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9-6-7 11:50:00

回mmdzz:

    先谢谢你的表扬,这也是学着更好的榜样该做的。

    我论证就是货币总量的问题,因为乘数本身涉及的也是总量问题。我指的现金是M1,即流通中的现金加活期存款,这部分货币是不能作为定期贷款贷出去的。当然,从流通性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一部分确实可作为“定期”贷款而贷出。但这种贷款的期限通常不会很长,比如10天、30天、3个月等,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期贷款了(一般的定期是指1年期以上的)。由此也就不难证明,这中乘数的作用不会很大,不可能有成倍的效果。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谈到了现实中的乘数问题:“美国最近有一项综合性的经济计量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乘数估算方法。该模型包含了一套预测所有各主要部门经济行为(包括货币金融部门以及投资需求函数和消费函数)的方程式,并与其他涉外部门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一系列的参数中,假定政府的商品和服务采购增加额始终为10亿美元。模型就会据此计算政府支出这个增加量对实际GDP的影响。由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实际GDP的变动,可以提供一个政府支出乘数的估算值。”(第408页)结果是:“图24-10显示了这一研究结果。最粗的线由8个模型所估算出的政府支出乘数的平均数,而其余的细线则表示每个模型的估算结果。第一、第二年乘数的平均值约为1.4;但此后,随着货币因素和国际因素开始起作用,乘数趋向于缓慢下降。”(第408页)

    事实就是如此,这多出来0.4的也未必就一定是“乘数”。中国的很多学者在过去都认为有乘数,现在在公开场合很少听到比如4万亿投资又能带来多少多少倍的乘数的投资这种观点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7 19:25:00

lz对乘数的含义有误解,宏观经济学中有几个不同的乘数概念。lz引述萨缪尔森所说的是财政政策乘数,而我们讨论的是货币乘数(又叫存款乘数),这个概念还可以分为M1乘数、M2乘数几种类型。此外还有货币政策乘数等,这些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发放的贷款不一定是长期贷款,即使是短期贷款,只要借款人把钱花出去了,就有可能创造新存款,也就创造了新货币。

关于货币乘数的细致分析,lz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有好几章分析这个问题。

关于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自发支出乘数等概念,通行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如曼昆、多恩布什等的教材都有相关分析。

这些教材在这里都有下载,lz如果有时间和兴趣,不妨读一读,体会一下:)

要理解清楚这些概念确实需要时间和努力,别心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7 19:55:3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8 09:34:00

    这些乘数的原理是相同的,关键在于货币是不是自己还能创造货币。你提到的书我都看过,其论证的方法与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大同小异;非常遗憾,这并不正确。
    想想看,假设你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向社会投放了100亿人民币,用不了多长时间有人向你报告这100亿已经变成比如500亿了,你不觉得奇怪吗?
    对于乘数问题我在本论坛上发过更详细的论文,你要是愿意的话可点击下面的链接下载看一看。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46370-1-1.html

    另外,你可以把存在货币乘数的证明发在这里(你自己的理解),我会告诉你问题出在了那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8 9:51:0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8 14:16:00

多谢lz的认真讨论,但个人认为,你似乎是绕进细节里,结果把问题的基本要素给弄糊涂了。 

例子只需用你的论文第19页的即可,你的批驳不成立。 

你的理由是:“假设这个国家只有一家银行那就不可能“创造”出来了,要是银行的数量不够多所“创造”出的倍数也就相应减少。”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而反驳不成立。因为存款创造和银行数量无关,即使只有1家银行也可以。  

事实上,正如论文第18页斯密的例子说明的,即使没有银行,货币乘数也成立--因为这里指的货币并非纸币,而是信用货币,是信用关系的产物,银行存款只不过是它的一种形式。 

论文24页的数字推导,从第2行开始就错了:ΔDn = n·ΔD这个等式不成立。因为存在准备金,所以每一轮的ΔD不等,不能用乘法。 

真心劝告lz,你的想法确实问题多多,这样真的是空耗自己的时间。 

虽然观点不同,还是非常感谢lz的认真讨论,以及你慷慨贡献的精品资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8 14:20: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8 15:56:00

    你认为货币乘数是对的,为什么又不听米什金的“单一银行不能引起多倍存款创造”的结论呢?由此可见,如果在这一点上你是对的,那就说明教科书上所说的就未必完全正确。

    ΔDn = n·ΔD这个等式没有错,凯恩斯就是用这种等差变动的方式开始证明的。也可以这么认为,如果ΔD是定值,那准备金率就是变动的;反之,准备金率不变,那每一次的ΔD就要有所不同。不过不论怎么证明结果都一样,即不影响结论的准确性。(不信你自己试一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8 17:15:00
以下是引用王志成2010在2009-6-8 15:56:00的发言:

    你认为货币乘数是对的,为什么又不听米什金的“单一银行不能引起多倍存款创造”的结论呢?由此可见,如果在这一点上你是对的,那就说明教科书上所说的就未必完全正确。

    ΔDn = n·ΔD这个等式没有错,凯恩斯就是用这种等差变动的方式开始证明的。也可以这么认为,如果ΔD是定值,那准备金率就是变动的;反之,准备金率不变,那每一次的ΔD就要有所不同。不过不论怎么证明结果都一样,即不影响结论的准确性。(不信你自己试一试!)

教科书本来就未必严密。讨论问题应该只认理,不认书,对吗?米什金或者别的谁的教材说的不严密,不能说明货币乘数不成立,对吗?

米什金的书上确实有“单一银行不能引起多倍存款创造”的说法,如第4版中文版329页,但就在前面的327页,米什金还说了:“区分银行A和银行B是不必要的”。这恰恰说明他329页那句话并不严密,他想表达的其实只是,单个银行放贷量不能超过超额准备金;而它放贷之后,超额准备金就离开该行了。但如果由此创造的货币将来再回到该行,它就又可以放贷了。

lz一直没有直接批驳你论文中19页的表1-1。事实上,即使表中所有的银行都是1家,从机理上来说,也是成立的。你能从机理上驳倒吗?

论文23页说“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不论是一个银行还是整个银行体系,一笔资金在贷款、准备金和存款之间总是平衡的,即存款 = 贷款+准备金恒成立。银行是不可能靠存款创造出倍数的货币的,货币是多少就是多少;要说创造倍数的话,也只能在这三者之间“创造”。”

你的这段话非但与货币乘数没有矛盾,而且恰恰说明,你承认货币乘数啊!所谓货币乘数的含义就是:央行向银行体系注入一定量准备金(基础货币),可以创造出多倍于准备金的存款,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不是恰恰承认这一点了吗?

如果你说:我说的货币的含义不同于他说的货币的含义,那就是文字游戏了,并不能否认上述机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8 17:16:3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9 08:24:00

    如果准备金率是10%,一笔存款就是准备金的10倍。可这种倍数就货币总量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或者说其总量还是那笔存款;我所说的“创造倍数”就是这个意思,但这确实不是通常所称的乘数。

    至于教材的问题,我觉得你现在的观点就非常正确了。可别忘了,你在27楼的帖子开头就说:“不过这里的质疑是犯迷糊了。主流经济学不是没有重大漏洞。但诸如货币乘数之类的基层知识是很坚实、没有问题的。几百年来的那些经济大师是智力精英,不是傻瓜。”真要是这样认为,那不就是没有奉行你现在所说的“讨论问题应该只认理,不认书”了吗?

另,表1-2就是对表1-1最好的“批驳”,这是现实的并且也很容易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1 13:57:01
这个乘数在企业那里效果更明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9 12:11:03
(1)法定存款准备金只是规定了货币乘数的上限;

(2)货币存量的多少,取决于事先规定的货币口径(即什么可以算“货币”);

(3)(某一时刻)实际的货币乘数,即既定口径下的货币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的比值;

(4)既定口径下的货币存量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基础货币存量也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实际的货币乘数也可能时时刻刻在变,但它无论怎么变,不会超过由法定存款金率决定的上限;

(5)调整法定存款金率当然不一定改变实际的货币乘数,这还要看金融机构的行为(或反应);

(6)如果考虑多种因素,理论中,货币乘数的上限的公式可由多种因素决定(可以不断复杂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0 19:17:04
sungmoo:
    仅就最简单的情况下,比如只有活期和定期存款、货币存量不变、银行数量充分多、没有漏出等,你认为存在着“乘数的上限”吗?
    例如,某人存了1000元,法定存款金率是10%,就能另外创造出9000元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0 19:56:2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0 19:17 仅就最简单的情况下,比如只有活期和定期存款、货币存量不变、银行数量充分多、没有漏出等,你认为存在着“乘数的上限”吗?例如,某人存了1000元,法定存款金率是10%,就能另外创造出9000元吗?
你的货币口径是什么?仅指基础货币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0 20:04:23
你可不可以(或者,法律上是否允许)用活期存款直接充当支付/清偿…手段?

你把自己的活期存款支付到别人的账户上,你的活期存款减少,别人的活期存款增加。

银行贷给你的钱,来自别人的存款(不妨设为活期存款),如果你把这笔钱再贷给银行成为活期存款,这时,你与别人都可以用活期存款充当支付/清偿…手段。

这里正是信用扩张的过程。

货币当局做的就是:规定哪种信用凭证可以充当货币(起到货币的作用),控制经济中的信用总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0 20:36:55
举一个例子。

设黄金是人人接受的“货币”;
你把黄金借给A,A给你开出一张借条;
A就可以用这笔黄金再去买其他东西;
而如果你与A之外的其他人也认可你用这张借条同他们进行交换,这张借条也成了货币。

(比如,A就是古代的钱庄,借条就是银票或金票)

这样,信用扩张对应了货币的扩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0 20:38:21
当然,信用总量可能时刻变化,既可以变大,又可以变小,这就可能对应了货币存量的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0 20:50:56
基础货币专指硬币和纸币,其它的都不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0 21:04:14
sungmoo 发表于 2009-10-20 20:04
你可不可以(或者,法律上是否允许)用活期存款直接充当支付/清偿…手段?

你把自己的活期存款支付到别人的账户上,你的活期存款减少,别人的活期存款增加。

银行贷给你的钱,来自别人的存款(不妨设为活期存款),如果你把这笔钱再贷给银行成为活期存款,这时,你与别人都可以用活期存款充当支付/清偿…手段。

这里正是信用扩张的过程。

货币当局做的就是:规定哪种信用凭证可以充当货币(起到货币的作用),控制经济中的信用总量。
你从实际情况想一想,我从某家银行贷到一笔钱,怎么又回存起来不动呢?真要是这样,利息是要倒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0 21:07:22
可以把问题再简化或集中一点,我们只讨论定期存款的“乘数”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0:58:1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0 21:04 你从实际情况想一想,我从某家银行贷到一笔钱,怎么又回存起来不动呢?真要是这样,利息是要倒挂的。
谁说“不动”了吗?

就是从“实际情况”想一想,你把它存成活期存款后(或者,银行贷款就是以为你建立一个活期存款账户实现的),你可以用这笔活期存款向别人支付,而(支付后)别人同时也就获得了数量相等的活期存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2:04:5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0 20:50 基础货币专指硬币和纸币,其它的都不算。
那么,在你看来,“货币创造”,是否仅指“基础货币创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7:27:40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贷款买房(这时贷款肯定被“动了”)。
银行向你贷款时,为了保证“专款专用”,贷款在形式上,就是银行直接向售房者的活期存款账户中转入房款。
这样,售房者的银行存款增加,售房者可以用自己活期存款账户中的存款做任意支付。
而银行之所以能向你贷款,是因为其他人在银行有存款(不妨设成活期存款),其他人仍可以用自己的活期存款做任意支付。
这里就是信用扩张的过程。
信用扩张的过程中有没有货币扩张——完全看一国的货币政策(哪种信用凭证可以充当货币),以及货币口径。

如果一国规定,交易中只能使用现金,对应的货币口径也肯定变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7:46:45
sungmoo 发表于 2009-10-21 10:5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0 21:04 你从实际情况想一想,我从某家银行贷到一笔钱,怎么又回存起来不动呢?真要是这样,利息是要倒挂的。
谁说“不动”了吗?

就是从“实际情况”想一想,你把它存成活期存款后(或者,银行贷款就是以为你建立一个活期存款账户实现的),你可以用这笔活期存款向别人支付,而(支付后)别人同时也就获得了数量相等的活期存款。
        这里的问题在于,当我向别人支付一笔现金时(不管具体的原因或目的),别人得到的仅是这笔现金;此时我的存款将减少,减少的部分正是别人的对这笔现金的最大存款额。从货币总量来看,其数量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存贷款总额,其净额不变。也就是说,1000元可以存-贷、存-贷、存-贷足够多,这只是完成了存-贷功能,就像一笔货币可以完成很多次的交易功能一样,货币总量在这种情况下绝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7:54:2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7:46 这里的问题在于,当我向别人支付一笔现金时(不管具体的原因或目的),别人得到的仅是这笔现金;此时我的存款将减少,减少的部分正是别人的对这笔现金的最大存款额。从货币总量来看,其数量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存贷款总额,其净额不变。也就是说,1000元可以存-贷、存-贷、存-贷足够多,这只是完成了存-贷功能,就像一笔货币可以完成很多次的交易功能一样,货币总量在这种情况下绝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里的问题很简单:你认为基础货币才是货币。

能充当支付工具的,未必只有现金。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你愿意使有哪个货币口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7:54:46
sungmoo 发表于 2009-10-21 12:0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0 20:50 基础货币专指硬币和纸币,其它的都不算。
那么,在你看来,“货币创造”,是否仅指“基础货币创造”?
       没错,我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因为货币乘数理论所强调的是,一笔货币,在有众多银行和法定准备金率要求的情况下,仿佛可以另外创造出数倍于此的货币。当存款准备金率为零时,从理论上可以算出其乘数将无穷大!在很多教科书上,一般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说明货币是如何发行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7:56:0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7:45 货币乘数理论所强调的是,一笔货币,由于有众多银行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时,仿佛可以另外创造出数倍于此的货币。当存款准备金率为零时,从理论上可以算出其乘数将无穷大!
货币乘数理论中,能充当货币的,不仅是现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7:58:3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7:54 没错,我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因为货币乘数理论所强调的是,一笔货币,在有众多银行和法定准备金率要求的情况下,仿佛可以另外创造出数倍于此的货币。当存款准备金率为零时,从理论上可以算出其乘数将无穷大!在很多教科书上,一般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说明货币是如何发行出来的。
若如上所言,教科书上的“货币发行”,肯定不仅指“基础货币发行”——只有货币当局才有这个权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8:02:58
更一般地说,信用货币本位下,基础货币发行,本身也就是信用扩张的过程,只不过是,货币当局或者货币发行者在扩张信用——基础货币是持有人对货币当局或者货币发行者有追索权的凭证(亦是货币当局或者货币发行者对持有人有负债的凭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8:05:52
我欠了你的钱,这里的欠条(信用关系凭证),能否充当货币参与交易,要看一国法律/货币政策的规定(当然,也要看别人愿不愿意)。

如果真地可以,你与我的信用关系就“创造”了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8:06:22
把“货币”理解成M1,也无法证明乘数的存在;或者反过来说,其证明过程是有问题的。在我的论文中,所要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8:08:2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8:06 把“货币”理解成M1,也无法证明乘数的存在;或者反过来说,其证明过程是有问题的。在我的论文中,所要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
证明过程中,涉及的全是“活期存款”吧。

(证明中,引入了高度理想化、抽象化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8:14:51
当一个人用某种非“现金”的信用手段进行支付时,此时所创造的“乘数”是很短暂的,比如像支票和一些票据等,可以认为在几天、几十天内就完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存在着持续稳定(半年以上)的乘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