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282 4
2016-05-19

360截图20160519182356776.jpg

  近日,一篇“奇葩”的博士生论文引起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科学网博主陈吉德的关注。


看了一篇博士论文,除了“愤怒”,那一夜,我久久不能入眠……


  这篇论文虽没有饱受诟病的抄袭问题,但是大到章节内容,小到语句标点,种种“小儿科”的低级错误,让陈吉德忍无可忍,在科学网发博文《一个标题引发的麻烦》一吐为快,而对于博士生质量问题的争论又再次被提及。


“拼凑”论文也能过关?


  “一般来说,我们在审核时不会一字一字地抠。但这篇论文是例外,教育部对论文评审一般有150字左右的评语要求,而这篇论文评语我写了1200多字。”作为论文抽检评审员之一的陈吉德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其实刚开始还不准备发博文批评这篇论文,但转念一想,如果保持沉默,就是对那些认真做学术的学生的不公平。


  实际上,论文抄袭早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因论文写作“硬伤”遭批,并不多见。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员董锁成告诉记者,这种“奇葩”论文自己虽未见过,但这种论文极不严肃,基本的语言素养都未达标,更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


  而另一位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也向记者透露,这种论文“闻所未闻”。


  事实上,更令陈吉德担心的是,这样的“荒唐”论文为何能顺利通过答辩。“发生这种现象,导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或者入学教育时对学生的‘紧箍咒’没有扣紧,或者论文写作过程中把关不严,而答辩点的失职也不可否认。”陈吉德说。


论文乱象牵出“问题链”


  近些年,随着各大院校扩招,博士生的数量也有增加趋势。这样的扩招在满足科研和地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近来饱受诟病的论文质量下降现象。


  陈吉德告诉记者,我国科研论文数量多,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价值却远远低于欧美等。在他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博士生扩招带来博士生数量增加,而现有制度要求博士生必须要发论文,迫于发稿压力,水平不够的博士生就会东拼西凑,直接导致论文质量急剧下降”。


  采访中,专家还指出了如今博士生培养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博士生与导师个人定位的日渐模糊,博士生对于毕业后的职业需求、职业理想和家庭关系等问题的焦虑,导师任聘缺乏统一标准等。这些问题让论文乱象交织如麻,很难理清各方在其中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由此牵扯出的博士生质量问题也不容乐观。“我们有时也感觉到现在的博士生在基础知识上相较以前的学生,存在不足。”张双南表示。不过,他仍然对博士生培养很有信心,并表示这些学生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和培养,最终还是能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


考核体系僵化是根源?


  现今,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博士生学术成果的产出,许多高等院校都对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所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了明文规定。


  记者查阅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大学等院校的博士生论文规定,发现均有在核心期刊发文的要求。然而,记者在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时却发现并无此项规定。


  陈吉德认为,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自然有合理的一面,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其研究工作,但在现实情况中,要发文章的人很多,但刊物却有限,这就导致有些刊物不顾论文质量变相敛财,而博士生文章也粗制滥造,企图蒙混过关。


  采访中,博士生导师普遍反映,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考核指标存在很大的问题。“考核的指标就是看有没有发表SCI文章。”董锁成说,确实应该有个考核的标准,但是这样的标准绝不能“一刀切”。


  陈吉德也认为,“僵化的考核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畸形的成长环境”,将直接影响其中的博士生发展。


  那么,既然许多学者都对这种考核体系多有诟病,为何它还会长期存在呢?“缺乏对学科差异的认知是主要症结。”董锁成说,高级人才培养各有规律,各学科差异明显,如果要发表有价值的论文,不能一蹴而就。“一刀切”的结果就是论文质量下降。


  “目前高校在争先恐后地上硕士点、博士点,这是学校考核的一个标准,而学校就将竞争压力转移到博士生身上。”陈吉德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博士生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但有价值的论文却屈指可数。


  众多专家及学界人士都认为,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根本还在于完善考核体系,“科研如果脱离了国民经济发展,价值可能就大打折扣”。董锁成强烈呼吁把科研目标向国家发展等领域转型。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胡萍 王佳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5-20 14:30:43
唯论文是瞻 没有错。。。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问题在于国内太多杂七杂八的“学术”期刊。。
这些期刊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不做学术的博士生也能在这里混出几篇文章,然后就再拼拼凑凑弄个论文混个毕业。
so整治好这些期刊,提高期刊的整体水平,才是问题的根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0 14:38:04
不靠论文靠什么?靠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0 16:32:31
楼主所说的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很多博士如果靠论文那靠什么?靠关系嘛?工作、就业以后都考关系吗?哪有那么多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0 21:03:37
发论文进行考核也没什么错,但最大的问题不是这里
最大的问题在于:
教育部制订了一套体系来考核高校,用这个成绩单来给高校拨款,进而用这个指标来决定校长的升迁
那么好了,这套体系就一定要考察科研,因为科研数字是看得见的
但问题又来了,科研论文要发在国外还好,都是匿名评审,哪怕实名也无所谓,老外们重视自已的学术声誉,更何况,他们没有官衔等级,不归教育部管,论文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我不管你是长江学者,还是青椒博士
但是,又一个但是
不是所有人都能发SSCI,不是所有人都能当韩春雨,也不是所有高校都给你这个条件
于是,国内 CSSCI 就从一个参考体系变成了“指挥棒”
为啥?制定CSSCI的标准表面上是南大,实际上还是教育部
现在国家哲社办也把腿插了进来,根据它的标准分别给这些刊物甩钱!嘿,一年20万,10万,要吗?
当然要了,S+B才恨钱呢。
好,一旦你要了钱,你就得跟我玩儿。
那么,所有的期刊,也和所有的大学一样,都成了教育部的玩具!
所有人站好了,齐步走!凡是不听话的,给我滚,立马滚
大学教师能逃脱这个体制吗?你的工资、职称就指望着三个卵:1、论文;2、评奖;3、课题
试问,这三项,你哪一个不得求着“上面”?哪一步你不是乖乖地躺在“下面”让人家搞?
大家还是“呵呵”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