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百度与安徽芜湖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将芜湖建设为“全国无人驾驶汽车运营区域”。此举意味着百度无人驾驶汽车迈出了商业化运营的第一公里,甚至比谷歌速度更快,并表示三年内将推广至全国十几个城市。
百度无人车如此着急商用,未免有些操之过急,显得其充斥着大跃进的躁动气息。按照百度扩张的招数(除搜索外,其他领域无太大建树),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其无人车,而且对其安全性深表怀疑。同时,测试里程等相关数据均未公布。
尽管智能化、电动化是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但这并不能意味着无人驾驶就很快实现,无论是法律、还是技术,至少当下的难题,无人车还未能解决。今年或许是无人驾驶投资元年,但绝对不应该是无人车商用的开始。
汽车制造商、科技巨头争相布局智能汽车
从全球来看,目前已经开始布局智能汽车行业的企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科技公司,比如谷歌、苹果、微软等这些科技巨头;一类是汽车制造商,比如沃尔沃、奔驰、奥迪、福特、宝马等。目前整个行业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就现阶段来看,行业主要企业智能汽车研发进展情况如下表所示:
各大汽车厂商智能汽车研发进展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互联网公司积极涌入汽车行业的带动下,传统汽车厂商积极推进自身产品的智能化进程。在2015年亚洲消费电子展中,车企成为主角,智能化成为主旋律,参展的厂商包括奥迪、奔驰等,带来了无人驾驶、车载互联、智能硬件在内的多项智能产品,传统车企积极地加入到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
互联网公司进军汽车行业主要布局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具体看来,互联网公司通过依托自身优势,重点布局车载智能、无人驾驶、互联网汽车生态系统构建等三方面。互联网公司进军汽车行业的主要方式是:重在依托原有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车载智能产品、无人驾驶、互联网汽车生态系统构建(起步于战略合作阶段,后续产品陆续落地)三大方向为主要内容,多通过与传统车企的合作,积极推进汽车的智能化进程。
无人驾驶将在未来成主流,现离量产还有很大距离
无人驾驶汽车依靠车内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发展的终极阶段,是将驾驶员抽离“人-车-路”系统模型,是对汽车工业的革命性变革。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融合等等高新技术不断进步,相关概念和技术的沉淀,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将加快发展,不过现阶段行业仍处于技术积累与产品革新层面,离商业化量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始终无法绕开谷歌,谷歌作为该领域的先驱,早在2014年12月就已经推出首款成型的无人驾驶汽车,不过目前仍处在试驾阶段,但距离商业化已经不太遥远。2009年,谷歌自动驾驶汽车的雏形被曝光。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历程简图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0年10月,谷歌宣布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2011年10月,谷歌在内华达州和加州对汽车进行测试;2012年4月,宣布自动驾驶汽车行驶20万公里,并在两年后的12月底,造出首台完整功能的无人驾驶车。此后,国内外厂商纷纷进军智能汽车领域,传统汽车厂商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推出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概念车,试水无人驾驶汽车领域。
未来电动化、互联化、自动驾驶、汽车共享的融合将极大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同时将会衍生出大量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会。除了无人驾驶技术自身的发展进步,赢得来自政府的支持也将是一股不小的推动力。
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将有23万辆自动驾驶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到了2035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118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5400万辆;到2050年,全球所有的汽车都将是自动驾驶的。其中在2035年,北美在无人驾驶汽车市场份额将达到29%,中国为24%,西欧为20%。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16-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指出,无人驾驶汽车市场价值到2020年或达6亿美元。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未来成为主流,因此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未来发展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