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信息中介 信息成本 绝对正义 技数治理 信息共产主义
摘要:
信息时代虽已出现,但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进入信息社会,世界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之中。信息哲学揭示,信息是世界的本体之一,中介于自然与社会的实在环节,世界不仅是物质运动的产物,还是信息的传递、转换和执行的产物。信息哲学提出,社会的效率由信息成本决定,信息公平是正义的基础,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降低信息成本,技数治理(即通过信息工程方法降低信息成本解决社会问题的治理方式)是创建理想制度的唯一方法,信息社会具备消除剥削、解放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特征,信息共产主义可以通过工程方法实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以信息革命为契机,利用智能工具,改革社会治理系统,确保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第一节 信息哲学基本观点
1.1信息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信息是标识因果过程的中介,是因果之间的桥梁”。
1.1.1信息是中介,这喻示着信息哲学的普遍意义。
世间的万物,只要存在联系,就必然具备信息属性,可以用信息哲学进行研究和思考。信息是因果的必要条件,即因果信息。如果两个物体之间不存在信息联系,那么这两者之间必然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这两者必然存在信息联系。讨论主客、因果、相关、系统等问题,均可从信息角度进行思考。通过这一点,信息哲学获得了普遍的,科学的指导意义,这意味着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信息的组织形式,信息=联系,信息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介入具体学科。
1.1.2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是一元两度分析法。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数,牛顿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物质和力,而信息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信息,世界是信息传递、转换和执行的结果。比如,一支笔掉落到了地上,牛顿认为这是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但是信息哲学认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是因为它接受并执行了信息。在信息革命之前,这样的新视角没有意义,因为信息还不可控。但信息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信息的转换、传递与执行来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信息哲学的根本分析方法:一元两度分析法。一元指信息的执行,两度是信息的转换与传递。信息的转换与传递是信息执行的基础,信息执行是信息转换与传递的最终结果。抛弃了一元两度分析法,就是放弃了信息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信息哲学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们改变信息过程,既改变信息的(转换、传递与执行)方式,那么我们就能改造因果。在社会科学领域,语言,文字,心理,货币,组织等等一切都是承载信息的实践构造,历史能够创造它们,我们就能够改造它们。信息哲学的目标就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荣光,完成劳动者人民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
1.1.3信息哲学揭示了宇宙的本体是信子。
信息由于需要编码和传递,所以在逻辑上信息是有最小单元的,既1-有,0-无。信息哲学认为,世界无限可分,直到信息无法传递,因果从此断绝。因此,笔者认为构成世界最小的粒子是信子,信子什么都不是,就是传播信息的最小逻辑单元。现代物理学认为相互作用是靠场传播的,粒子是媒介。但场内部是如何交换信息的,如果现代场论不能做出解答,那么笔者根据信息哲学可以很容易提出质疑,因为场不是信息交换的最小单元,那么世界上就有比场更基础的构成,场不是相互作用系统中的最小单元。“万物皆比特”,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类似看法。目前量子纠缠与元胞自动机的相关理论探索,有可能帮助我们探索到宇宙的本源。
1.2信息哲学是以信息为节点、一元两度法为核心的认识论。
1.2.1信息哲学仅研究认识论。
哲学过去有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认识论的说法。但是笔者认为,现代哲学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研究方法。方法和学派是一体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也是一体的。本体论应该交由物理学研究,价值论应该交由心理学研究,实践论由技术与工程学研究。信息哲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信息为节点连接万物,建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体系,通过一元两度法解构具体问题中的信息过程来认识事物本体,以信息工程与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完善信息结构来改造世界。
1.2.2一元两度法源自一般信息理论。
一元两度法是钟义信教授《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一般信息理论的哲学化。一切运动问题,都是信息的执行问题。一切执行问题,又可以下分成信息转换与传递两个基本维度去解释。
信息的执行主要包括控制、自动、自组织、智能、学习(进化)、系统等一系列范畴,核心是在系统中的信息如何产生控制作用,这是交叉学科特征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实践性最强的问题。系统是信息执行的背景和环境,本身不具备可执行性,可控性是信息论相对系统论的比较优势。信息是最好的节点,通过连接系统科学,可以进而联系整个科技哲学;信息的转换主要包括信息的识辩、感知、识别、编码、变换等范畴,核心是事物运动的信息层次转换问题,即事物由本体论信息(物质与运动)向认识论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中信息量存在改变;信息的传递主要指信息的储存(时间传递)与通信(空间传递)问题,核心是保真与对象(结构),这个过程中信息量没有改变;
1.2.3信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信息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信息时代的继续发展。信息哲学可以在更高的维度上解释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法中,对立与统一以信息为中介,没有对象的识辨就谈不上两点论和矛盾的存在;通过信息联系系统论,突变理论可以深化量变引起质变理解,分形理论可以加深对否定之否定的理解;概念源于信息的提炼和抽象,信息的累加性决定了新概念是由旧概念解释的,新概念必然带有旧概念的元素,这是否定之否定理论的根本基础。在实践论上,实践就是信息的执行,实践是智能与控制问题,实践是劳动的凝结,也是信息的凝结。
信息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延伸和完善。一是信息哲学认为阶级是信息结构性不对称的社会学表示。生产关系是信息源,人的价值观由吃、喝、住、穿等日常生活条件中所接受得信息所决定的,信息源的不对称性导致阶级的出现。二是信息哲学认为剥削实质为信息差价。剥削诞生于信息成本过高,受剥削者在获取的信息的全面度与准确度方面不如管理者,这是导致剥削的根本原因。三是技数治理与信息共产主义理论。信息哲学通过信息中介对经济、正义与制度的元范畴进行解构,认为信息共产主义是最优的制度模型。仅通过制度建设是无法实现信息共产主义的,通过信息工程方法解决社会工程问题的技数治理理论是实现信息共产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经济中的信息问题
2.1信息成本决定经济效率
2.1.1经济是正义与制度的基础。正义与制度都是上层建筑,都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因此信息作为经济过程的中介直接决定正义与制度问题。
2.1.2交换是经济学的元范畴。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规律的理论,其中交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联结生产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和消费的桥梁。西方经济学中均衡、价格、市场等核心范畴均建立在交换这一前提之下。交换环节中孕育的矛盾包含了经济过程中的全部矛盾,交换是经济学的元范畴。因此经济的信息问题核心在于交换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2.1.3交换的信息性先于物质性。交换首先是一个信息过程,不同的物品之间才有交换的价值,对交换对象的认知与价值的判断是交换的逻辑起点。信息哲学认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本质上就是交换过程中为了达成交换所进行的信息支出,也就是人类为信息转换和传递所支付的成本。”
2.1.4信息成本决定经济效率。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初始的合法的权利配置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无关的,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信息哲学将这种观点推广为“不管初始的权利配置如何,降低信息成本总能优化资源配置。”该推论是系统的状态是信息转换与传递结果这种思想的经济学表示。
2.1.5组织与市场等效。组织与市场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方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因为交易费用不为零,所以企业需要通过组织方式来降低内部成本。信息哲学将这种观点推广为“如果信息成本=0,那么组织效率=市场效率,组织与市场在效率上没有区别。”
2.2货币是信息中介
2.2.1货币的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信息问题。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交换过程的中介物,也是整个经济过程的中介物。经济危机源自信息结构性崩塌。经济危机是作为信息标识的货币,不能准确标识经济信息,导致产能和需求不匹配。
2.2.2货币信息具备相对确定性。货币的确定性是资本主义制度控制交易风险的核心手段。货币是国家信用的等值表示,具有相对的价值确定性。资本是四大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中确定性最高的要素,因此资本才显得不可或缺。作为确定性代表的资本是永远无法消灭的,只有增强其他要素的确定性,尤其是增强劳动和需求市场的确定性,才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
2.3知识经济
2.3.1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和信息成本相区别,重点在生产环节。劳动改变世界,知识是劳动的内在属性。知识是由信息提炼出来的抽象产物,信息是知识的原材料。因此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信息与物质的人为复合。谢勒就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2.3.2知识经济是低熵经济。一方面熵就是系统中的无效能量,每一次能量利用必然导致部分有效能量转换成无效能量。这意味着如果只使用地球上的能源,那么随着人类社会有序化的同时,地球的某个部分必然变得更无序。当这个部分足够大时,人类社会将无法维续自身的有序状态,只能灭亡。另一方面,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度,而信息却是不确定程度的减少,所以信息是负熵。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知识的层级越高,附带的信息量越多,知识化生产的熵增水平就越低,这有利于我们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3.3知识经济是更高级的经济模式。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阶段,是一种是脑力劳动占主导的生产模式。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社会最为重要的资源。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人类信息共享,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或者说提高知识生产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条件。先进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知识在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方面的生产力。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