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852 9
2016-05-17
央行如何印钱

央行所谓的“印钱”,是指央行发行货币去购买各类型的资产,如本国国债、外汇、企债、股票、MBS及贵金属等,为社会注入“基础货币”。在这里,央行买回来的东西属央行的资产,付出去的钱属央行的负债;以成本入账的情况下,资产等于负债。

以神州为例,人民银行主要靠买外汇为经济系统注入基础货币,美联储则主要靠买国债(但最近也买了很多MBS),而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比较多样化了,外汇、国债、各类证券及贵金属的比例较为均衡。

信贷货币的产生

当然,数倍于基础货币的“信贷货币”才是货币的大头。而信贷货币则是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而形成的。当个人及团体拿到“基础货币”,并存到商业银行后,商业银行以此作为基础进行"贷款创造存款",形成了所谓的派生存款或信贷货币。在这里,借出去的贷款(债权)属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属商业银行的负债。

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则是为了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20%,银行得到100元的基础货币的存款后(如现钞),“贷款创造存款”的上限便是500元。当然,这种安排是建基于所有存户不能同时提取现金。

没有金银做后盾的信贷货币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是因为每笔新增的信贷都意味着借款人为了还本付息必须组织各种生产要素,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这不单是针对商人的商业贷款,即便是对一般人的按揭贷款或消费信贷,借款人为了还钱,也会以受顾或自顾的方式为市场提供各种商品或服务。

银行的信贷又称为“间接融资”,而制度较健全及资讯较流通的社会,则可进一步依赖“直接融资”,即股票及债券市场。由市场对各种(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及项目作出定价(折现值),让人们因应自己的风险偏好作出投资,更好地利用闲置资金,令一些以往在银行系统不可能得到融资的高风险项目,获得融资,鼓励创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5-18 09:54:05
如果发行的信贷货币大于贷款人创造的价值,就变成通货膨胀或经济危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8 19:43:51
信贷货币的价值危机

信贷货币的发行过程,自然地就会产生出商品及服务。因为信贷货币乃建基于借款人拿到货币后,基于还款的压力,必须组织生产出获市场认可的商品及服务。这样,每一笔新增信贷货币,理论上都会有相应的商品及服务产生,通货膨胀亦不会太高。

但这只是理论而已,例如我们知道在某些国家只有国营企业或垄断集团才能以正常的利率拿到贷款,而它们又不怎么生产商品及服务,只会吃喝玩乐、投机炒卖及兴建大白象(不获市场认可的商品及服务),以至新增的信贷货币并没有相应的商品及服务产生,因此通货膨胀
明显较高。

既然那些国家的信贷货币是没有相应的商品及服务产生,就要迫那些没有资格拿到信贷货币的人去生产商品及服务,否则信贷货币就会形同废纸。怎样个迫法?当然是养老社会化、医疗市场化、教育产业化及住房商品化,使大部分人必须营营役役地为寻租集团而劳动。

的而且确,如果大部分人不是多劳少得,又怎能承托得住那些不劳而获的寻租集团手上的货币的价值呢?货币的基础不是美元、美债或黄金,而是获市场认可的商品及服务;给你万両黄金,但把你放在沙漠,什么也换不到。所以既得利益者必须尽量防止其他人毋须付出商品及服务就能得到货币(例如福利),以进一步稀释(既得利益者手上的)货币的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8 19:46:22
中国购滙印钞的由来

中国在95年之前也是以购买国债作为发行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向政府及国企透支,可理解为购买了某种没有流动性的国债),但在90年代初,由于国营企业出现全面亏损,中国面临严重财政的危机,国债再无力为人民币背书。不过可供央行作为印钞的"载体"其实不多,如果不能透过购买国债来印钞,可供选择的就几乎只剩下外汇了。

当然,此一发钞模式的改变,亦意味
中国将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主导,否则赚不到外汇就无法印钞了。而为了取信于国际社会,表明央行会信守货币纪律。在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有两条相关规则:

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神州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虽然银行法已禁止央行直接买国债,但仍可透过公开市场操作间接买国债。不过由于银行法已禁止央行对政府财政透支,所以央行持有的国债的数量不得超过政府在央行的存款。

自此,
中国便不能像其他奉行中央银行制的国家一样,透过央行买国债来发行基础货币,而是主要透过进来的外汇多寡,来决定基础货币的数量,丧失了部分的货币自主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8 21:01:05
中国购滙印钞的由来

中国在95年之前也是以购买国债作为发行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向政府及国企透支,可理解为购买了某种没有流动性的国债),但在90年代初,由于国营企业出现全面亏损,中国面临严重财政的危机,国债再无力为人民币背书。不过可供央行作为印钞的"载体"其实不多,如果不能透过购买国债来印钞,可供选择的就几乎只剩下外汇了。

当然,此一发钞模式的改变,亦意味
中国将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主导,否则赚不到外汇就无法印钞了。而为了取信于国际社会,表明央行会信守货币纪律。在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有两条相关规则:

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

虽然银行法已禁止央行直接买国债,但仍可透过公开市场操作间接买国债。不过由于银行法已禁止央行对政府财政透支,所以央行持有的国债的数量不得超过政府在央行的存款。

自此,
中国便不能像其他奉行中央银行制的国家一样,透过央行买国债来发行基础货币,而是主要透过进来的外汇多寡,来决定基础货币的数量,丧失了部分的货币自主权。


盯住外汇来印钞

央行以购买外汇来发行基础货币,即
中国出口商品换美元,央行收到美元再发行相应的人民币;反转过来,中国要进口商品,企业或个人首先拿人民币到(央行指定的)银行换美元,拿到美元后,再购买国外的商品;这就会引致外汇减少,同时央行回收了人民币,使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减少。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货币推动经济发展,在切换货币发行模式的初期,
中国必须长期维持贸易顺差,累积外汇用以发行基础货币,继而再透过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货币推动经济发展。而为了确保出口创汇,也就必须使汇价维持在相对低位(甚至配合出口退税),以保持出口竞争力。

所以即使在外汇源源不绝地流入
中国的情况下,在95至05年间,央行亦强行顶住升值的压力,把对美元的汇价维持在8.6至8.1之间。在这十年间央行的外汇储备增长超过10倍(736亿增至8189亿美元),所谓的“维持汇价”其实就是央行发行多10倍的基础货币去购买外汇,进一步来说,即央行在发行基础货币时,不是盯住国内的通胀率或失业率,而是盯住外汇来印钞,丧失了部分的货币主权。而为了弥补此一缺陷, 中国必须经常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国外很少使用的手段),在信贷货币的层面作出操作。而在95至05年间,神州的M2增长约5倍左右(60751亿增至298756亿人民币)。

2006年开始,由于外汇继续源源流入,以及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人民币开始进入升步伐,最高至2014年1月5日的6.05。但外汇储备在06至14年间仍增长了4.7倍至3.8万亿美元,而M2则增长了4.1倍至122万亿人民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8 23:40:11
交易的本质

在这种"购滙印钞"的制度下,使
中国的国际贸易已经超出了互通有无,或者国际分工的意义了。为了保证有足够货币去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必须维持贸易顺差,使央行可以透过购买外汇令基础货币保持增长。所以中国是不能大规模地用外汇购买外国商品的,因为一旦大规模地使用外汇,国内流通的人民币就要被央行大量收回,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当然,这种所谓的“通货紧缩”在中国很少以物价下跌的方式体现出来,往往会以“资金链断裂”的形式出现。

也就是说,
中国的外汇储备只能增、不能减。当中国的外汇储备累积了3.8万亿美元的时候,就意味着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之中,额外输出了超过27万亿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的物质财富给西方国家,却没有从西方国家那里拿回相应的物质财富。但中国向西方国家输出物质财富并不是为了换取美元,而是要换取一些中国没有生产优势的物质财富,美元只是一个交易媒介,外汇储备只是交易头寸。

货币政策的本质

中国作为大型经济体,确实比较适合使用"购债印钞"的中央银行制模式,而不是目前类似货币局制度的"购滙印钞"。但如前面所述,当初是债务危机所至,被迫而为之。二十年过去了,如果中国认为自己的实力是足够令国债为人民币背书,为了恢复国家对人民币的主权,最王道的方法是不再盯住外汇印钞,将人民币自由兑换,基础货币改为央行买入国债或向商业银行借贷注入经济体系。

这样的话,央行就再没有结汇的责任,外汇储备就可以释放出来,变成财政储备,以后兑换人民币就要靠外汇市场,再没有央行保证的汇价。

另外,既然不再盯住外汇印钞及自由兑换货币,亦即是实行浮动汇率了。因为当你选择要有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时,你就难以再控制汇率,货币政策的重心是优先管好自己的货币数量,别的国家怎样印钞,随他去吧,汇率由市场决定。

例如A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根据通胀率来印钞 (有些央行会加入失业率 ),央行根据各种数据判断出合适的货币数量为100亿,于是就发行了100亿的货币。

此时,某一个主要经济体B国因应自身的情况,多发(或减少)了1倍的货币;这时汇率当然有变动。如果A国要“保住”汇率,就要丧失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问题系你的通胀率及失业率与B国并不相同,人家的货币政策未必适合自己。

政治上的死结

不再盯住外汇印钞,奉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对于
中国这种大型经济体本来是正常不过的事。只不过这种以购买本国国债来发行基础货币的方式,如果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至少要国会对财政有实际的监督能力,而目前人大在这方面的作用几乎等于零。

也就是说,如果
中国无法推进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就必须继续透过向西方"进贡"物质财富来发行货币,而这本来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的基本权利。这也是为何一众小国也能做到货币自由兑换及奉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但贵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只仿效某种疑似货币局的制度。

当然,
中国并非唯一欠缺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的国家,根据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目前还奉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仍有香港、波黑、汶莱及保加利亚等。之不过这些地方都是小型经济体,还情有可原;中国固然是大型经济体,理当实行货真价实的中央银行制;而且上述的国家或地区并无意识形态包袱,但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宣称要抵制西方思想,警惕西方势力,却竟然使用西方的货币作为自己发行货币的基础,真是将实用主义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