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502 0
2016-05-05

    个性、月光族、自主创业、北上广青年…… 这些都是人们印象中,和“90后”密切相关的词语。

    那么,“90后”大学生到底长什么样?他们又在想些什么?




360截图20160505094419034.jpg


近日,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与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2016)》。


该调查以“地区-大学-学生”三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从覆盖全国七大地域(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不同学校层次(包含“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大专院校等)的39所高校中抽取了6351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立体化呈现中国90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心态、价值观念与时代特征,深度解读他们的理想、追求、愿景和情趣。




社会观:90后同样忧国忧民



Q:90后大学生是自私自利、垮掉的一代吗?

A:尽管90后大学生在生活上更为崇尚个人自由、注重自我,但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国家关系时,仍呈现出“国家利益优先”的倾向。


Q:90后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吗?90后最重视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A:90后大学生参与公共讨论,对重大社会议题均有关注,在具体态度上最认可“打击腐败”与“维护公共安全”,最忧心“收入差距”与“食品安全”。


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方面,更多的大学生倾向认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42.1%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而在处理个人自由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方面,国家利益优先于个人自由的观点占据主流。


具体表现为,在生活上更为崇尚个人自由、注重自我,但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国家关系时,仍呈现出注重集体主义的一面。


与舆论对90后大学生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的刻板印象不同,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比例达到61.9%。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打击腐败(75.7%)、维护公共安全(57.3%)两个议题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促进就业(53.6%)、推进医疗体制改革(49.7%)、促进教育公平(48.1%)、改善创业环境(47.5%)、治理生态环境(42.5%)、保障弱势群体(40.4%);大学生对保障食品安全(37.3%)、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2.4%)两个议题的满意度最低。




金钱观:不是所有少年都吃土



Q:90后大学生是虚荣攀比、金钱至上吗?90后的透支消费、炫耀性消费是否被妖魔化?

A:虽然媒体常常用“炫富”、“月光族”、“信用卡族”等形容90后,但本次调查数据显示,90后并非想象的那样醉心于“剁手吃土”,他们大多数仍然属于比较冷静理性的储蓄型、实用型消费者,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总体较为保守,“名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Q:他们如何看待财富与社会责任?

A:相当一部分90后将财富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43.6%的大学生倾向认同“富人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和所有前辈都不同,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孩子”, “虚荣攀比”、“金钱至上”成了不少人印象中,90后的代名词。


但此次调查数据却令人感到意外。比起储蓄消费,赞同透支消费的大学生仅不足1成。多达72.1%的大学生表现出明确的储蓄倾向,仅有17.2%立场模糊,消费观念总体而言比较保守。


高达77.5%的受访大学生更看重商品的实用目的,只有约1成受访者有比较明显的符号型消费倾向。多数大学生仍然同意“买东西应该讲究实用,是不是名牌不重要”。


此外,更多90后将财富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43.6%的大学生倾向认同“富人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32.5%的大学生倾向认同“社会责任的分担不应取决于个人财富”,23.9%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




价值观:我们也是有家国情怀的



Q:90后大学生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他们喜欢怎样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形式?

A: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认知度颇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印象最深。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主的“第三课堂”也成为90后大学生喜爱的新形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中,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印象最深,比例之和达94.2%;对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印象比例之和达72.2%;对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印象相对较低。


在调查样本中,对于什么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途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占比最高,达50.2%;其次分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15.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12.2%),“演讲、竞赛、文艺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11.4%),“校园宣传栏、标语、广播等”(6.1%),“主题报告会”(3.1%)。




人生观:家庭美满才是人生赢家



Q:90后大学生情绪状况如何?90后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满意吗?90后如何定义“人生赢家”?

A:90后大学生情绪状况普遍积极,但目前的生活满意度中等,不算高也不算低。“美满家庭”成为90后大学生眼中“人生赢家”的首要标签。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积极,84.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最近的一个月内,很少会感到莫名的累、沮丧、紧张等消极负面情绪,仅有9.5%测出相对消极情绪。


此次调研根据研究惯例,将量表结果加总转化为生活满意度指数,取值在5-35之间。90后大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指数为9.8,满意度水平中等。其中,来自越大型城市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指数越高。


360截图20160505094435221.jpg


90后大学生对于“成功人生”的认知是,人生赢家要追求家庭幸福、社会声望、工作成功三丰收。




职业观: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Q:90后还在意“铁饭碗”吗?

A:90后在工作选择上“有胆有识”:并不惟“铁饭碗”是图,就业去向选择多元化。相对而言,211高校的大学生最想进体制内就业,专科高职生最倾向于自主创业,而市场内就业倾向最强的则是985高校的学生。


Q:对毕业后的第一份薪资期望多少?

A:。90后对薪资的期望较为理性,50.0%受访者期望第一份工作的薪资仅在2000-5000元区间,但近4成大学生首选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就业。


Q:对事业的追求会体现在经济保障上,还是精神满足上?

A:他们不甘于仅仅通过工作获得稳定保障、养家糊口,而是尽力在工作中寻求发展机会,重视自己从能力上和兴趣上的“获得感”,不那么看重薪水。对大多数中国90后而言,“家国责任”和“个人理想”是工作价值观的关键词

360截图20160505094441760.jpg


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的理想去向上,外资企业、自主创业和事业单位最受青睐,分别占23.4%、21.1%、20.0%。将公务员视为理想职业的比例仅有8.6%。


39.6%的大学生首选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作为就业地点,城市效应显著。


期望薪资方面,50.0%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水平期望比较适中,仅在2000-5000元区间;另有31.1%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期望在5000-8000元区间,且主要集中在薪资水平较高的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


360截图20160505094449455.jpg


在工作中,“自我获得感”对90后大学生非常重要。高达35.3%的大学生将未来的发展空间视作最重要的标准;其次是“能力提升”(20.5%);“个人兴趣”(15.1%)。令人意外的是,仅有约1成受访者将“收入”视作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360截图20160505094500158.jpg


工作在今天的90后大学生心目中意味着什么?调查显示,大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31.0%)将工作看作是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的一种途径。另有近1成受访者仅仅将工作看作“实现个人自由的手段”,只有1.9%将其仅仅视作权宜之计。


一言以蔽之,“家国责任”和“个人理想”是当今年轻人工作价值观的关键词。




性别差异:“阴盛阳衰”真的严重吗



Q:大学里“阴盛阳衰”的现象真的存在吗?学业成绩与工作方向选择有必然关系吗?

A:“女生在学业成绩方面优于男生”的“阴盛阳衰”现象可能确实存在,女生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好于男生的自我评价,但学业成绩好坏对就业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


Q:男生与女生的就业意向、对工作意义的理解有何差异?

A:男生更倾向于自主创业,更强调通过工作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从学业成绩上看,被访女生有45.2%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前30%,而男生只有38.7%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前30%。


在就业去向的选择上,女大学生选择最多的依次为外资企业(27.3%)、国有企业(23.5%)、事业单位(19.5%);而男大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去向是自主创业(29.4%),其次是事业单位(20.6%)、国有企业(18.3%)。




地域差异:北上广面面观



Q:北上广三地大学生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A:北上广三地大学生均具有较高的发展效能感,在社会安全感、社会议题满意度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本次研究从发展效能感、社会安全感、社会议题满意度等三个方面对三地大学生做了比较研究。


其中,发展效能感指数测量了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环境及自身未来发展情况信心,满分为100分。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大学生的发展效能感指数最高,达到74.2分;上海为73.4分;广州为70.7分。


社会安全感指数测量了大学生对社会环境是否安全的感受。其中,北京和上海的社会安全感指数相近,分别为57.5和56.5,广州的社会安全感指数为39.0。


在社会议题满意度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大学生对于各项社会议题的满意度均为最高,而广州大学生的满意度均为最低,上海大学生的满意度靠近平均水平。




诚信观:大多数人还是很靠谱的



Q: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90后大学生如何看待诚信问题?

A:大多数年轻人不大赞同“诚信吃亏”。大学生的社会信任程度较高,过七成的被访者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


Q:他们对社会有信任感吗?

A:对社会的普遍信任感在城市等级间仍然呈现出分化。来自北上广深和其他大型城市的学生的信任感明显低于来自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


调查发现,总体上来看,对于“诚信吃亏”的说法,分别有42.0%和28.6%的青年学生选择了“不太赞同,诚信有时也带来好处”、“很不赞同,讲诚信的人才能最终受益”,远高于选择“非常赞同,老实人受欺负”的4.4%和“比较赞同,很多好人没好报”的15.5%。


360截图20160505094535295.jpg


面对社会中的大多数人,71.6%的大学生都认为“是可以信任的”,显示出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但对社会的普遍信任感在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呈现出分化。


来自北上广深和其他大型城市的学生的信任感明显低于来自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农村的大学生。除“北上广深”外(65.9%),从“其他大型城市”到“中小型城市”、“小城镇”,最后到“农村”,学生的普遍信任度依次为64.4%、72.1%、74.0%和75.6%。


社会经济等级上的“大城市”成为信任感上的“小城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上海校媒 ID:shxiaome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