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现实:岔路口的选择
中心的录取结果终于出来了,长长的舒了口气,少了两年前获知第一名的激动和喜悦,多的是对辛酸和感动的咀嚼。回想这两个大半年的考试生活,得到太多知名和不知名朋友的帮助:徐高师兄的考博经验谈是我复习过程的路标,面兄在自己考试的同时为同路人提供的大量资料为异地考试的同学提供了的最大的方便……。考试之前,我就告诉自己,等轻闲下来,一定要把两次考试的一些体会整理一下,希望对中心的同路人有所帮助,可以少走一些我曾经走过的弯路。
徐高师兄的文章已经对考试科目,特别是经济学复习的要点做了非常精彩的剖析,我希望可以从整体复习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对于大多数考研、考博的同学,都经历着一个从懵懂到有所得的过程,而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总难走到两点之间的直线上。文章希望依据自己在不同阶段遭遇的困惑,简单疏理一下准备考试的体会[①]。
一、 参考书选择与评价
参考书的选择往往是准备考研或考博的同学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每门考试的参考书在市面上都有数十种,对着这些鱼龙混杂的书籍,总有一种欲即还离的感觉,买一本质劣的参考书不仅要浪费几十块大洋,更郁闷的是,它将侵蚀宝贵的复习时间,当你回过神来,时间已经不再等你;而一本质优的参考书可以让你事半功倍,相见恨晚。鉴于此,我将对自己复习过程中使用过的参考书作一个简单的评价。
数学。对于考研而言[②],数学是分数差异的大户,消耗的时间也不在经济学和英语之下。数学复习的特点的路径依赖比较强,一旦开始读某参考书,更换的机会成本就会越来越大,因为不同的编写风格复习的感觉不尽相同,从而选择参考书的初始状态就更显重要。
现在最为流行的考研参考书应该是“二李”和陈文登的复习全书[③],而这两本书确实也是质量上乘的参考书。复习过程中,我把陈文登的书看了三遍,一个偶尔的机会借来“二李”看了一遍,对这两套书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二李”注重基础,对于基础概念和定理表述清晰,而且大部分有证明和相应加强理解的习题,缺点是对考试重、难点(如微分和积分)讨论强度不够;陈文登更重技巧,重点比较突出(比如对常考中值定理的讨论),缺点是对基础强化不够。鉴于二者的特点,就复习阶段而言,二李更适合第一阶段复习,而陈文登适合第二阶段对重、难点的强化训练;就内容而言,“二李”在更注重基础的线代和概率方面略胜一筹,而陈文登以技巧性比较强的高数部分见长。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复习方式会是把“二李”啃透(一般而言,三遍足亦),用陈文登进行加强;如果时间不够,最好专攻“二李”,毕竟,考研主要是基础的考察,太注重技巧往往得不偿失。2003年的考试中,不少同学就因为过度依赖陈文登而折戈(包括我自己,幸运的是我及时发现了“二李”),03年之后的考题我并不清楚,但据说对基础考察的思想没有改变。事实上,如果基础比较牢靠,考研中拿下120分的题已经没什么问题,如果再灵光乍现两下,高分也就来了。
在基础基本扎实以后就面临着模拟试题的选择,由于我做的模拟题并不多,所以只能针对自己做过的“400题”进行简单评价。个人认为400题是比较好的模拟试题,比“黑博士”之类好的多(我曾经做过黑博士,感觉除了其中的真题外,题目出的毫无意义)。这套试题的有一定的难度,经常会做的你欲哭无泪,欲焚之而后快。然而,对于希望数学拿高分的同学,最好能把它找来折磨一下自己,它不仅题目比较新颖,能够锻炼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你考试时处变不惊的能力。
进入冲刺阶段后,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再做模拟题,最好多做几遍真题,因为真题的难度往往与考试难度相当,而且思路相近。据过来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仔细琢磨真题比做模拟题的收益要大的多。
英语。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博,都绕不开英语,虽然满腹牢骚,却又无可奈何。据某些同志统计,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无法拒绝英语考试成绩与英语水平相关度为0的假设^_^。所以在准备英语考试的时候,最好能有针对性(大牛除外),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分数。
考研英语的主体在阅读,100分中有40分为阅读理解,还有30分左右与阅读直接相关(完形、翻译、7选5),剩下的分数其实区分度已经不大(如写作),所以考研基本上就是考阅读能力,而且主要考精读的能力。精读文章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单词能力和长、难句的理解能力。至于单词,市面书籍基本没太大区别,选一本喜欢的就可以开始背了,对于词汇量比较大的同学最好能注意考研对“精读”的要求,它与G、T背单词的方式可能都不同,因为考研中经常考某些常见单词不常见的意思,所以必须对基本词汇的意思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我是在考研前两个月才发现这种考试的风格,慌乱买了本单词啃了三遍,狼狈之极。至于长、难句理解,我用了石春祯的220篇,感觉很不错,因为这本书就是为了加强长、难句理解能力,针对性强,但这本书的缺点在于题目出的太简单,与考研难度和方向都不同,从而这本书可以只读文章而不必拘泥于题目。复习过程中也读过其它的参考书,比如朱泰琪等,朱的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大而无边,而且大部分习题来自真题,看了他的书对后期的复习反倒有负的影响,再者,朱出的一套书中相互“借鉴”颇多,从而读两本朱的书纯粹是浪费时间。
如果单词和句子过关了,就需要练些模拟题,就我所做的模拟题中,大部分与考研风格不同,特别是王长喜和黑博士的,似乎更多是因为它们自己的经济原因而出书,做了不仅无益,反而误导。相对而言,毕金献的模拟题在导向性比较好,但难度大于考研。鉴于此,真题对于考研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这也是我说朱的书对后期复习不利的原因),个人认为真题做三遍以上并不为过,从真题中总结出规律后,做题就即快又准了,我在总结了98年前真题后,做99以后的阅读理解分数都在34分以上,而且能在45分钟内完成,真题的魅力可见一斑。
考博英语难度比考研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大考博10%左右的及格率就是见证(近年好像有人性化倾向)。由于考博的题型比较新颖,所以对题型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在考场上和这样的题初次碰面,就是native speaker恐怕都难以应付。考博注重对细节的考察,包括语法、短语和词汇,单词固然不可少,但语法和短语在考博似乎更重要,考博中除写作外的每个题基本都与语法和短语有关,所以找一本综合的语法和一本短语来背也许是比较好的。因为语法是我最不喜欢也是最弱的一块,无奈中找了本高中语法补课,对此没什么发言权,而短语基本靠积累,也没有经验可言。
政治。这是我最为头痛的科目,本科考试与政治相关的课从未超过70分,因为读了之后总感觉胃口不好,所以干脆就临时抱佛脚以保证食欲。然而,为了考研却不得不捧起那堆久违的书籍,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到习惯的过程,我逐步被institutional,结果考了个状元,实在有点哭笑不得。
政治参考书基本大同小异,其中比较权威的是高教出版社出的“红宝书”,但这本书类似于教材,没有习题,可以找些相应的习题练习,特别注意多选,因为政治拉开分数基本都在多选,我用过的习题中感觉林代昭的800题不错,索爱群的习题感觉一般。至于大题,如果对红宝比较熟悉,答题内容就八九不离十了,注意一下答题规范,分数就基本能够保证。
经济学。关于经济学复习方法的帖子在论坛上非常多,我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但独特的体会并不多,从而也难为后来者提供太多建议。就中心考研试题而言(我做过历年考试试题),难题基本出在微观,题目比较活,需要对微观基本分析框架有个好的把握,宏观相对比较容易,需要对基本知识点有全面的把握。至于考博题目,吐血推荐徐高师兄的帖子,我的复习过程受到这个帖子很大的影响,而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二、 复习进度与体会
复习进程本身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对于基础好的牛人也许一两个月就可以参加考研或考博,但是也许大部分同学都和我一样需要经历漫长的煎熬,而这个过程之中或多或少会有些共同的地方,我将自己两次历程简单的勾勒出来,希望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考研准备大概花了7个月(2002.7-2003.1)。在这个过程中,我走过不少弯路,现在看来,这段时间其实可以更合理的安排。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数学和英语,耗时4个月左右,数学把“二李”和陈文登折腾到基本没有难题为止,英语精背单词并做做220篇(由于我看“二李”和单词都在后期,导致复习很不流畅)。第二阶段复习是全面复习,耗时2个月左右,主要针对专业课[④]和政治,同时数学、英语开始做模拟题,最好不要出现数学和英语的停滞[⑤]。这一阶段需要把专业课和政治嚼烂,对基本的知识点要非常熟悉。第三阶段基本就是做真题总结规律,数学、英语的真题最为重要,最好能多做几遍,政治真题价值不大,主要多练题,找到做题的感觉,专业课要视专业而定。
考博准备大概花了8个月(2004.8-2005.3)。得益于中心很多热心人的帖子,特别是徐高师兄的经验谈,这次准备过程走的弯路不多,但由于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复习时间比较长。前3个月都在学习经济学,主要是把现代观点、“十八讲”、全球视角、曼昆、罗默和老瓦看了一遍,补习了动态优化的皮毛。11月份重看罗默和老瓦,基本理解其数学推导过程;同时开始复习英语,主要将单词背了一遍。12月份依然是加强高微和高宏,争取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含义[⑥];英语主要是将北大考博功力班讲座的MP3听了一遍并做了相应的习题,对题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同时开始复习数学,主要是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重新翻了一遍,唤回记忆。1~2月份是比较程式化的复习,经济学主要以中宏和中微(十八讲)为主,理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把握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英语开始补习语法和短语同时练些题;数学主要学习计量并练题。3月份我在北京备考,基本都是把以前的笔记重新看了一遍,相对轻松却受益很大。
简单的过程也许意义并不大,但是与这个过程中相伴的心路历程却是大部分考研和考博者所共有,很多“前辈”的帖子让我感同身受,他们的建议使我获益匪浅。每当我感到困惑和迷惘的时候,我总要来到中心的网页,寻找一种心灵的共振,我也希望这种共振能够因此而持续……
痛苦的选择。“人皆向往自由,却又不断陷入自由的枷锁”,经历过两难选择的人也许对这句话理解更为深刻。考研时,由于对专业的失望,放弃了北大可能的直博机会而选择了漫漫考研路,但无论如何,考研走的非常坚决,因为不管从兴趣、前景还是从薪水来看,我都不愿留在本专业,所以考研途中的思考也相对较少。然而考博,可能大部分同路人都和我一样,需要面对太多的诱惑。对于选择中心的人,恐怕大部分都来自不错的高校,找工作不会太难,预期读博后的薪水可能会比现在更低,而且读博辛苦程度一般都比工作更高;另一方面,身上的责任也开始加重,大部分人不能仅为自己而考虑问题。在现实的层层挤压之下,选择中心往往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选择,可是它又必须和现实相契合,考博的过程就是这种海水与火焰的交叠。我幸运的得到兄长的支持,放弃直博、放弃工作而选择中心,但是这个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完全散去、因为我还随时可以放弃。在这八个月之中,我不断的责问自己,“你喜欢做什么?你能够做什么?[⑦]”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越来越清晰,考博的决心也随之坚强。也许对于“选择”,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而又最平实的一句话就是“三思而后行”,惟其如此,才能在之后做到“百折不回头”。
艰难的开始。“万事开头难”,考研、考博给我留下相同的感受。考研中的数学和英语,考博中的经济学开始阶段都是最辛苦的。记得刚准备考研时,一躺下脑袋全是一堆积分符号[⑧],连做个好梦都困难;考博时的宏观Model也不时陪我入睡。也许有很多同学在复习的初期和我一样都有一种痛不欲生的感觉,但是如果这是你的选择,一定要坚持熬过这段时间,也许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吧。
冰冷的板凳。经历了前期的震荡之后,留下的可能更多是千篇一律:考研时每天11个小时,考博时每天10个小时看书,也许就是这段生活的全部。这段时间可能最难得的是坚持,最需要的是计划。坚持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能否做到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取决于对初始选择的认可,我是幸运的,因为林老师和杨小凯老师的学术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使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不惜牺牲自己过年回家的时间。至于计划,地球人都知道要有计划,可是真正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却并不容易。事实上,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做事(不仅是考试)的失败恰恰在于空洞的计划。对于计划的具体设定,没有套路可循,它因个人做事风格不同而不同,对于我而言,计划原则是“就松不就紧”,做计划时在允许范围内尽量少安排工作量,在行动时尽量超前于计划,这对我而言比较实用,因为自己喜欢游刃有余的做事方式。但是,切忌把别人的复习计划移植给自己,一定要有一个符合自己风格的计划。另一方面,个人觉得计划必须是可控的,否则,它将与一张白纸无异。
最后的冲刺。由于我的冲刺阶段相对是比较轻松的,所以没有太多经验可言,倒是一次比较惨痛的教训。03考研是在第一天下午考英语,一点半必须入场,而这正是我睡午觉的时间,为了保证精力,我奢侈的买了瓶红牛,1点钟把它灌下去了,考试时我发现不太对劲,感觉好像比平时更困,幸亏英语准备比较充实,才艰难把题答完,到晚上10点左右,慢慢感觉兴奋起来了,好家伙,这时候开始起作用了。事实上,我还听到类似的故事,比如服用安眠药之类,如果有类似需要的朋友一定要试用,可千万别弄得晚上没睡着,考场上睡过去了^_^。也是同一天晚上,我和几个考研的朋友一起去一家去的少的餐馆奢侈了一把,庆祝马上结束战斗,结果第二天起来集体上吐下泻,早上连白粥都喝不下就去考数学,幸亏我们几个都比较幸运,没有因此而太大影响发挥。也许这两件事都是个小概率事件,却全发生在我身上,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大意,没有注意规律生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自己的体质因为考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考研不仅消耗脑力,体力的透支往往在所难免,七八个月不停的学习足以让一个健康人变的虚弱不堪。我在考博中吸取了教训,缩短了学习时间,经常去锻炼以保证身体,毕竟身体不好意味着失去一切。希望同路人尽量避免犯我相同的错误。
三、 几个常见的问题
中心的网页上经常有一些相类似的问题,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关于跨专业的问题。
很多同学对跨专业很担心,由于我考硕士和考博士都是跨专业,也曾有过类似的担心,当回过头来看感觉是有惊无险。跨专业的学生存在天然的劣势,因为对理论的把握往往不够全面,但是从根本上而言,这也是一种能力的缺失,而未必是老师的偏见[⑨];然而,能力不仅体现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能力能够弥补这方面能力的不足,比如良好的初试成绩,复试中向面试老师展示你其它各方面素质。就我自己而言,首先选择一个招生相对公平的学校,只要没有明文规定不能跨专业(一般不会有),那就尽力而为去准备吧,因为担心也是白担心!
2.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跨校考试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外校同学处于一种明显的劣势之中。这也许正是中心论坛让我最为感动的地方之一,恐怕很难有其它地方能向像心论坛一样集聚着这么多有用的信息,而且大部分是一些同路人的默默奉献(比如很让我感激的面兄和其它一些不知名的好心人),他们的努力使得异地考研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建议刚开始准备的同学把中心论坛的相关文章都读一遍,一定会大有斩获。当然,无论如何这种不对称是无法消除的,比如我曾找了四个卖主才把考博的英语资料凑齐[⑩],没法到北大听一些相关课程。但是我始终认为中心对于跨校的同学已经是最公平的,因为有了很多相似经历的同路人。
另外,考博之后留下了很多文字资料和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主要是经济学和英语,对于准备中心的考博这些资料也许已经基本上全了,希望把这些资料转让给后来者,但是时间可能不允许我向每位同学邮寄,如果有考博的同学愿意代理,也许可以以此方式降低同学搜寻信息的成本,把精力集中在复习上。
3.关于初试与复试
博士录取结果出来后,我简单的统计了一下今年的录取结果。初试前七名同学都被录取(有位同学待定,祝愿他能通过),是录取人数的一半[⑪]。简单滤去初试成绩的影响,其它七位的分数在210-230之间分布比较均匀,这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复试成绩的重要性。从分布上而言,这种博士录取方式是比较合理的,虽然对于中心老师的具体评判标准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对于中心的朝圣者是个好消息,只要你能够进复试,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潜力,那就有可能进入中心。
4.关于辅导班的问题
考研时参加了政治辅导班,考博时参加了英语冲刺班,就此而言,感觉用处不大。事实上,辅导班最多能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功夫全在自己,个人认为如果想通过上辅导班有很大提高非常困难。政治辅导没太大作用是因为它基本靠记忆,没有老师能在短暂的时间将大量内容塞进学生的脑袋,至于那些自诩每年猜中多少分基本都是在打你口袋里钱的主意,其实我把考试大纲讲一遍也能猜对100%[⑫]。考博英语可能对每个人而言有效程度不同,我上了冲刺班,基本没感觉,只是吃了颗定心丸,不过这颗药卖得有点贵。
四、 后记
终于把文章写完,松了一口气……
由于自己生性懒散,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心论坛上发贴,毕其功于一役,将考研和考博的一些体会放在一起,这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在这里如此长篇大论了。自己经过了考研和考博,太了解其中的辛酸了,只希望这个帖子能让同路人尽量少走的弯路,如果其中的只言片语能够对哪位有缘人有所益处,那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半年多来有太多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支持我选择的父母、兄嫂,一直陪在我身边即将远赴大洋彼岸的女友,借钱支持我学业的同学,还有很多知名、不知名的网络上的朋友,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非一句“感谢”可以道尽,只想在此祝愿他们“好人终有好报”。
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选择中心的朋友“美梦成真”!
陈斌开
2005年5月1日于康乐园
如果诸位还有什么问题,尽管联系我,电子邮件cbkai@163.net
[②] 考博数学比较简单,经历考研的同学只需回顾一下数学三就没什么问题了。
[③] 常有同学问及是否需要读教材,由于我没读,不敢妄断,但我认识的很多没读教材的同学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当然,大部分数学基础比较好)。
[④] 我的硕士方向是企业管理,从而专业课复习相对简单,但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如果考中心,对专业课的复习强度肯定要大大提高。
[⑤] 我曾经中途有段时间没有复习数学,结果为了重新把知识点捡起大概浪费了近1个月的时间。
[⑥]对于高宏,我采用了最笨的办法,就是把每个Model都推一遍,在推导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发现;由于高微是中微的数学化,所以主要补了一下经济数学,同时用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加强了高微的相应部分。
[⑦] 这也许就是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_^
[⑧] 还记得当时有几道难题居然是梦中解出来的^_^
[⑨] 事实上,我硕士的同学大部分跨专业,但他们现在在找工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可能更多是因为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劣势,而不是偏见。
[⑩] 当然这部分是因为某些代理者的费用超出了我的支付范围。
[⑪] 简单的可以认为初试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在复试中表现很差的可能性较小
[⑫] 当然也有部分漏题的行为,但每年得到准确消息的很少是同一个人,从而只能靠运气,,况且我不太喜欢这种方式,从而没去听。
[Money=10][/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