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网05月25日讯,前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警告称,中国的信贷狂潮带来巨大的风险,中国需要实施数万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助来应对坏账对国家经济造成的拖累。
中国需进行上万亿美元大规模救助
在党媒强调不断积聚的债务风险后,Autonomous Research的Charlene Chu称,她还不能信服ZF在认真的去杠杆化和消除行业产能过剩。
她还认为,银行的表外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是国家金融体系最大的直接威胁,如同西方国家的银行在2008年引发了全球危机那样。
前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分析师使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来计算中国的坏账水平,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不断恶化,生产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需要更多的信贷。
Charlene Chu因此对中国的前景持悲观的看法,而且不只是她一个人这样认为,在周一的一份报告中,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表示,中国银行最终可能面临8万亿元人民币(合1.2万亿美元)亏损,鉴于国有企业不良信贷的规模,需要ZF出手实施大规模救助计划。
Charlene Chu上周在香港接受采访,Chu估计到今年年底高达22%的信贷可能违约,相比之下,3月份官方公布的银行不良贷款数量为1.75%。
以下是Chu接受采访时的问答
问: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答:中国的债务问题非常严重,问题正在慢慢的恶化。在短期内,我们认为最大的风险在于银行的理财产品组合。中国银行业的表外理财产品去年增长了73%,而目前的中国经济支撑不了73%的增长率。尽管所有的头条新闻和通知都是有关当局打击理财产品的,但是他们实际上做的很少,发行仍在继续加速。
我们把表外理财产品称作隐藏的第二资产负债表,因为它实际上确实是一个隐藏的负债和资产池。它类似于西方银行在2008年的那种特殊投资工具和渠道,在一切都分崩离析前没人意识到他们必须在资产负债表内。
中型银行的第二资产负债表非常大。中国的招商银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第二个资产负债表接近40%的表内负债。这是非常巨大的。
问:谁买了这些表外理财产品?
答:这些表外理财产品过去主要卖给公众,但现在他们越来越多地将这些理财产品卖给银行和其他理财产品。我们开始看到建立在相同的资产的基础上的层层抵押贷款,就像美国的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债务抵押债券,和CDOs。资产的范围比抵押贷款更加多样化,然而却是比次贷更加的不透明。
问:《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后,是否可以看出ZF在认真的去杠杆化?
答:在中国谈论去杠杆化是不恰当的。因为去杠杆化意味着消极的信贷增长,或收缩信贷占GDP的比率。而中国根本就没有在去杠杆化。多年来,我从当局应对诸如理财产品等问题上发现,官方论调和实际行动之间通常会有很大的差异。我这是在鼓励决策者承认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我怀疑在短时间内不会有任何进展,去杠杆化执行起来将不可避免地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压力
问:那么金融危机或一个非常严重的经济衰退不可避免的?
答:还没到那个时候,但是也快了,因为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尽管信贷增长减速我们每年还是增加10到20个基点的信贷占GDP比率。如果ZF之前推出一个非常激进大规模居住计划来拯救国企和金融机构,或许已经处理了一些债务过剩,并且可能摆脱这个国家笼罩的阴云。然而我认为ZF还不会同意或接受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助。他们仍然相信他们可以摆脱债务危机。
问:你对中国的债务状况评估是否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呢?
答:如果我们错了,也有这个可能,那就是可能因为我们低估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中国在消费和服务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我们无法感知的潜力,而且如果这些能够起飞的话,或许可以推动国家摆脱债务问题
问:你如何评价中国的资本外流?
答:官方的论调是资本流出境外都是因为债务的偿还,但在我们看来这只占少数。我们认为大部分的钱是通过贸易渠道逃离的,这是非常难以阻止的。尽管资本外流已经暂停了,但是普通民众将资产转移到国外的动机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并没有消失。 新闻来源:
http://news.cngold.com.cn/20160525d1903n71027988.html
看完很困惑,不知道里面的逻辑是什么?中国银行为何可能会亏损?求大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