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5143 36
2016-05-08
4月22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向高校发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然而公布一周之后,却在高校和学界引来质疑。5月6日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出《关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补充事项的函》,向高校各学位授予单位说明:根据部分单位和学者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经过对相关问题的审慎研究,学位中心决定,仍沿用上轮的评估方式,暂不增列“A类期刊”指标。

客观地说,“A类期刊”名单出台也不是坊间所说“拍脑袋”想出来的。上述文件对有关“评估方法改进调研”进行了说明:“分别与汤森路透、中国知网、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等机构进行研讨,改进论文评价方法;面向全国万余名博导及有关学科评议组进行全面调研和投票,形成‘A类期刊’清单。”5月6日发布的函件又进一步说明,“‘A类期刊’遴选过程,是先由专业机构依据文献计量学方法,参考影响因子、声望指数等指标,经综合分析提出初选名单,再请专家学者对初选名单进行投票,并将投票结果提交学科评议专家审议,形成相应学科的‘A类期刊’清单。”

但这样形成的清单为何出台后仍受到质疑,最终被取消?

事实上,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期刊评价与论文内容评价不可同日而语。期刊仅仅只是载体而已,而论文内容才是干货。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就是好论文,中等期刊上的论文也不一定就得不到诺贝尔奖。

如果强行以期刊级别来确定论文级别,那么就相当于将学术评定权力全部留给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期刊编辑和审稿人能够代表学术权威吗?可能只有一部分顶刊的编辑可以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就算顶刊的编辑对各个学科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会存在认识偏差,加之投稿量巨大,疏忽之处在所难免。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困境呢?

我建议的解决之道是:将学术评价方式从期刊级别评价转向论文内容评价。

比如以经济学科为例。教育部可以聘请国际上各学科排名前200位的著名经济学者作为评审专家投票,投票的对象是待评价机构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无论什么期刊,只要该机构敢拿出手来,此举可以避免有人进行“A、B类期刊”寻租)。各学科分类按照国际标准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进行分类。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教育部此举相当于给国际学者一个“中国荣誉”(进入中国评价专家行列),以彰显中国慕才。

如果该学科确实国际领先,那么该学科国际排名前200位的学者的投票最具有合理性。如此投票的结果,教育部可以审定为“国际排名”。

如果该学科国际同行无人知晓或者无人研究,那么可以聘请国内该学科排名前100位的著名经济学者进行投票。如此投票结果,教育部可以审定为“国内排名”。

只有按照以上程序产生出来的排名才具有公信力,如果确实国际领先,也会吸引国外大量学生前来中国留学。

各学科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学者往往都有“声誉”的担忧,在投票时会避免别人的“寻租”。所以其投票也是值得信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5-9 00:05:58
首先,支持楼主,赞扬楼主,楼主所说很好,也很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9 00:07:38
比如以经济学科为例。教育部可以聘请国际上各学科排名前200位的著名经济学者作为评审专家投票
上述之类的做法,当然很好,很理想。

假若现实可行的话,那当然很好很理想了。



不过,一是金钱上的代价太大,二是时间精力上不可能全面评价一国的论文,三是照样有遗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9 00:10:54
其实,对学者的评价,对论文的评价,并不难。

在智慧上来说,并不难。

假若一个学科,有成百成千或上万的学者学生,那么,他们的能力,非常足够搞评价了--------即便评价的质量,并不完美无缺。

那么,难点在哪里呢?

是大家不爱去评价,不爱说真话。个体不爱说真话,集体也不爱说真话。

要么一窝蜂地搞裙带关系,要么一窝蜂地逢场作戏,就是不爱讲出真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9 00:18:29
咱们中国和中国人,都极其富有智慧,在这点上,并不成问题。

但是,一是不去正当使用,二是想正当使用,也使用不出来。

结果,表现为下贱和卑鄙,特别是集体无理性,集体的腐朽无能。

一个人是人精,一群人是狗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9 00:23:22
对学者搞评价,对论文搞评价,就这点屁事,就这点破事,很难吗?

能难过两弹一星工程吗?


在两弹一星工程当中,固然,有杰出人才的天才构想。但是,主要是群众路线、群策群力的互信互助的科研气氛。结果,白手起家,很短时间内就搞成功了。


同样,面对学术评价这点屁事,这点破事,那只要真心走群众路线,逐渐建立起群策群力的气氛,互信互助的气氛,就能全面大获成功。

面对这点屁事,这点破事,大家都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研问题,解决问题,那就一点也不难。


本来,这就是个小屁事,小破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