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9222 55
2016-05-07

根据好朋友要求,先撒点阳光:大家分享汤唯的新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

楼主最近一段时间跟踪时政经济现象,感到异常疲惫。今天偷闲,转两篇热门网贴与好朋友们分享吧

[转]瞠目结舌:“钱倾天下”——北京经济的真相!

作者:@蛮族勇士

    要把北京经济讲明白,最关键的,就是讲钱。而要把钱的问题讲明白,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传说中的高储蓄率问题。中国的国产经济学家们总喜欢讲一句话:中国的储蓄率太高了,恨不得都高达50%以上了。老百姓手里有太多钱趴在银行账上不动,导致中国消费不振。然而,这种高储蓄率的说法总是显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格格不入。要知道农民基本上都是穷逼,存不下几个钱,而城市里面,写字楼民工们也基本上都是月光族,即便是更高层的金领银领们,也都要纷纷的跳进买房按揭的坑里去,为了每个月的房款焦头烂额,连买个包包都要计较半天的。
    这所谓的高储蓄率,到底是从哪来的?难不成凤毛麟角的几个大老板,竟然就把这近14亿人口的大国的储蓄率推高到惊人的程度?不把这事说清楚,本文根本就写不下去。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的验算一下,大中国的储蓄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居民储蓄率的计算口径有两个,最常见的是收入口径,也就是年度新增储蓄额对年度居民总收入的比值。通俗来说,就是大家辛苦工作了一年,会把多少税后收入拿去存起来的意思。下表为1998年至2015年的18年间,中国全体国人的收入总额与当年度的新增储蓄额。

1.jpg

    所有的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年度统计公报上的官方数据。笔者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数据狂,可以向大家保证,连一个小数点都没有引用错误。在统计上,中国一贯只公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数据。没关系,我们还可以查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各自的总人口数据,只要我们乘一下,就能得到总收入数据了。从这份附表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储蓄率大致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曲折过程。98年到08年,储蓄率逐步震荡上升。而从08年到2015年,储蓄率则呈现逐步下降之势,2015年已经跌到了13%!综合来看的话,这18年来中国人民的总收入之和为238万亿,这些总收入形成新增储蓄额总共为48万亿,由此计算出中国这18年来的整体储蓄率水平,也只不过是20%罢了。而2014和2015年,连续两年的储蓄率已经只有13%了,比这18年的整体水平低了足足7%。这意味着近两年,中国人已经不储蓄了。
    另外一个计算口径比较复杂, GDP口径。GDP其实是个增加值概念,通俗的说,就是一年下来,全国的所有经营主体创造的税前利润之和。这些利润有多少能变成当年度的储蓄,大概也能够反映出一国国民对于储蓄有多高的热情。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使用这个口径计算“国民储蓄率”。根据他们的计算,目前全球的平均国民储蓄率为25%,而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有56%,高居全球前三。中国不长脑子的国产经济学家,总是拿着人家的这组数据痛骂中国人不消费,让城市里的小清新月光族们一听到就不知所措,明明都消费到房租都付不起的地步了,还要骂咱们不消费,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啥意思。
    关键问题在于,世界经济组织口径中的“国民储蓄率”中的“国民”两个字,不等于“居民”,它还包括了政府、企业的新增存款,以及净出口数据,计算的是整个国家的财富净增长,跟我们通常所称的居民储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下表我们给出了1998年至2015年的GDP口径的居民储蓄率数据。

2.jpg

    不好意思,这一次计算的结果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水平综合来看,只有9%。笔者再强调一次,这些数据同样都是公开的,都能在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轻易查到。作为社会新增财富的GDP,每年都只有9%左右能形成居民储蓄。所谓中国是个居民高储蓄率国家,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脑的谎言!我们的国产经济学家们在引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时,刻意混淆了“国民储蓄率”与“居民储蓄率”的区别,为了自圆其说,他们甚至在各种文章中干出这样的蠢事:不用每年的新增储蓄额作为计算储蓄率的分子,而是直接用年度储蓄余额做分子了,然后假模假样的鼓励国人加大消费。这种算法简直就是瞎扯淡。储蓄余额是个存量概念,并不是当年度形成的,而是长期存续和累积的结果,要计算储蓄率,只能使用新增储蓄额来算。非要用储蓄余额来算的话,美国2013年居民储蓄余额7.2万亿美元,对比它当年度16.77万亿美元的GDP,那储蓄率岂不是高达43%?所以,全世界都应该鼓励美国人民赶紧消费去,不要继续存钱了?这不是瞎扯淡吗?当然了,国产经济学家们这种刻意说谎的行为,其实是为了掩盖一些不愿意让世人知道的事实,这事我们到以后再说。
    要说中国,宏观税负恨不得比欧洲还高,社会福利恨不得比非洲还低,所以储蓄率维持在30%以上,每挣10块钱,把其中的3块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才是国民最合理的选择。然而我大中国的真实居民储蓄率,无论你用什么口径计算,也就是在10-20%之间。在养老疾病失业问题上,中国政府大致是指望不上的,能救命的,就是自己家里辛辛苦苦存的那两个钱了。
    在数据上,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年报,中国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3.54亿人,而全国16岁以上的成年人总数有11.33亿,占比仅为31%。至于另外还有一种养老保险,大号叫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现在已经覆盖了5亿农民,可惜一个月的养老金平均只能发50块钱,连江苏这种富裕省份,也只能发到115块钱。对于这个东西我们直接就忽略掉算了,不用理会。在医疗保险方面,报销比例较高(约7成左右)的职工医疗保险只覆盖了2.89亿人,再加上报销比例较低(约5成左右)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若干富裕地区搞的新农合险,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口总数也只能达到6.66亿。生病这种事跟养老保险不一样,这可不分男女老少,所以得跟全国13.75亿的总人口做比较,这么一算,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也就是48%。至于失业保险,这玩意在中国基本上就不存在,要申领失业保险金,程序艰难得犹如修炼成仙。笔者只给出这么一个数据就够了:2015年中国成功申领到失业保险金的总人数,只有227万人。整体来说,中国在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上,医疗方面相对来说还算勉强,养老就是一塌糊涂了。至于失业救济,从来不在这个国家的考虑之列。当然了,就中国在医疗保险上这个48%的覆盖率和最高7成的报销率,要拿出去跟欧美比,那也一定是没法比的。欧洲就不说了,基本上是百分百公共医保覆盖率,以及百分百的费用报销率。美国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在奥巴马启动医改方案之前,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大概为25%,再加上60%左右的主要由企业主依法必须为在职员工购买的商业保险,由此达到85%左右的覆盖率,费用报销比例则约为90%。现在奥巴马的医保方案,就是要扩大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由此达到整体95%左右的医保覆盖率,这事在美国国内也有挺大的争议,推进起来难度很大。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也比中国要强得多。
    所以,你欧美的居民储蓄率有个百分之十几二十也就够了,生老病死的关头,能指望国家搭把手,在中国那可真不能指望。然而就算如此,中国的储蓄率依然无法维持。就算用看起来较高的收入口径计算的居民储蓄率来看,这18年下来,也就是勉勉强强维持在20%左右,2014年之后,居民储蓄率已经跌到13%了,在现在这个经济下行的萧条时代,再指望储蓄额能有啥像样的增长,恢复到20%去,这根本就不现实。虽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储蓄余额现在看着还挺高,52.66万亿,但这是大家手里的一点子老本,能存到现在都不容易。
    在这个零福利社会,养老治病都靠它了,但凡有点风吹草动,把这点老本吃完了,中国人就只能集体饿死。所以,以后如果再看到有国产经济学家惦记着国人的这点救命钱,拿高储蓄率出来扯淡,鼓励大家把存款拿出来消费,大家直接大嘴巴子上去扇死丫的就对了,扇完了再踢几脚,顺带吐几口唾沫。要不这样,简直不能消大家伙的心头之恨。
    然而,我们当然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列举数据。储蓄率雪崩已经是既定的事实,虽然这个事实令人震惊,恨不得单单推演出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可以作为一篇博士论文的题目。然而,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数据狂,笔者必须要做出更深刻的论述:国人的收入未能进入储蓄——那么,钱到底去了哪里呢?……
    我大中国精神分裂的国产经济学家们,在宣称中国有高储蓄率的同时,还总喜欢声称中国的收入被低估了,还有很多灰色收入未被纳入统计之中。然而这直接就是一个悖论。作为分子的新增居民储蓄额是我大央行公布的数据,直接用每年的储蓄余额减出来就行,这个数据基本上是可信的。但是居民总收入是计算储蓄率的分母啊!收入低估了,分母数值更高的话,那储蓄率可就更低了。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无论是阳光收入还是灰色收入,中国人的钱,到底去了哪里?作为一枚关心宏观经济的中国人,我们对一个说法其实耳熟能详:中国是一个高税负国家,并且税负比例越来越高。然而对于税负的增长幅度到底如何,我们往往缺乏一个直观的,基于官方数据的计算。现在的种种说辞,往往都是基于猜测,基于推理,基于大众的心理感受罢了。老蛮我既然要开始谈钱去了哪里的问题,我当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随随便便的发几句牢骚就算了,我怎么也能给出一组具有强大说明力的数据,来论证这个总所周知的观点:钱,都被国家拿走了。

3.JPG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从2008年到2015年,居民储蓄占全部存款的比值,从46%直线下降到38%,而ZF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值,则从10%直线上升到19%。这种此消彼长真是让人无言以对。在经济学上,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各项存款余额”,也就是全社会的全部存款,视为社会的总财富。而各种社会主体在这个总财富中所占的比值,也就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比例。老百姓的储蓄存款所占的比值越低,就说明老百姓在这个国家的地位越弱。
    从数据上看,2008年是我大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值的峰值年,高达46%,这刚好与第一章中我们给出的居民储蓄率数据表中的情况相对应,均以2008年为峰值年。08年之后,在居民储蓄率直线下跌的同时,居民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值同样直线下跌,到2015年,比值已经下跌到了38%,较峰值的46%下跌了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ZF的存款余额所占的比值持续暴涨,从2008年的10%直线上升到2015年的19%,升幅为9个百分点。这一下根本不用再考虑其他因素了。居民储蓄占比下降的点数,刚好与ZF存款占比上升的点数基本对应。结论非常很明显:老百姓手里的钱,跑到ZF手里去了。
    这个数据实在是一目了然,让人印象深刻。从2008年到2015年,7年过去了,老百姓在这个国家的整体财富里的分配比例越来越低,而我大中国ZF所占有的财富比值则越来越高。两者刚好呈现完美的对应关系。就这种横征暴敛的现状,我都懒得做出任何批判了。我就只有一个问题:就这么个现状,怎么可能指望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有什么储蓄?可怜的农民就不说了,写字楼的年轻月光族白领们,凭什么存钱?至于国产经济学家们,你们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有着超高的储蓄,并信口雌黄的大肆批判老百姓不消费?你们瞎扯这种淡的时候,到底亏心不亏心啊?
    当然了,仅仅只是指出国家拿走了更大比例的钱,这还是不够的。不足以论证为啥居民储蓄率居然就雪崩了。毕竟老百姓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手里的产业也还是有了,民企的经营状况怎么说都还比国企和国企好,在每个月国家统计局兴高采烈公布的企业经营月报里都会体现出来的。中国人也一贯勤劳,有点挣钱机会就抓住了拼命挣,累死累活那都在所不惜,根本不是东南亚和非洲南美的那帮懒惰的土猴子能比的。所以,在储蓄率雪崩的问题上,一定还有另一个原因。好在,这个原因不难找: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房地产罢了。

4.JPG

    在上表里,我们给出了中国从2000年至今的城镇居民购房支出数据与城镇居民收入数据的比值。对于购房支出数据,作为数据狂的老蛮我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模型(其实就是在EXL表里埋公式罢了,咳咳),一点都不复杂,无非是按照备注里说的,将购房款的首付部分设置为50%,按揭期限20年,按揭利率6%罢了。对于建模和EXL表格有研究的朋友可以尝试玩一把,整个弄下来20分钟都不用,但是得出的结论非常的有意思:从2009年开始,中国人的购房支出占总收入的比值,达到了3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人已经连续七年,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买房了。这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
    要知道一个人要活在世界上,要花钱的地方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衣行睡,每一件事情,都要花钱。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花在买房上,这只能意味着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在第一章我们所说的将三成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备养老医疗和失业风险,这根本就不现实,只能是优先满足生存的需要,吃饱穿暖,把眼前的这点子现实需求解决了,才能考虑其他。然而支付房款的压力持续存在着,从2009年到现在,根本就没缓解过,所以我大中国的国民们就长年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累死累活挣了点钱,还了房贷,根本就不剩下多少了。正因为此,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自08年之后,一年比一年低,一年比一年低。一直到2014年之后,终于跌到了13%。
    然而,我们必须看明白的是,购房支出占全体城镇居民收入三分之一的事,已经持续了七年。这几乎就是极限。指望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再出现普遍性的大涨,这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近两年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清晰的两级分化态势。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同时,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就剧烈萎缩。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将资金转移到了一二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市场就被老百姓给抛弃了。一鸡死一鸡鸣,这个大城市涨起来,地方ZF笑呵呵的收多点土地出让金,另外必然就有好几个小城市就要跌下去,地方ZF面对连续流拍的土地市场痛哭流涕。要知道中国661多个城市,具有资金聚集能力的一二线城市算齐也就是60来个,其它600个城市的老百姓,看着你一二线城市的酷烈的吸血效应,那可真是晚上睡觉都要做噩梦的。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酷烈的税负和飙升的房价,就是压在了大国人头顶上的两座大山,也是吞噬了国人储蓄的关键原因。唯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回过头来,阐述北京的经济。在北京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房价背后,隐藏着的,都是些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5-7 11:09:16

[转]:中国将爆发前所未有的“雪崩式”返贫!

作者:臭臭
    打开国门改革的30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造富运动阶段,无论从人数上、还从财富总量上,造富结果均令世界刮目相看:
    80年代发财靠投资倒把。当时暴发户主要是“倒爷”,靠特权批出内部低价商品,转手到市场高价卖出,小到肥皂,中到电视,大到钢铁汽车。其巅峰是1989年牟其中从俄罗斯倒来一架图154飞机,转手卖给了四川航空,这让他成为中国最大的“倒爷”。
    90年代发财靠国企改制。当时一大批国企员工下岗,而也有一批人因此富起来了。尤其是当年颇具争议的民企入股和MBO模式,非常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导致国资贱卖。
    00年以后发财靠房地产。当时中国进行住房改革,万科就是于是这才开始了房地产业务,这时无论是造房子的,还是炒房子的都大发横财。
    10年以后的发财靠融资。这时企业赚钱或者不赚钱都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看你会不会讲故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京东,一年亏损几十亿,老板刘强东一年分红却可以几十亿。
    这个大盛筵一直持续到如今,我们忽然发现中国传统产业的生命期已经到了,这是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而不是结构调整的问题。
    未来3年,中国将爆发前所未有的雪崩式的“返贫”。
    首先,我们先看看富人是如何“返贫”的。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中国人的发家方式大多是不光彩的,是见不得光的。那些财富的拥有者很少敢出来晒太阳。于是这些年做移民中介的生意非常好,然而能溜走的总是少数。
    1.楼市泡沫吞噬富人财富:如今中国亿万富豪中近一半是房产商,但楼市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灭,到那一天,富人圈会爱红边沿。就在当下,楼市下行,已经让很多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甚至跑路。
    2.富人理财出现大面积违约:以信托、私人银行为代表的富人理财方式已经出现了大面积违约的兆头。标普统计中国企业借款14万亿美元全球第一,影子银行融资占三分之一,这将是一个不定时的炸药包。
    3.“世界工厂”风光不再:在上一波造富潮中,“世界工厂”成为一大推手。很多民营制造业老板抓住这个机遇,由此身家十倍增长,成为亿万富豪。但如今,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大面积的低端制造产业无法升级转型,等待他们的,只有破产和财富大量缩水。
    4.重污染、重能耗企业被清除:中国富人返贫,“首当其冲的是矿产、房地产和钢铁等重污染领域。本质而言,是他们精神太过贫乏,物质太过嚣张,当社会游戏规则改变时,他们缺乏足够智慧改变自己,因而守不住财富积累。”曾以7000万元嫁女而闻名的山西煤老板xxx已经被警方带走,破产崩盘。
    5.人民币升值泡沫破灭:以前美元贬值热钱涌入曾对中国造富锦上添花,而今美元复兴热钱外流,难免对中国落井下石。有点评称,人民币贬值可能导致此前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暴富的富豪资产大幅缩水。
    6.泡沫产业挤出效应:一些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被吹胀的产业最终会现出原型,譬如以施正荣、彭小峰等为代表的光伏富豪,如今只能承受潮水退去后的“裸泳”。而这样的产业,还有多少呢?
    7.富二代败家:富二代接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最大的心头痛。譬如近日媒体报道的xx集团董事长李xx,其接班的十年,也是家族实业盛极而衰的十年。富二代如果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很难在未来的变局中守业。
    普通百姓财富如何“蒸发”?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普通百姓的财富是如何蒸发的。
    主要有以下8种情形:
    1. 2015年到2016年的两次大股灾,直到现在熊市还在继续;
    2. “互联网金融”,泛亚、e租宝为代表;
    3. 民间借贷崩盘带来的负面效应还一直在;
    4. 实体店的亏损还在继续,即使房租在下降,仍然无济于事;
    5. 现在天猫、淘宝开网店的基本上都已经赚不到钱了,都在那耗着;
    6. 创业者这好不容易拿到投资,却开始A轮死、B轮死、C轮死;
    7. 大量工厂的利润率越来越低,开始资不抵债,工人的工资得不到保障;
    8. 由于经济萎靡,服务业也开始萧条,大量白领的岗位岌岌可危。
    再来看一轮数据:棉花33000跌到11000;黄金398跌到220元/克;白银10.5元/克跌至2.9元/克;豆油15000/吨跌到5400/吨;焦炭2500/吨跌至610/吨;铁矿石1200/吨跌至300/吨;螺纹钢6200/吨跌至1600/吨;天然橡胶暴跌43000÷2÷2=10750,还没止住再减1500=9250元每吨!
    如今原材料价格在全线下跌,而物价却在飞涨!
    比如豆角十块,蒜苔九块,就连白菜萝卜都两块多,一斤葱七块多,一斤蒜都八块多,还让人活不活?干透的玉米一斤才七毛多,十斤玉米换一斤辣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仅剩下的那点钱就更不值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7 11:11:36
各位网友看一下,以上两篇热门网文是否有借鉴性。

说的白话多,别太当真~~~~~~

先过个愉快点的周末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7 11:20:54
先跟个奇葩事

利益诱惑巨大?怒江水电项目搁浅10年将“复活”2016-05-07 07:33:54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搁浅10年之久的怒江水电项目,终于获得转正机会。能源局最近起草的《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怒江水电再次入围重点水电发展之列。始于2000年的怒江水电规划,2003年曾因中央高层批文而搁浅。

  2003年国家发改委通过了由云南省完成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该规划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水库,并修建13座大坝,年发电量1029.6亿度。迫于多方压力,搁置了在怒江上修建13座水坝的最初计划,但接踵而至的是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至今未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依然表示:“怒江小水电全部叫停,不再开发。”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多方调查发现,过去13年怒江水电一直处于暗中开发,怒江66条支流已被小水电站包围,已建和待建小水电站约90座。此外,怒江水电站开发的前期工作,如架桥修路、县城搬迁和移民搬迁等,均在暗中开展。

  多方博弈

  记者采访了解到,2003年发改委通过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同意怒江中下游松塔、丙中洛、马吉、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两库十三级”的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比三峡的装机容量多300万千瓦。

  然而,怒江水电的开发,一如当年三峡水电一样,引发了巨大争议。反对者坚称,目前中国只有怒江和雅鲁藏布江还保持着原始生态,不宜开发。支持者称,怒江发展水电,有助优化中国电力的供应结构。

  据悉,200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怒江水电规划报告的批示是“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

  此后怒江水电规划被搁置长达10年之久。不过据记者了解,怒江水电站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一直在低调进行。比如,华电怒江先后成立六库、赛格、亚碧罗等水电站筹建处,也成立了六丙公路建设公司4个下属单位;此间,开展了六库、赛格、亚碧罗、马吉4个电站的前期工作。

  尚在开展的怒江水电的前期工程还有,投资150亿元的南坝怒江大桥,2013年贯通的怒江大峡谷隧道等。

  规划复活

  转机出现在2012年。《国家能源局关于澜沧江等流域水电开发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新能〔2012〕257号)显示,华电怒江公司全面负责怒江中下游河段(云南境内)梯级电站开发。这似乎表明,争论10年的怒江水电开发,从争议层面进入实操阶段。

  随后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将怒江列入2020年重点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而《水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均将怒江流域内的马吉、亚碧罗、六库、赛格等项目列为重点开工项目。

  据悉,怒江水电开发从2003年的“两库十三梯”开发方案,经修正后变为2013年的“一库四级”。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国将集中力量建设的重大水利水电项目,主要分布在怒江中下游、金沙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等河段,装机规模达到2200万千瓦左右。能源局曾透露,2020年前重点开发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等河流,2020年后重点开发怒江和雅鲁藏布江。

  记者梳理发现,“十三五”期间各大流域的重点工程,仅怒江就有马吉、亚碧罗、六库、赛格4个项目,可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

  “怒江水电项目,需要上报国务院批准。”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水电专家对本报记者说,“怒江水电开发列入能源发展规划,距离审批就近了一步。”

  谁在推动

  而决定这一政策变化的主因在于各参与者间的博弈。

  怒江水电站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发改委、云南地方政府及华电集团,也包括环保部、媒体、环保人士等。其中,方案是由发改委、能源局和水利部门负责,而云南各地方政府则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成为怒江水电开发的推动者。

  发源于唐古拉山的怒江,水能资源十分丰沛,是中国重要水电基地之一,这其中的利益诱惑巨大。

  记者注意到,2002年,怒江全州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05亿元,而据测算,怒江水电开发建成后,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将增加27亿元,仅怒江州每年地方财政就将增加10亿元。不难理解,投资近1000亿元的工程即便被短暂叫停后,但其前期准备工程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进行着停不下来。

  实力最为雄厚的支持者当属华电怒江,它在2003年春节后就开始参与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涉及勘探、规划与设计等。2003年3月14日,华电集团与云南省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支持开发怒江。需要说明的是,华电怒江全名为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股东包括华电51%、云南能投20%、华润电力19%、云南电投10%。

  相比而言,反对者却要弱得多。记者向当地多个县级部门求证得知,尽管怒江的主河道尚未开发,但66条支流已被小水电站包围,已建和待建小水电站约90座。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就有45家企业进驻怒江开发中小水电,协议开发65条河流,总投资60多亿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7 11:22:29
甚是震惊,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7 11:22:53
再跟个好点的消息吧
“ZF补贴肉”已投放超市

春节以来的猪肉涨价让不少市民表示“吃不起”。近日,北京市商务委下发通知,5月5日至7月4日,北京市将进行猪肉市场调控和ZF储备冻猪肉投放,累计投放总量305万公斤。昨日是“ZF补贴肉”投放首日,记者到几家超市探访发现,目前ZF补贴猪肉都已到位,各品种猪肉平均降价2.5元左右。

京客隆2小时卖出补贴肉200公斤

昨日上午10时左右,作为投放点之一的京客隆超市劲松店,门口的电子屏幕正滚动播出ZF补贴肉的通知,生鲜区已经聚集了不少顾客,生鲜区上方还拉起了写有“ZF惠民生 欢迎购买北京市ZF补贴肉”的红色横幅。下方的红色售价牌上标有“第五肉联”、“顺鑫鹏程”等3个猪肉屠宰厂家,以及8个品种猪肉的原价和现价对比。

精瘦肉原价17.9元/500g、现价15.3元/500g;通脊原价21.9元/500g、现价19.3元/500g……记者注意到,此次ZF补贴的8个品种的鲜猪肉,降价幅度多为2.53元或2.6元。

“上午8点开始营业到现在,ZF补贴肉已经卖了200多公斤”。上午10点半,京客隆超市劲松店的店长赵燕红告诉记者,昨天是ZF补贴第一天,一早他们就把统一规定的横幅挂了出来,购买的市民也比较多。昨日,劲松店共进货1吨,上午2个多小时的猪肉销量是平时的1.5倍。

赵燕红介绍,从昨日起到7月4日投放期结束,每天都会保证1吨左右的猪肉投放,同时根据销量随时补充。

另据京客隆公司生鲜采购经理王志魁介绍,此次ZF补贴猪肉活动,京客隆超市共有113家门店参与,几乎涵盖了所有销售猪肉的门店,其中有11家门店此次销售冷冻储备肉。

家住武圣东里的市民崔女士手里提着一些在补贴肉区购买的排酸精瘦肉,她告诉记者:“肉还挺好的,挺新鲜,而且比以前便宜”。她还打算ZF补贴期间多来买一些。

家乐福鲜猪肉销量是平时1.5倍

与京客隆类似,家乐福超市的猪肉销量也有明显增长。截至昨日11时30分许,家乐福超市方庄店的鲜肉销量,是平时的1.5倍左右。

在家乐福超市方庄店内的售价牌上,标有“前尖原价9元/500g、现价6.5元/500g,五花肉原价9.8元/500g、现价7.3元……”等价格对比。工作人员介绍,鲜肉和冷冻肉的销量都有所增长。

记者从家乐福超市了解到,目前北京共有9个家乐福超市门店销售ZF补贴肉,包括家乐福方庄店、望京店、广渠门店、健翔店等。同时,为配合ZF补贴肉和储备肉的投放,家乐福超市还首次销售冷冻储备肉。鲜肉投放方面,ZF补贴期间,每日会根据销量随时投放。

新京报记者 李婷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