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9-10-24 10:52:1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0:19 还有什么条件不明确吗
计入货币口径的,不是“存贷差”,而是负债方一方的某些项目的余额。

(当然,货币口径也不仅限于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1:34:57
我认可M2是货币,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此时的M2“总额”1900元是谁的。

我有1000元,存入银行后得到了一个1000元的定期存款存折;我的货币是多少,还是1000元嘛!

假设不考虑银行的自有资金问题,银行收到了1000元存款之后这是负债(负数),贷出900元这是银行的债权,再加上存入央行的100元债权,银行所拥有的货币也恰好是零。要是毫无原则地把一系列存款加起来并与基础货币相比,称其为乘数,这有什么“创造”的经济意义?因此说,在这个例子中,并没有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另外900元货币。要说信用扩张的话,也扩张到处为止。这里的道理很简单,银行此时再没有存款了,某个得到900元贷款的人没有道理再把它存为定期存款。即便是这一贷款就以活期存款的形式保留在这一银行里(通常就是这样),因为拥有者会随时提现或转账而银行在理论上不应动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2:15:0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1:34 我认可M2是货币,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此时的M2“总额”1900元是谁的。我有1000元,存入银行后得到了一个1000元的定期存款存折;我的货币是多少,还是1000元嘛!

假设不考虑银行的自有资金问题,银行收到了1000元存款之后这是负债(负数),贷出900元这是银行的债权,再加上存入央行的100元债权,银行所拥有的货币也恰好是零。要是毫无原则地把一系列存款加起来并与基础货币相比,称其为乘数,这有什么“创造”的经济意义?因此说,在这个例子中,并没有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另外900元货币。要说信用扩张的话,也扩张到处为止。这里的道理很简单,银行此时再没有存款了,某个得到900元贷款的人没有道理再把它存为定期存款。即便是这一贷款就以活期存款的形式保留在这一银行里(通常就是这样),因为拥有者会随时提现或转账而银行在理论上不应动用。
银行这时当然有存款,只是没有现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2:18:5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1:34 我认可M2是货币,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此时的M2“总额”1900元是谁的。
1000元定期存款,对应了“你的资产/商业银行的负债”;

900元现金,对应了“借款人的资产/央行的负债”,同时对应了“借款人的负债/商业银行的资产”。

这里,必须注意:货币口径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某种负债+现金(央行的某种负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2:23:3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1:34 我认可M2是货币,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此时的M2“总额”1900元是谁的。我有1000元,存入银行后得到了一个1000元的定期存款存折;我的货币是多少,还是1000元嘛!
请注意:你存款的行为,即把“现金”这种资产转换为“定期存款”这种资产。

持有的资产当然还是1000元,虽然它们都计入货币口径,但层次或种类并不相同。

前面帖子中就说过了,本来“货币”是持有人的资产,但为了统计的方便,只统计金融机构的某些负债项目。

所谓货币口径,无非就是把全社会的资产按流动性排序后,把流动性不低于某一标准的资产统一划入某一个种类(即某一口径的货币)。

而金融机构的某些负债项目天然就对应了全社会的某些资产(存款对于存款人来说是资产,对于商业银行是负债)。

统计某一口径货币,不能同时统计资产与负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2:24:38
如果你一定要追究“是谁的”这样的问题,可以去想:

商业银行对公众贷款的行为,是否扩张了借款人(borrower)的资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2:33:0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1:34 假设不考虑银行的自有资金问题,银行收到了1000元存款之后这是负债(负数),贷出900元这是银行的债权,再加上存入央行的100元债权,银行所拥有的货币也恰好是零。
请注意:

(1)银行收到1000元存款后,资产方不同时增加吗?

你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记录又是什么呢?

这种行为,商业银行只不过同时改变了自己的资产与负债的结构。

(2)商业银行把900元现金贷给公众,把100元现金贷给央行,无非是把自己持有的“现金”这种资产变换成了两种形式:对借款人的债权与对央行的债权。

这种行为,商业银行只不过改变了自己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未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2:45:1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1:34 假设不考虑银行的自有资金问题,银行收到了1000元存款之后这是负债(负数),贷出900元这是银行的债权,再加上存入央行的100元债权,银行所拥有的货币也恰好是零。要是毫无原则地把一系列存款加起来并与基础货币相比,称其为乘数,这有什么“创造”的经济意义?因此说,在这个例子中,并没有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另外900元货币。要说信用扩张的话,也扩张到处为止。这里的道理很简单,银行此时再没有存款了,某个得到900元贷款的人没有道理再把它存为定期存款。即便是这一贷款就以活期存款的形式保留在这一银行里(通常就是这样),因为拥有者会随时提现或转账而银行在理论上不应动用。
从你的说法上看,如果你不能从负债的角度去理解,不妨就从另一种完全等价的角度去理解:

把全社会(不包括央行)持有的各种资产按流动性从高到低排队,然后,按照流动性标准将各种资产划分成一个个种类;

经济中某一口径的“货币”存量,无非就是,流动性最高的几种资产的并集(或者说,只不过是一大类资产的统称)。

你可以考虑,商业银行在扩张信用关系(吸储放贷)的过程中,全社会(不包括央行)持有的资产数量是否增加,其中纳入某一货币口径的资产的数量是否增加。

(明确这一点后,再根据资产与负债的对应关系,看看某一货币口径与金融机构负债的对应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2:56:28
举一个极端简单的例子。

(1)全社会只有1000元基础货币,都以现金形式由你持有。这时全社会的货币量=1000元。

(2)你把1000元全部以活期或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入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只把其中100元再存入(或贷给)央行,剩下的900元仍在商业银行手里(由商业银行持有),并没有贷给其他人。这时全社会的货币量=1900元。

只要商业银行吸收了你的存款,并且你的这种资产(或者商业银行的这种负债)已经纳入货币口径——当然纳入货币口径也不是无条件的,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无论商业银行有没有贷款,该口径的货币都扩张了。

至于一种资产/负债(区别只在于针对哪种利益主体而言)该不该纳入某一货币口径,纳入怎样的货币口径,就看它的流动性与“最原始的”货币的差别。

你可以不同意某种货币口径,从而主张自己的货币口径,不过,不该既同意某种口径,又不按该口径核算货币存量及乘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2:59:2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1:34 即便是这一贷款就以活期存款的形式保留在这一银行里(通常就是这样),因为拥有者会随时提现或转账而银行在理论上不应动用。
这里请注意:提现与转账对某一口径货币存量的影响的区别。

转账,等价于,从银行取出现金,再把现金全额存入银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01:25
123楼的问题:“银行这时当然有存款,只是没有现金。”

准确地说或应该这么理解,此时银行已经没有另外的存款即另外的货币了。
因此,“乘数”不可能再乘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06:1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3:01
123楼的问题:“银行这时当然有存款,只是没有现金。”

准确地说或应该这么理解,此时银行已经没有另外的存款即另外的货币了。
因此,“乘数”不可能再乘下去。
乘数是不可能再乘下去——因为借款人没有把现金再存入商业银行(而这显然不属于教材中的“理想条件”)。

不过,这不代表“某一口径货币一点也没有扩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11:55
124楼的问题:

我没有提高资产的概念,一切都用货币表示(只有负债和债权之分),可以不讨论这一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14:4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3:11 124楼的问题:我没有提高资产的概念,一切都用货币表示(只有负债和债权之分),可以不讨论这一问题。
本身,资产与负债就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前面早就说过了,货币,是资产还是负债,无非是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不过,统计货币存量时,只能统计一方。

本来,货币对于持有人来说,本身就是资产。

(基础货币对于央行来说,还是负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19:04
“理想条件”一定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这不可能没有道理。如果不能充分地说明贷款人必然要把一般贷款再次存为定期存款,那就足以说明乘数理论是不成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24:2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3:19 “理想条件”一定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这不可能没有道理。如果不能充分地说明贷款人必然要把一般贷款再次存为定期存款,那就足以说明乘数理论是不成立的。
如果这样说,太多理论都不成立了。

前面说过几遍了,“乘数理论”无非在强调货币乘数的上限由什么决定——实现这种上限值需要哪些理想的或苛刻的条件。这是这种理论的意义。

“完全竞争市场”的实现条件也几乎找不到,也完全可以说“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不成立的。

理论中的条件在“现实”中找不到,这几乎是理论的“通病”,但这也许也就是理论的“价值”所在(1:1的地图是无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25:44
(一般)均衡的存在性,也需要“不少”理想的、苛刻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30:34
负债额用货币额表示,这样就无需引入“资产”的概念。如果我用房子进行抵押贷款,那已经是把实物资产货币化的另外一个问题了。换句话讲,这里只讨论金融“资产”中的货币以及乘数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38:48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3:30 负债额用货币额表示,这样就无需引入“资产”的概念。如果我用房子进行抵押贷款,那已经是把实物资产货币化的另外一个问题了。换句话讲,这里只讨论金融“资产”中的货币以及乘数问题。
“货币额”与负债、资产、货币……是两回事。

一个是度量值,一个是信用(追索与被追索)关系凭证。

房子,本身就属于“金融资产”——只不过这对于房屋持有人而言。

银行存款,本身也属于“金融资产”——只不过这对于存款人而言(对于银行而言,是负债)。

现金、存款、债券、股票、外汇……对于持有人而言,都是金融资产。

只不过,一旦你认可其中几类属于某一口径货币,你计算乘数与货币存量时就应该按此口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39:35
在讨论1000元贷出900元的问题时,虽然条件很理想或很苛刻,但谁都能理解,这很有道理。

可在接着的存款贷款时,只要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这根本就不具有理论性而更多的是一种随机问题——即要由另外的因素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43:4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3:39 在讨论1000元贷出900元的问题时,虽然条件很理想或很苛刻,但谁都能理解,这很有道理。可在接着的存款贷款时,只要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这根本就不具有理论性而更多的是一种随机问题——即要由另外的因素决定!!!
前面都说过n遍了,这里再说第n+1遍。

只要你明确:

(1)某一口径货币是什么;

(2)该口径下货币乘数如何计算,

就足够了。

不满足那些“理想条件”,货币仍然可能扩张(被创造)——哪怕只进行了第一步。

那些“理想条件”,也无非对应了货币乘数的最大可能取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45:3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3:39 可在接着的存款贷款时,只要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这根本就不具有理论性而更多的是一种随机问题——即要由另外的因素决定!!!
如此说来,什么样的理论不会涉及如此的“另外的因素”呢?

什么样的理论都不具有“理论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3:47:40
如果还不理解,现在可以反过来思考:给定条件(你可以自己给定)货币乘数最大可能取值是多少?——前提当然是,先要明确货币口径及乘数的意义。

当然,这个“最大取值”是你“给定条件”的函数。

你是否认为讨论这一函数关系有“理论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5:03:42
某一口径货币可以认为是M2。
因为不存在货币乘数,或者说这一理论是不成立的,因此无法“计算”。

在上面的各楼中,您并没有堆出计算货币乘数的公式。(k = 1/r,r为法定准备率,不考虑其它。)

至于实际的信贷扩张,这是一个统计问题而与教科书上所讲的货币乘数无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5:11:3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5:03
某一口径货币可以认为是M2。
因为不存在货币乘数,或者说这一理论是不成立的,因此无法“计算”。

在上面的各楼中,您并没有堆出计算货币乘数的公式。(k = 1/r,r为法定准备率,不考虑其它。)

至于实际的信贷扩张,这是一个统计问题而与教科书上所讲的货币乘数无关。
我已经给过多次了(不知你是否看到):某一货币口径下的乘数=该口径货币/基础货币。

k=1/r,不过是乘数的上限。

(这个上限能否实现,请参见教科书给出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5:12:4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5:03 某一口径货币可以认为是M2。因为不存在货币乘数,或者说这一理论是不成立的,因此无法“计算”。
不是“不存在”,而是你不承认,乘数=某一口径货币/基础货币。

前面说过了,货币乘数无非是一个比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5:20:0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5:03 至于实际的信贷扩张,这是一个统计问题而与教科书上所讲的货币乘数无关。
如果你只把1/r才叫作“乘数”(而不是“乘数的上限”),这倒无所谓(这只是一个用什么字眼的问题)。

只要你同意,某一口径货币(比如M2)在银行扩张信用时可能比基础货币大,就足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5:46:31
为什么只顶多多一倍呢,假设还有众多的银行在理论上难道不应该最大为10倍吗?

请你在理论上,给出证明是两倍以上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6:39:46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0-24 15:46 为什么只顶多多一倍呢,假设还有众多的银行在理论上难道不应该最大为10倍吗?请你在理论上,给出证明是两倍以上的结果?
前面的例子中,900元的贷款人把钱再存入银行后,银行再把90元存入央行——不论银行是否再贷出剩下的810元。

这时,该口径货币=1000+900+810=2710元,该口径下的货币乘数=2710/1000=2.71。

这里不妨补充一点:该口径货币的结构是存款1900元,现金810元。

*****************

理论上最大可能值是10(上限),不代表实际必然是10。

前面不是说过了吗?最大可能值的实现,需要理想化的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4 16:43:43
可以强调一下,经过两次存款,基础货币的构成是:现金810元,法定准备金=100+90=190元,合计1000元。

(可以发现,无论经过几次存款,基础货币总量不变,但结构不断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