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判断是,中国经济整体尚未回暖。即便有些局部回暖的迹象,其存在的基础也很脆弱
经济回暖还是没有回暖,是时下学界、商界、政界热议的核心话题。而赞同回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多地占据主流。3月份以来的一系列宏观和市场数据支撑着这股声音。房地产市场升温、汽车市场升温、钢材价格反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3、4月份连续两次越过50点的“牛熊分界线”,更不要说振奋人心的4万亿投资、4万多亿信贷了。经济回暖俨然已成为无可置疑的事实。
当然,也有冷静的声音认为经济回暖的证据不足。比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还在下降,汽车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下降,铁矿石压港又趋严重,更不用说CPI依旧为负,外需市场依旧看不到曙光了。
我们分析,当前之所以支持回暖的声音占了上风,论据更被重视,有心理学上的重要因素。想想中国经济高歌从2002年起猛进6、7年,去年下半年突然跌落下来,这种落差令人们在思想上难以接受,各方面都太想尽快走出低谷了。再加上4万亿投资对大家信心的刺激,于是 ,但凡有回暖的蛛丝马迹,便会被拿来说事。就像“盲人摸象”,往往以极其片面的局部替代整体。
预测宏观经济当然不应是“盲人摸象”。我们认为,只有把判断是否回暖的正反两种声音及其论据汇总分析,才能够测出中国经济当前的真实温度。
此外,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是由一个个微观市场主体的无规则运动汇流而成的。换句话说,个体运行状况的情况和个体对待经济前景的态度最终决定着宏观经济的温度变化。
为了更可能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全貌,《中国企业家》记者选择了房地产、汽车、钢铁、造船、外贸、港口物流等国民经济先导性或重要行业当前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也针对各个行业的一些企业中高层进行了关于回暖的调查。通过我们的报道和问卷调查,我们尽力向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经济世界。
我们的调查揭示,认为中国经济“开始回暖”的占39.8%,认为“没有回暖”的占36.1%,认为“看不清”的占24.1%。持后两种观点人合计占60%以上。这说明在微观市场主体看来,中国经济仍未回暖。还有63.1%的人认为自己所在行业的生意仍“不好做”。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上述结果。
调查还显示,多数企业管理者对中国出口市场短时间内回暖不太乐观,认为“已经回暖”的只有3.7%;认为会在6个月内回暖的只有9.8%;认为在将一年内回暖的占29.3%;而认为将在两年内以及两年以上时间回暖的合计高达51.3%。而且占45%的多数人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经济回暖“有重要作用”,15%的人则认为“有决定性作用”,其潜台词是单靠内需很难让中国经济走上回暖之路。
调查中,有57.5%的人认为,在现有政策下,“中国经济未来有反复震荡的风险”;77.5%的人认为,要使中国经济回暖,“需要进一步出台经济刺激计划”。
对于进一步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选择“放松政府管制、启动民间投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三项措施的比例都在50%以上(分别是58.5%;57.3%;57.3%)。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判断是,局部有一些回暖的信号,但整体尚未回暖。即便有些局部回暖的迹象,其存在的基础也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