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师长,鲁迅又是极为慈和的。
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都曾受过他的帮助,众所周知的萧红萧军就不说了,当时有一个早逝青年美术家陶元庆,曾和鲁迅有过照面,鲁迅很欣赏他。
在知道他去世后,鲁迅伤感地向来人问着他去世的每一个细节,他家里的每一个消息,知道陶元庆喜欢西湖,便拿出三百块钱,让人在西湖边给陶元庆买块冢地。
有一个学者曾讲过:
近现代以来,所有的作家中,唯有鲁迅一个人,可以把他所有的言论、书信、文章作品甚至日志印出来而不影响他的人格。
纵然认清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
即使不讲文字领域的造诣,鲁迅还是一个艺术天才。
民国初年,当他还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当小科长时,曾被政府要求去设计中华民国国徽。
中国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延用一百年的经典校徽,也是由他在1917年设计出来的。
而课本常见的那些他的作品的书籍封面,也多是由他亲自操刀。
他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个个典雅蕴藉,同时又极有时代感。
他的书法融治篆隶,用郭沫若的话说:
“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对收藏,也颇为痴迷,终其一生,他收藏了图书、碑帖3800多册,外国版画原拓作品2100多幅,石刻拓片6000多种,共购入古钱币数百枚。
他不是想象中的动不动横眉以对,反而还自有一套很有情趣的生活哲学。
比如他写信会选用些极为雅致的笺纸;
每年都会看不少电影;
在他的日记中,单是1934年,他就看了34部电影;
衣服穿着也很有讲究,还有就是他标致性的发型、胡须,这可是专门设计的。
他也不是生活中的苦大仇深,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个玩笑。
给刚结婚的川岛的书:
“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
那种亲昵!那种仁厚与得意!
完全不像个德高望重的长者。
为什么执笔如刀,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鲁迅一辈子喊着国事天下事,对政治上晋身却无所求。
白色恐怖时期,他还专门打听严刑拷打是什么滋味,可见为了那些文字他是准备吃苦头的,他的动机只为保留一个民族该有的风骨和良心。
正如今年再次大火的那段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有人说,优秀的作品应该传递四个方面的信息:
一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
二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揭示和扬弃
三是对人本身的存在和人性善恶的多维思考
四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看着那些如今依旧振聋发聩的文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觉得鲁迅该进入历史?
学生阶段,有三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对于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如今的你,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