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信研究员 发表于 2016-5-9 00:25 
想得很美好,但这个建议实际上可操作性和成本还值得商榷,这让学校在上报这些文章的时候如何按照内容筛选就 ...
其实少引进几个千人计划或者长江学者,经费就出来了。大数据时代,成本不会太高的。国外已经有econo排名数据库,中国教育部不比国外普通机构,具有国家性质,这是巨大的荣誉,有利于提升国际学者的知名度。与国外评级机构LogEc或者reseachgate合作,也可扩大后者的影响力,这里面可以操作的空间很大,甚至具有商业模式。
至于让学校上报文章更简单,教育部只需要勒令学校上报代表性论文(限制数量),这些论文是学校各学科最前沿的反映。要知道这些论文是由各学科世界排名前200学者来评价,而非国内关系人士,所以论文评不上的话受损的是各个高校。正因为此,各高校(管理者)必定会竭尽能力从自己学校中挖掘最好最优秀的论文。教育部无须担心各高校拿不出论文,只要将论文电子档发给各学科世界排名前200学者评价即可。教育部也无需担忧各高校分不出专业,只需要按照世界排名前200学者的评价办事,排名差的减少资源分配。
另外,我说的是各专业世界排名前200学者(而非总排名),专业可以是大方向。另外,你太小瞧这些顶尖学者了,他们的眼光和眼界非一般学者可比,就算论文没有看完,以他们对文献的广泛把握度也能大概率窥见论文价值。目前各个学科的世界排名前200的学者,都活跃在研究第一线,所以才能在LogEc保持排名。他们看文章的速度可能非常人可比。而且在他们的大方向内的小方向,他们也能做一流的判断。
事实上,教育部相当于储备了世界最顶级的审稿人库,这已经非任何顶级杂志的审稿人库可比了。并且,搞的这个审稿人库的价值已经具有极大的可以引发全世界更多机构兴趣的商业价值:顶级专业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源来。
整个机制设计的要点是3点:1.世界上各学科顶尖学者的“信誉”是完全可信的,2.世界上各学科顶尖学者的眼光是可信的,3.国内各高校的资源是教育部分配的。其他的事情就交给各个学校去做,各个学校总有办法解决你说的问题,因为解决不了得的资源就少,但那已经不是教育部担心的事情了。
不过,我建议的这个方法也有不妥之处,那就是会给各个高校带来比较大的工作量,增加高校的负担。所以还是只能算是一个可能的不成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