过1000。银行中没有这种关联,同样,银行外也没有这种关联,这里只要区分银行体系与非银行体系就可以了。其实,货币乘数的计算方法中,之所以给出这么多个银行,只是为了好理解,事实上,你可以把所有的银行,都看成同一个,叫银行体系的银行。假设银行体系中有1000块初始存款,贷款给非银行900块,这里都是有个大前提的,银行在满足准备金的情况下有钱就贷,也能贷出去,非银行有钱就存,也能存进去。然后就是非银行存900块,银行放810的贷。其实根本没必要去管体系内部怎么操作,只要保证体系之间的前提关系就可以了。当然,前提不一定成立,因此,这个货币乘数是一个理论上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0 11:42:00
我有点不太理解你的结论,在理论上有乘数吗?我所证明的就是在理论上也没有乘数,更不要说实际情况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0 13:02:00

理论上有。

也可以这样考虑,假设银行体系中有1000块的初始存款,那它就可以通过要非银行存款9000块,且向非银行贷款9000块来实现这个10000块。初始1000块就是最终总存款和总贷款的差额,也是总存款的10%,而这个10000块的实际实现过程就是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的。非银行的内部怎么去实现这种买卖存贷的关系,我们不用去管,只需要关心有多少银行的贷款以现金的形式留在非银行的内部,前提假设之一就是非银行的有现金剩余就会存到银行里。当然不排除有喜欢向银行贷款,然后放家里摆的,也就是假设非银行有现金400块(这里只考虑贷款部分),那么,银行就只有现金600块了,只能实现6000块的最高存款。

不晓得我说得清楚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0 18:08:00
你说得很清楚,我也明白了你的意思。不过问题在于,你好像是说只要“满足一定的前提”那就在理论上有乘数。事实上能满足这种“前提”的可能性为零,这也就意味着在理论上也不存在乘数。例如,如何才能保证第一个人得到贷款之后又存入银行呢(不论是本银行还是别的)?接着后面N个人都要如此,想想看这种概率是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0 20:08:00
王志成2010  先生是对的。这个“乘数”东东是肯本不存在的。我就曾经搞过一个《一个经济学的佯谬,5元利润从哪里来》,在这个模型中,我把货币编号编起来,显然,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是不会“多”出来的。“乘数”这个东东,实际上就是货币在流通中的——交换次数;讨论和研究货币在具体经济流通中的——交换次数——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这种交换次数趋向无穷大),所以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在——乱弹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