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1、未来三十年中国将彻底完成城市化。那这个城市化是什么样的呢?德州的案例告诉我们,中国未来的城市化,不是三四线的城镇化,而是大都市圈化。就是深圳、上海、北京涨得不得了,三四线还在去库存。这是不可阻挡的规律,任何人也没有办法。在日本,大东京都市圈集结了多少人口?整个日本两亿人,大东京都市圈就有五千万人,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比例远远超过上海加北京,真吓人。那首尔集结了多少人?韩国一半的人。我们在东京、首尔搭地铁,如果不按那个线,一定会晕,因为太复杂了。这个是全世界、东亚城市化的未来,没有办法,产业必须聚集,人口必须聚集,这帮人才有活路。否则,大家都集中在四线城市干嘛呢?挣谁的钱?这就是大都市圈化,是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目前中国的一线城市,距离完成它的使命,还差得太远。就以上海为例,上海要完成它的使命,就要集聚更多的人口;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上海在排斥外来人口。上海规划的整体住宅容积率,比深圳还低很多,没超过2.5。我去张江高新区,容积率和硅谷差不多。但咱们是美国那种条件吗?年轻人在上海怎么活?我不清楚。要都是高精尖人才也行,关键是再高精尖也得有倒咖啡和扫地的。我们对城市的理解总要曼哈顿最美那面,不去看曼哈顿旁的贫民区,你看大纽约,大纽约几个问题上海第一,上海的住宅占整个上海总面积的比例太低。我们认为向曼哈顿学,就得多搞产业,多搞高大上的金融,这完全是误解。曼哈顿那么多高楼,真正的写字楼、住宅占多少?你放开想也想不到,超过一半是住宅和公寓,包括黑人区,不太好的区,但确实很便宜。也就是说,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刚毕业,他靠自己的努力,能活;但现在在上海,不管有多少雄心勃勃,年轻人已经活不下去了。
那什么才是大城市所为呢?城市是个容器,不能只要光鲜那面,不能只容纳老板,员工在哪里?他们的成本是多少?北京深圳都一样。现在深圳大量的旧城改造,原先旧城是深圳的根,是深圳有活力的原因,本人也是从深圳的农民房开始创业的,而且是跟人合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当数量都会从农民房里走出来。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不是诞生在高大上的音乐工作室,而是上海的一个小阁楼,不然怎么会那么有激情。
从未来来看,中国的大城市,如果要完成它的使命,我觉得需要补的课特别多。本人觉得,从2019年开始,上海的容积率会全部放开,挤一挤,怕什么?怎么说——高楼。当时我听到很多人说,楼一高就会带来城市交通的不好,胡说!高楼才能把城市交通,来回通行降下来,只有高楼才能节能减排,那些小别墅是最不环保的。上海的车牌号都已经炒成这样了,曼哈顿的人出门一般不开车,那是我们的榜样城市。上海要成为世界级的城市,没别的办法,照着曼哈顿猛学就对了。旧的公有住房,凭什么搞那么多产业?凭什么搞那么多写字楼?能盖什么就盖什么。我们现在看纽约,生机无限活力澎湃,公园附近,你看年轻人,当然现在成为新的Fashion,非常hot,物价也上去了,没关系马上另外一个区就诞生。同样,我们上海的楼不够,那就麻烦。上海的楼,是严重不足。什么叫供应侧改革?这就叫供应侧要改革。市场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了,为什么不改呢?这是第一个结论。
第二个结论,公共服务。为什么大家都要挤在一线城市?公共服务还不错:广州医疗好,上海教育好,深圳机会多,公共服务当然是政府提供的服务。公共服务的改革,不是土地财政的改革,那怎么改呢?最好就是收房产税。房产税叫了这么多年都没收,因为原体制没动,还是土地财政,如果税收从房产税上开始产生,公共服务必须上。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国际通用。
第三当然是存量房,是存量房的深化,不是新房。存量房怎么才能不断分化、变现?那么多二线城市,那么多写字楼,都在那儿空着。上海的写字楼,招租现在都已经出现了麻烦。上海写字楼的租金这么高,三分之一是P2P公司贡献的。他们租楼,不跟你谈价钱,上来就整层整层地租,一层两层地租,比如e租宝,那都骗子。什么才能支撑住这么高的租金呢?所以我觉得该改。就是用未来看当下,未来是谁?曼哈顿、东京、首尔,没一个地方不收房产税。让这帮房屋的囤积者,既不出租也不卖,坐等升值,这个合理吗?既得利益者觉得挺合理,他们付出了代价,当时谁让你没眼光呢?但当年轻人起来的时候,你们毕业的时候,这个就不合理了。
2、如果从世界看中国的话,我们就来看中国跟美国房地产的产业对比。在美国,市值前十的房地产企业,没一家是开发商,全都是REITs,比如美国西蒙地产。各种各样的REITs,占了美国房地产的主流。美国经历过什么样的金融化过程?房地产本身就是金融。上海之所以补涨,就是钱超发了。美国经过什么?商业不动产证券化。这是一次大的,第二经过了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这是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抵押贷款证券化,按揭证券化,关键是它的按揭会有一个次贷。

服务深化,比如说租房子,在上海买不起房子,发生多少租房子的故事?一把辛酸一把泪。美国为什么没有那么多辛酸,那么多泪?你看他租房子的品牌化。在日本,60%的存量房由品牌公司拥有,而中国都自己在长。为什么?品牌公司没法运营。为什么?税交得太多,老百姓都自己在那儿租,不缴税。
房地产交易,网络取代实体经济,这个成不成呢?目前还成不了。过去N年,N多个年轻人敲我门,跟我说:“两年我就把你颠覆了!”我说为什么?他说:“网络,就是去中介,把你干掉”。但到现在还没成。原因是什么?我们的规则不支持网络取代。你的信息都是假的,对不对?各方信息都不公开,产权都查不清楚。网络上骗子一堆。按理说,网络干一件事最有效率,把信息彻底透明化,可以去中介。网络目前没干就是信用,信用是基础。阿里巴巴可以,因为是小额高频,房子不行。当房子的基础信息都是错的,当服务提供人的信用都没有验证时,线下怎么可能被颠覆呢?这不太可能。
好了,如果将来网络能颠覆线下,OK,你把这几个规则建好。规则目前都难,也顾不上。我们就找最有效的招儿,就是把房价硬生生地给摁住,老百姓先别叫,看政府又出手了。这些活都在下一个十年——2019年之后干。
3、货币与人口的大趋势。当货币超发到中国这种程度,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资本化承接这个财富呢?目前还没有。去年股市没指望上,现在又回到房子来承担这个责任了,这就是上海,房子让我们瞠目结舌的原因。这也是深圳,香港再跌落15%,深圳房价就超过香港。听着都滑稽,不管是从公共服务还是投资回报率来看,我们都差很远。深圳豪宅哪有投资回报呢?货币都超发到什么程度了?买房子每个月要花三万块,而租房子只用三千,这就是奇点临近了。

租与买相差了10倍,这事在全球没发生过太多。所以本人认为,造成这轮房地产大起,这是波动状态。大家不用特别害怕。六千点怎么到的,涨停也就在这儿。中国房地产会大跌吗?我不认为,因为钞票超发太多,人口向一线城市聚集太多。但我认为会有小回,因为太不合理,小回取决于政策的力度。再是人口聚集与老化。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在2019年前门儿都没有,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到新规则,要用老规则应对。如果说人民币要国际化,哈继铭说,你不断地印钞票还维持汇率不变,理论上你一两年就能把全世界给买了,这是非常荒唐的。
七、年轻人的机会:新窗口不断打开
我们在一个新十年,新三十年的第一个十年,旧规则在应对危机,已经走到了比较荒唐的层面。我认为从2019年开始,新的规则会不断诞生。这个时候,我们年轻人的机会在哪里?
我觉得这不用我说都清楚。因此,我有一个窗口跟排队的理论。
诸位毕业之后,一进职场,就会发现上海不相信眼泪。你还会发现,你在排队,一帮人等着把十几万/㎡的楼让你接,而你根本接不了:你要攒钱,你排在队伍的最后,你会非常沮丧,那怎么办?当队伍排得太长时,新窗口会打开。当然你不能跑到三四线城市去排,那块儿正在关窗口,你就得到上海、北京、深圳,这些不断开新窗口的一线城市,其实压都压不住,窗口就要打开了。

新的规则建立,旧的规则诸位可以置之不理了。没必要这个时候接这么高,背上那么沉重的负担。比如,说我们毕业时最想去中国进出口总公司,结果我去到北京,就明白了,这跟我没关系。全都权贵,哪能轮到你,连认识的机会都不给。关键那个公司值得你去吗?也不值。想当年,我爸要是李刚,我就去了,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找工作呢,是不是?旧的秩序不值得期待。那个权利游戏由他们玩,玩到那么极致,已经不值得我们期待了。
八、改变中国的力量就在90后
新的实践,由年轻人开始在玩了。存量、都市化、金融化,这三个大方向,只有排在队尾的人才有动力,才愿意从小的事情干起。大的公司,干不了,因为惯性,虽然想干,但一试错,就干不下去了。所以这时我要跟年轻人说,其实市场的新窗口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诸位想想,你们这代人,90后是谁的孩子?我跟你们的父辈差不多年龄,你们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孩子,又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什么概念?就是每个人都是富二代,从来没受过欺负,不愁吃不愁穿,农村的可能稍稍差点。你们这代人同时又是社会最有钱的一帮人的下一代。中国五十年代那波人,因为上山下乡又被赶下岗,他们的孩子是80后,整个一代人没钱。所以80后叫“苦逼”,这是他们自己起的,不是别人起的。你们这代人是谁?60后是你们的父辈,中国有一个独特的父爱情结,以至于你们干什么事都会得到社会主流的支持。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不挣钱,你爸说没关系,快把媳妇,好好找找。支持你,不怕失败。
因此,独生子女要组建家庭,要组织社会,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你们是非常个体、自我的人,唯一的原则就是我们就得讲规则。
第三,你们受的教育好,因此,你们是有主见的人,你们没有被穷到为了钱不顾一切。我们刚上同济时,这个地方当时是菜市场,家庭主妇挎个小篮子,买肉买多少?买半两。你们现在哪个女同学请客吃饭,还挎个篮子去买半两肉?这事完全不存在了。你们的生活方式,叫去琐碎,这些个琐琐碎碎的事儿,从小不干,如果喜欢烹饪,那是小确信。能烹饪,我牛啊。所以服务业会有蓬勃发展,超过目前。你去三四线城市,不管经济怎么样,餐馆还不错。为什么?90后谁做饭啊。我们要那么大的厨房干什么?房子都应该变了。
这件事情说明新生活方式的诞生。而且你们是什么?我觉得90后都不太看新闻联播了,都80前在看。也就是对主流话语,你们没有反应。主流你们说什么呢?跟我没关系,爱说啥说啥。我们天天微信,朋友圈,一个接一个的圈子。我们叫小幸福,大语言,语言都和你们不一样。如果是这样,你们又是手机上的一代。在手机上,你们是原住民,又讲规则,所以说我有一个深刻的感觉:80后不会改变中国,改变中国的力量,就在90后。
队伍越长,开新窗口的时间越近。
规则更换期,旧秩序不值得期待。
新实践由年轻一代开始,市场的窗口正打开。
代际转换与生活方式转换是年轻人红利。
数字与场景。
现场精彩问答
提问1
陈老师您好,刚才您提到周期的话,很多都是因为政治因素而产生的剧烈变动。我认为在未来,像以前因政治因素产生的巨变,可能不会那么激烈,我想问您的问题就是,我们在预测之中,经常忽略黑天鹅因素,我们最大的黑天鹅就是中国人的忍耐力比较强。这个因素,对您未来三十年的周期的预测会不会是使周期更长?
陈劲松:
非常好的问题,而且我认为你已经回答了,就是我对前景是看好的。原因是,我们回想1979年的时候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再看看现在什么样子。整个国民吃得饱饭,整个国民都在减肥。我们现在的耐受力跟当时比,是强得多,底子厚嘛。
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结构性问题。比如说,白领能不能支持得住一场大的失业潮呢?十年前一点问题没有。现在不行,现在经不起,这会有波动。但是,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整体经济发展,不用担心。会不会延长这个期限?我认为不会。历史的相似之处总是太惊人了。历史上,我们已经被几次危机拖到现在。
我认为,从现在看,建设部、国家经改组,他们一些动作,也能深深感觉到他们不是没听,而是在认真听,只不过还没有准备完成。那也没关系,我们还有三年左右的时间,进入新规则的确立期。如果这样的话,我认为很有可能因为信息技术、因为诸位走向工作岗位,这个过程会加快。
提问2
陈总您好,我在房地产这个行业8年了,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1、关于行业,我之前一直做新房销售,所以对世联行的关注一直非常高。现在做新房的开发商、代理公司、供应商,感觉大家都很焦虑,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去哪里,我们该怎么去找未来?
2、关于个人,现在我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存量房交易;另一个是做长租公寓,因为我知道世联也投资了长租。您觉得交易或长租,哪个发展空间会更好?
3、关于80后,您刚刚讲90后会改变中国,很不幸我就是很苦逼的80后,我想代表80后问一下,我们未来的机会在哪里?谢谢。
陈劲松:
非常好,她给大家介绍了很多切实发生的故事,现实就是这样,都在普遍地焦虑,这起码证明了奇点正在来临。你讲得非常好了,其实给不了你太多的建议。
我认为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更加波澜壮阔和巨量的市场。大家一定要记住,房地产市场新房卖没了,二手房还有那么多人在干。我跟你讲,这个干完了,就变成老百姓的资产了,中国每年的交易在七万亿到八万亿。我们形成的资产大概有两百万亿,这是中国老百姓这么多年,真正形成的资产,而且是最可靠的。两百万亿的资产会发生什么故事?我就说,还是通过三个角度。至于哪个适合你?自己来决定。适合交易、适合经营、适合金融、适合信息平台,那就不一样。但不管哪个,这是一个巨量市场,不是小市场,美国目前房地产经营附加值占美国GDP的12%。中国才占多少?整个存量资产3%都不到。你还怕你没活儿干?有活儿干。
哪个适合你?这个说不清楚。按照三个维度,看国外,因为90后是最跟国际接轨一代,他们自我为中心,老外也一样,但他们尊重规则,他们又信息方便,又很多留学回来,好多事情老外这么干的,这就不用试验了。
80后怎么办?我觉得80后跟90后比,有个特好的优点,就是更能吃苦,更能坚持。90后吃苦这事,说不清楚。但不坚持,是肯定的。80后也有弱点,所以说80后适合在一个组织中,做特别稳定的那个力量。任何一个大的组织,都需要80后。你适合在一个大的组织干。
提问3
问您两个问题,一小一大。我是个70末,当然是更苦逼的一代。我去年年初在上海这轮暴涨前买了房,虽然买了房,我们还在考虑,要去更好的小区,换套更好的房子?如果我们现在要改善,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再是一个大的问题,因为我本身从事金融业,同济的校友们,在两个圈子都非常出色,一个是您所在的地产行业,另一个就是金融。同济校友在这两大行业,未来如何做出更加波澜壮阔的事业?
陈劲松:
其实你问的是,如果说再买房的话,买房的原则是什么?那我告诉你,很清楚,我曾经三条原则,我每条收人家十万块,我给你回馈三十万的建议。
全球在核心大城市买房,没啥大问题。有小波 动、大波动,都能扛得过去。纽约现在又处于历史最高,伦敦也是,它们经历过N多次了。买房的原则是什么呢?首套房子,不是你认为住得舒服的,而是买得起的,这是唯一原则。远就远点,小就小点,无所谓,上车,搭上货币超发的车。否则首套房根本没法买,看这儿不满意看那儿不顺眼,本来还能买,结果又买不了,这故事天天发生。
第二原则,我们绝大多数校友都是中产,中产买房什么原则?不是看投资潜力多大,分散投资,海南买一套,看老家便宜又买一套,为什么?可能涨。统统错误,基于假定,那个假定是不稳定的。中产买房唯一原则就是买你熟悉的社区,对你生活有帮助的。你要换房,就换到你那个社区,你很熟悉,对你生活,对你小孩有帮助。
对于财富阶级,唯一的原则是,买最贵的,这个原则是不败的。
金融、地产怎么结合?将来的金融,基于房地产业的金融,一定是金融业的大头,不是小头,你去看美国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