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9-10-21 18:20:4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8:14 当一个人用某种非“现金”的信用手段进行支付时,此时所创造的“乘数”是很短暂的,比如像支票和一些票据等,可以认为在几天、几十天内就完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存在着持续稳定(半年以上)的乘数。
前面说过了,“货币存量”是一个存量,对应于某个时刻。

信用关系当然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化,实际乘数(两个存量之比)也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8:22:21
针对这个问题,还可以考虑一个(以前在论坛上讨论过的)问题:

信用卡可以创造货币,但信用卡的透支额并不计入货币口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8:38:17
货币乘数理论所强调的是这个意思:
    比如,乘数是10,1000元的“货币存量”所创造的货币就是10000元。此时再增加1000元,就还会创造出10000元。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可以不考虑存量变动的问题,如考虑,这只需相加就可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8:46:45
另外,实际上现金和活期存款是创造不出乘数的,惟有用定期存款才能“证明”。

为什么创造不了,这就是从长时间(一年)来看并非如此。即便是“创造”出来了,其总量或比例也不大而可以忽略不及。比如信用卡,绝不可能创造出成倍的数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9:15:0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8:46 另外,实际上现金和活期存款是创造不出乘数的,惟有用定期存款才能“证明”。为什么创造不了,这就是从长时间(一年)来看并非如此。即便是“创造”出来了,其总量或比例也不大而可以忽略不及。比如信用卡,绝不可能创造出成倍的数额。
你的活期存款花掉了,别人的活期存款却可以同时增加。

(活期存款“过了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9:17:1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8:38
货币乘数理论所强调的是这个意思:
    比如,乘数是10,1000元的“货币存量”所创造的货币就是10000元。此时再增加1000元,就还会创造出10000元。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可以不考虑存量变动的问题,如考虑,这只需相加就可以。
前面说过了,理论中的货币乘数无非是一个理论上的“上限”。

实际货币乘数完全可以时时刻刻不等于它,但不会超过它。

不同时刻,“存量变动”本身就对应了实际货币乘数的变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9:18:1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8:46 另外,实际上现金和活期存款是创造不出乘数的,惟有用定期存款才能“证明”。为什么创造不了,这就是从长时间(一年)来看并非如此。即便是“创造”出来了,其总量或比例也不大而可以忽略不及。比如信用卡,绝不可能创造出成倍的数额。
(实际的,actual)货币存量的统计要针对某一时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9:18:57
但活期存款或者说货币总量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9:19:41
教科书的结论无非指明了,法定准备金率如何决定了货币乘数的上限(这个上限的实现,需要许多苛刻的、理想化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9:21:26
不过,教科书的写作确实也需要考虑尽可能明确、不让人产生歧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9:22:5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18:46 比如信用卡,绝不可能创造出成倍的数额。
信用卡的透支额不计入货币口径,不是因为额度小、贷款时期短,而是因为,如果计入,就会出现重复计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9:25:50
除现金外,计入货币口径的,规定为金融机构(包括央行)的负债方的某些项目。

不能同时计入金融机构的资产方与负债方,否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20:13:06
总的来讲,这不是上限的问题,而是在理论上就有缺陷。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只要查查你提到的“金融机构(包括央行)的负债方的某些项目”就明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08:28:3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1 20:13 总的来讲,这不是上限的问题,而是在理论上就有缺陷。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只要查查你提到的“金融机构(包括央行)的负债方的某些项目”就明白了。
如果这样说,但凡理论都有“缺陷”。

理论要追求一些“纯粹性”的东西,或者提供一种参照——理论都要进行抽象与舍弃。

重复地说,“货币乘数理论”说明的无非是实际货币乘数最大可能是多少——换一个角度说,货币乘数理论向大家展示的是:要实现这种最大可能值,至少需要哪些非常苛刻、非常理想的条件。

现实中的信用凭证当然不只“现金”与“活期存款凭证”两种,它们也不能全记入某一货币口径。

偏好论也至少要求完备性与传递性,这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缺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0:37:33
你从我的论文可以看出来,我的观点就是根本不存在货币乘数。因此说,不论是理论上的最大可能还是实际的具体数值都不存在。
   
    在国内,很多学者一般都不再使用货币乘数这一概念了。例如,中国今年的货币增速特别快,但少有人强调还要计算乘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1:07:3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0:37 你从我的论文可以看出来,我的观点就是根本不存在货币乘数。因此说,不论是理论上的最大可能还是实际的具体数值都不存在。在国内,很多学者一般都不再使用货币乘数这一概念了。例如,中国今年的货币增速特别快,但少有人强调还要计算乘数。
先要弄清楚一个逻辑:我们在这里

(1)是要理解“教材”中“货币乘数”的意义是什么,

(2)还是理解你的论文中“根本不存在货币乘数”。

这是两个问题。

关键就是:“货币乘数”的定义不同(与之相关的是“货币”的定义不同),自然会引出不同的结论。

当然,对于“计算乘数”而言,个人以为,确实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必要,实际的货币乘数无非就是某一口径的货币与基础货币之比。不同口径下的货币对应了不同的“实际的乘数”。

货币乘数理论,无非对应了信用扩张过程:基于一笔基础货币所实现的信用扩张最大可能创造出多少可以充当货币的信用凭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1:10:17
A认为货币包括x,B认为货币不包括x。两种出发点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包括关于“存在”的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1:12:12
其实全部讨论就归结为一个问题:

楼主认为,究竟什么才算“货币”,或者说,楼主究竟认可怎样的货币口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1:25:00
不论怎么定义货币,都无法证明货币乘数的存在——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1:28:58
你可以随便举一个证明存在的例子,我会就你的例子具体指出问题出在哪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1:54:0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1:28 你可以随便举一个证明存在的例子,我会就你的例子具体指出问题出在哪了。
前面不是举了几个例子了吗?

贷款买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2:03:1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1:25 不论怎么定义货币,都无法证明货币乘数的存在——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再举一个例子。

比如,你用信用卡透支从出售者s那里买东西。请注意:这时你的活期存款并没有减少。

购买后,出售者s的活期存款账户余额增加,而银行可以继续基于这笔增加的存款向别人b贷款(不妨设贷出现金)。

贷款后,出售者s可以用活期存款支付,而借款人b也可以用所贷之款(现金)支付。

若出售者s做了支付,活期存款转入别人的账户之上(你可以考察活期存款总量是否变化);若借款人b做了支付,现金转入别人的手中(你可以考察现金总量是否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2:10:43
也许楼主会说,如果偿还信用卡透支额,扩张过程就没有了。

但这并不与所谓“乘数理论”矛盾,货币存量本身就是针对某个时点而言的,乘数也是针对某个时点而言的。

如果经济中所有债务都清偿了——除央行对公众的负债外,货币当然就只剩下基础货币了。

所谓“货币创造”的过程,无非就是信用扩张的过程,而信用扩张的过程,未必有货币创造。——这取决于哪种信用凭证才可以充当货币。

乘数理论中,任何信用扩张中都有货币创造——这里是一种纯假设:信用扩张仅采用活期存款与现金的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2:15:1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1:25 不论怎么定义货币,都无法证明货币乘数的存在——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这里,还是那个问题:你的“货币乘数”是如何定义的?(你的“货币口径”是怎样的?)

(某一口径货币的)货币乘数=某一口径货币/基础货币

如果你也采用以上定义,“无论怎么定义货币,货币乘数都不存在”,是什么意义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2:38:1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5-19 12:31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不论是一个银行还是整个银行体系,一笔资金在贷款、准备金和存款之间总是平衡的,即存款 = 贷款+准备金恒成立。银行是不可能靠存款创造出倍数的货币的,货币是多少就是多少;要说创造倍数的话,也只能在这三者之间“创造”。
这个恒等式,就是抽象了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平衡式。

贷款+准备金,即金融机构的资产,贷款表示向公众的贷款,准备金表示向央行的贷款。

存款,金融机构的负债。

其实楼主强调的问题很简单:不认可存款(更一般地,金融机构的负债)中有可以充当货币的部分,或者说,不认可金融机构的负债计入货币口径。

在时刻t,某一货币口径,恰恰有一大部分就是金融机构在此时刻的某些负债的余额。

为什么这些负债对应了货币口径?因为这些负债对应了公众持有的资产(公众对金融机构的索取权)。

本来,“货币”的意义应该是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部分,但是,在统计操作中,统计每个人的资产实在复杂,因此,在统计公众持有的“货币”这种资产时,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统计,只统计金融机构的某些负债项目(的余额)。

(当然,要统计公众的所有资产,只从金融机构的负债出发,也是不可能的。然而,“货币”这种资产有其特殊性,因此从金融机构的负债出发,有可能统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3:07:03
sungmoo 发表于 2009-10-22 12:10
也许楼主会说,如果偿还信用卡透支额,扩张过程就没有了。

但这并不与所谓“乘数理论”矛盾,货币存量本身就是针对某个时点而言的,乘数也是针对某个时点而言的。

如果经济中所有债务都清偿了——除央行对公众的负债外,货币当然就只剩下基础货币了。

所谓“货币创造”的过程,无非就是信用扩张的过程,而信用扩张的过程,未必有货币创造。——这取决于哪种信用凭证才可以充当货币。

乘数理论中,任何信用扩张中都有货币创造——这里是一种纯假设:信用扩张仅采用活期存款与现金的形式。
你也意思到了,只要一引入时间,“扩张过程就没有了。”
当然,这一时间无需很长,只要从一个季度考虑就可以。或者可以这么认为,我在扩张,别人在收缩,其时时的货币总量创造(不算新增货币)接近于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4:20:0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3:07 你也意思到了,只要一引入时间,“扩张过程就没有了。”
当然,这一时间无需很长,只要从一个季度考虑就可以。或者可以这么认为,我在扩张,别人在收缩,其时时的货币总量创造(不算新增货币)接近于零。
前面不是说过多遍了吗?

当然要引入时间,但这里引入的是“时刻”而不是“时期”。

存量是针对时刻或时点的,不是针对时期的。

某一时刻,“我在扩张,别人在收缩”,为什么“货币创造”就接近于0?这是什么原因?

不可以远大于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4:25:57
不是“我也意识到了”,而是我早就和你说过,货币存量从而货币乘数要针对某一时刻而言。

货币创造,就是信用创造的过程。

(我这里只不过不停地在重复以前的观点)

再重复一遍前面反复说过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楼主认可的“货币口径”究竟是什么,它可不可以包含金融机构的某些负债项目。

即使引入时期(比如一个季度),莫非一个季度后(两个时刻相距一个季度),经济中的所有债务就都清偿了?(t时刻经济中有信用关系,t+1时刻经济中一定没有信用关系,或者信用关系总量趋于0?——设两时刻相差一个季度或者别的什么时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4:28:5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1:28 你可以随便举一个证明存在的例子,我会就你的例子具体指出问题出在哪了。
(1)楼主可否根据前面所举的例子,说明一下“问题出在哪里了”。

(2)楼主可否说明一下,你认可的“货币口径”究竟是什么。

(3)楼主可否说明一下,你认可的货币乘数的定义是什么。是不是某一口径货币/基础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8:37:14
货币口径用通货(M0)、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都可以,这在理论上没有太大的出路。
    货币乘数就是这一货币口径下的乘数,也可以理解为是自乘。例如,增加1000元的M1后是否还另外创造出N倍的M1。同样的道理,增加1000元的M2后是否还另外创造出N倍的M2。

    据我所知,口径货币/基础货币不是乘数的意思。当央行增加M0时,M1和M2都有可能增加,但我们不能用M1或M2比上基础货币表示乘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