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9-10-22 18:41:24
另外,在经济学上用时刻做时间单位显然没有太多的意义,讨论问题一般都是用一定的时期(比如月、季度、年等)来表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8:50:37
存量是以某一时刻或时点为准,但所统计的数据确实是来自之前的某一时期。因此说,这更多的是反映了其中的变化情况。
当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统计时间越短越能看出其中的变化。

另外,即便是用“时刻或时点”来表示的话,比如用一天,很多信用扩张恰好不能在一天之中完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0:58:4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8:37
货币口径用通货(M0)、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都可以,这在理论上没有太大的出路。
    货币乘数就是这一货币口径下的乘数,也可以理解为是自乘。例如,增加1000元的M1后是否还另外创造出N倍的M1。同样的道理,增加1000元的M2后是否还另外创造出N倍的M2。

    据我所知,口径货币/基础货币不是乘数的意思。当央行增加M0时,M1和M2都有可能增加,但我们不能用M1或M2比上基础货币表示乘数。
某一口径货币/基础货币,这就是实际的货币乘数。

(前面说过了)法定准备金率只决定了实际乘数的上限(这种上限的意义在于,抽象掉了大量因素:最大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1:00:3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8:50
存量是以某一时刻或时点为准,但所统计的数据确实是来自之前的某一时期。因此说,这更多的是反映了其中的变化情况。
当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统计时间越短越能看出其中的变化。

另外,即便是用“时刻或时点”来表示的话,比如用一天,很多信用扩张恰好不能在一天之中完成。
只要你明确信用总量或货币存量是一个“余额”的概念,就足够了。

(余额,就是针对时刻的。所谓“变化情况”,也无非是“两个时刻”间的变化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1:06:2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18:37 当央行增加M0时,M1和M2都有可能增加,但我们不能用M1或M2比上基础货币表示乘数
(1)M0不同于“基础货币”;

(2)M0本身就是M1的一部分,而M1本身就是M2的一部分。

你的最后一句就是全部讨论的关键。你的全部立论基于此,从而不认可别人的“乘数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1:09:25
(实际的)货币乘数,无非就是经济中能充当货币的东西的存量与基础货币之比。

基础货币之所以是base(也叫“高能货币”),就在于基于它能扩张信用,并可能同时扩张(或创造)出充当货币的东西。

货币乘数,无非就是一个倍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1:14:4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1:40:44
讨论到此,先谢谢你的跟帖。

为了简便和把问题集中一点,我们只研究定期存款的问题。
你认为一笔定期存款能另外创造出数倍的存款吗,请给出证明?(不考虑漏出,没有超额准备金,也不计算银行自留资金等问题,法定准备金率为定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1:58:4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21:40 你认为一笔定期存款能另外创造出数倍的存款吗,请给出证明?(不考虑漏出,没有超额准备金,也不计算银行自留资金等问题,法定准备金率为定值。)
数倍的存款,也必须是定期存款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2:50:43
萨缪尔森在各版的《经济学》中就是用定期存款证明的,所得到的倍数理应也是定期存款。不过定期存款也是“货币”,你愿意怎么证明都可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10:09:2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2 22:50 萨缪尔森在各版的《经济学》中就是用定期存款证明的,所得到的倍数理应也是定期存款。不过定期存款也是“货币”,你愿意怎么证明都可以。
如果已经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都归入(用于计算货币乘数的)货币口径,我看不出强调存款是定期的还是活期的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之处。

要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还是需要你先明确前面那个问题:你是否认可金融机构的某些负债项目的余额计入货币口径。

如果这个问题明确不了,出发点就不一样,以后再怎么“证明”都没有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17:26:00
可计算余额,但这一“余额”应该存贷款余额。例如,存款是1000元,贷款是1000元,其“余额”的创造就是零。从实际情况来看,假设存贷都是一年期的,到第二年才有提款和还贷的问题,这就可以统计出当年的余额。

或者为了更有针对性,你只需阐述一下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7版所举的证明乘数的那个例子是否正确(在1楼)即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17:31:4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3 17:26 可计算余额,但这一“余额”应该存贷款余额。例如,存款是1000元,贷款是1000元,其“余额”的创造就是零。从实际情况来看,假设存贷都是一年期的,到第二年才有提款和还贷的问题,这就可以统计出当年的余额。
NO.

计算某一口径的货币的余额(存量)时,计算的是金融机构的某些种类的存款的余额,而不是“存贷款余额之差”。

这里涉及的其实还是前面反复提出的那个问题:你是否认可这样的货币口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17:43:5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3 17:26 你只需阐述一下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7版所举的证明乘数的那个例子是否正确(在1楼)即可。
这本书我手上没有。

不过,这里涉及的是仍是前面那个问题:只要确认乘数的计算方法——货币口径包含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18:13:39
第12版、第16版和第18版的数据都是一样的,用哪版的都可以。(本论坛就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18:48:19
我有1000元,借给了老张,老张又借给了老李,老李又借给了别人,仅就这1000元来讲,始终还是1000元。或者从余额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所有账目加起来就只有这1000元而没有乘数。

如果我把老张打给我的借条作为抵押向别人借900元的话,别人必须有另外的900元才能借给我。在这种情况下,其总的货币量就是1900元。从存贷的余额就能看出来,其余额为零而没有另外创造出货币(此时为现钞)来。

要是把借条也算作“现钞”,这势必牵涉到时间问题。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借条一般不能正常流通,就像定期存款不能用于一般的交易一样。之所以称其为货币,就是因为这也可以提现。反过来,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笔定期存款一定对应着同等数量的现钞。此时即便是把这一定期存款也算作货币口径,那也顶多多出一倍来。要说存款余额的话,我理解的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众多存款减掉提款的余额。

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以一年期为准,你可以把存款余额也计入货币口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21:24:1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3 18:48
我有1000元,借给了老张,老张又借给了老李,老李又借给了别人,仅就这1000元来讲,始终还是1000元。或者从余额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所有账目加起来就只有这1000元而没有乘数。

如果我把老张打给我的借条作为抵押向别人借900元的话,别人必须有另外的900元才能借给我。在这种情况下,其总的货币量就是1900元。从存贷的余额就能看出来,其余额为零而没有另外创造出货币(此时为现钞)来。

要是把借条也算作“现钞”,这势必牵涉到时间问题。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借条一般不能正常流通,就像定期存款不能用于一般的交易一样。之所以称其为货币,就是因为这也可以提现。反过来,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笔定期存款一定对应着同等数量的现钞。此时即便是把这一定期存款也算作货币口径,那也顶多多出一倍来。要说存款余额的话,我理解的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众多存款减掉提款的余额。

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以一年期为准,你可以把存款余额也计入货币口径。
借款,未必都采用现金形式,完全可以在银行账户上实现。

之所以称其为货币口径M2,不是因为“可以提现”,而是它的流动性比M1要低,比M3要高。

当然,你也完全可以不认可M2这种货币口径。

(其实,这些还是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你究竟认可某一货币口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21:33:07
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未必对应“提现”(资产未必都是“银行存款”的形式),而是“变现”的容易程度。

而这里的“变现”,也未必对应变成实实在在的现金,可以对应“变成(可随时用于支付的)活期存款”。

当然,如果你同样不认可M1这种货币口径——认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不同于现金从而不应算作“货币”,那么这里确实没有“货币创造”。

前面反复说过了,讨论货币创造以及货币乘数,首先要确认你采用哪种货币口径。

如果你既认可某种货币口径,又不同意基于该口径计算货币乘数,就会引出1楼那样的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21:43:4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3 18:48 如果我把老张打给我的借条作为抵押向别人借900元的话,别人必须有另外的900元才能借给我。在这种情况下,其总的货币量就是1900元。从存贷的余额就能看出来,其余额为零而没有另外创造出货币(此时为现钞)来。
展开些说。这里涉及了一国的货币政策(或金融方面的法律)。

在扩张信用关系的时候,谁可以扩张出流动性等同于货币的信用凭证,这要看一国的货币政策或金融法律。

如果一国规定某种金融机构(比如,常见的即,可以对公众从事吸储放贷业务的银行)可以贷出这样的信用凭证,这就是(被许可的)金融机构的“放大”功能。

你举的例子中,“别人”应该不是指这样的金融机构(银行),他们没有权力(也不被许可)开展类似于银行那样的业务,只能用“现金”,他们没有也不许有“放大”(货币创造)的功能。

你以定期存款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时,银行可以用活期存款(而非现金)的形式向你贷出一笔款,而你得到这笔贷款时,完全不必提出现金,而直接可以用这笔活期存款支付(花掉)。——这里就有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功能(当然,重复地说,谁有这种功能不是任意的,要看一国的法律)。

非法从事这样的业务,是“违法”的,会“扰乱金融秩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3 21:51:3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3 18:48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以一年期为准,你可以把存款余额也计入货币口径。
简单说,如果你认可了以某几种存款余额规定的货币口径,你就应该同时认可银行可以用扩张这一口径存款余额的方式贷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02:03:28
在我看来,一家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当它根据规定有资格向央行借款,且满足央行所规定的低压要求,央行又肯借给它(贷款),这才是创造或者说增加了货币。反过来讲,央行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向外发行或投放基础货币的。(此时也无须什么乘数的概念,以一定时期为准的央行贷款余额是多少一定对应着在这一项目上对外增加了多少基础货币。)
    但在经济学中讨论货币乘数时,是不涉及到央行的,仿佛一笔初始的存款在商业银行之间就能另外创造出数倍的存款。简单讲,不论是现钞、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都可以认为是货币(狭义的和广义的)。由此可以推论,“货币”在商业银行的“信用”功能作用下有乘数关系。
    我要探讨的是,就算以M2为货币口径,这一理论是否成立。

    定期以一年为准,统计也以一年为准。例子可参照萨缪尔森所举的那个例子,并只限于在商业银行之间。否则会牵涉到货币的增量问题(不是乘数),我们暂不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08:26:4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02:03
在我看来,一家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当它根据规定有资格向央行借款,且满足央行所规定的低压要求,央行又肯借给它(贷款),这才是创造或者说增加了货币。反过来讲,央行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向外发行或投放基础货币的。(此时也无须什么乘数的概念,以一定时期为准的央行贷款余额是多少一定对应着在这一项目上对外增加了多少基础货币。)
    但在经济学中讨论货币乘数时,是不涉及到央行的,仿佛一笔初始的存款在商业银行之间就能另外创造出数倍的存款。简单讲,不论是现钞、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都可以认为是货币(狭义的和广义的)。由此可以推论,“货币”在商业银行的“信用”功能作用下有乘数关系。
    我要探讨的是,就算以M2为货币口径,这一理论是否成立。

    定期以一年为准,统计也以一年为准。例子可参照萨缪尔森所举的那个例子,并只限于在商业银行之间。否则会牵涉到货币的增量问题(不是乘数),我们暂不考虑。
实际中的(某一口径货币对应的)乘数就是:某一口径的货币/基础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0:08:07
这一比值最大为1比1 ,没有乘数。如有,并大于1且与存款准备金率有关,请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0:12:2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0:08 这一比值最大为1比1 ,没有乘数。如有,并大于1且与存款准备金率有关,请证明?
前面说过了,

(1)货币口径包括的不是“存贷差余额之差”,而是存款余额。

(2)乘数=某一口径货币/基础货币。

你认为M1、M2不可以大于基础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0:14:1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0:08 这一比值最大为1比1 ,没有乘数。如有,并大于1且与存款准备金率有关,请证明?
这里翻来复去的,还是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0:17:2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0:08 这一比值最大为1比1 ,没有乘数。如有,并大于1且与存款准备金率有关,请证明?
简单地说,就一个问题:你是否认可金融机构的某些存款的余额(而不是“存贷差”)可以大于基础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0:19:20
还有什么条件不明确吗,我想看到你是怎么推出计算乘数的基本公式的。(或者你用一个你想到的例子来阐述,这样就能感觉到这里的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0:45:4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0:19 还有什么条件不明确吗,我想看到你是怎么推出计算乘数的基本公式的。(或者你用一个你想到的例子来阐述,这样就能感觉到这里的问题了。)
我觉得前面已经举过例子了。

*******************
假设基础货币1000元。

你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按你的说法即定期存款,再按你的说法它也记入货币口径。

银行把900元钱放贷——不妨设就是贷出现金,100元存入央行——不妨设就是存入现金。

在这一时刻,按此口径(M2)的货币存量即1000+900=1900元,此口径对应的货币乘数即1900/1000=1.9。

当然,你可以不同意M2这一口径,不认可它是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0:48:0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0:19 还有什么条件不明确吗,我想看到你是怎么推出计算乘数的基本公式的。(或者你用一个你想到的例子来阐述,这样就能感觉到这里的问题了。)
这里再次强调:你所说的“乘数基本公式”,其实是(理论上的)乘数的上限公式。

经济现实中,金融机构完全可能不按照如此理想化的条件运作——而如此理想化的条件无非在说明乘数最大可能是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0:50:24
如果你不认可某一货币口径(比如M2),相应的乘数当然不同。

你不能既认可某一货币口径,又要按另一货币口径计算乘数。

(乘数怎么计算,前面已经说过多遍了,不再重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