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席勒认为,苹果最独特的一点是硬件和软件做了很好的协作,每一个产品都是二者最好的结合,配合度都很高。”菲尔•席勒的职责在上个月得到苹果公司的重新公布,其管理范围将扩展至领导Apple全平台的App Store业务创新。
苹果App Store的业务表现强劲。在截至2016年1月3日的两周内,全球用户用于购买APP和in-APP内购项目的总金额超过了11亿美元,连续两周创下流量与购买纪录。2016年元旦当天总收入则创下App Store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44亿美元。
菲尔•席勒今年初来华,重点考察了App Store生态系统的合作伙伴,包括“流利说”在内的开发者们、企业级应用的合作伙伴“美克美家”以及同济大学软件学院的学生项目组。
菲尔•席勒透露,中国是全球App下载量最大的市场,创造的营收排名第三。中国开发者已经创造了超过27万个APP,获得了超过5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超过一半是在过去12个月获得。
根据苹果公司年报,其服务业务由iTunes、应用商店、iCloud和Apple Pay等组成。2012年第二财季,这部分营收为31.7亿美元。但到了2016年第二财季,随着Apple Pay和Apple Music等新功能的陆续推出,这个数字已增加到59.9亿美元,几乎翻倍。当然,近60亿美元的金额只占苹果当季总营收的11.85%,与iPhone带来的数百亿美元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但在苹果看来,这是比卖硬件更稳定的收入。在第二财季的分析师会议上,库克表示,驱动服务业务增长的是已经激活的苹果设备,其数量在2016年年初超过了10亿台。
“这10亿多台设备将是一个经常性收入来源,与我们每季度汇报一次的产品出货量相比,这块收入正变得越来越独立。”库克说。
要更快地实现这一点,苹果必须依靠开发者的配合,在各类应用中更多地嵌入苹果的服务。此次库克的中国之行,几乎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其拿出10亿美元投资滴滴的交易上。这是滴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单笔投资。许多分析师认为,此次合作将帮助苹果更好地了解中国消费者,同时推广自己的服务。
“当你看中国等新兴市场时,它们不仅仅是在增长,而且出现了非常独特的商业模式,比如说中国的O2O领域。”市场研究机构IDC亚太区副总裁Bryan Ma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苹果这次投资滴滴的原因之一,是学习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趋势。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人通过美团、微信等应用去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有显著不同。”
而对那些想从苹果生态中分一杯羹的公司来说,苹果系统也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在与库克见面时,美团点评负责人力和服务保障的高级副总裁穆荣均表示:相比其他手机用户,苹果手机用户在使用其APP时活跃度更高,购买力也更强,是“非常高端的用户”。不过,美团点评并不愿意向财新记者透露活跃度和购买力方面的具体数字来支持其观点。
穆荣均介绍,美团点评与苹果的合作开始于2015年,主要聚焦Apple Pay和苹果地图两方面。“从去年开始,我们跟苹果的开发者团队接触。美团旗下的四个应用,包括美团APP、大众点评APP、电影APP等都是第一时间接入Apple Pay。他介绍,“现在我们大陆市场在线的超过四分之一的业务都在iOS平台上,所以整个苹果市场,对我们有蛮大的帮助。”
并非所有人都赞赏苹果在生态圈中的角色。在iOS的“生态王国”里,苹果是毫无疑问的“王者”,许多规定都由苹果公司制定,合作者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有时候,苹果甚至会直接进入某些垂直领域,与平台上的APP直接竞争。2011年,苹果推出iCloud云服务,便与云存储服务Dropbox构成竞争。
2015年4月,乐视集团创始人贾跃亭曾发表公开信,批评苹果“日益霸道、专制”,“审核原则的不透明、低效反馈让无数开发者深感之痛”。乐视旗下的手机产品使用安卓系统。
“在苹果的封闭的体系中,所有的应用开发者、用户,都必须是他的顺民,都必须遵循他苛刻的规则。”贾跃亭在信中写道。
此外,苹果推广服务的努力也面临中国本土化挑战。在移动支付领域,Apple Pay虽然成功与中国银联合作,但却面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激烈竞争,而这两家在中国的生态甚至比苹果还要繁杂。4月,苹果在华的iBooks Store和iTunes Movies遭到关停,也凸显其服务业务存在的政策风险。
苹果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菲尔•席勒掌管苹果应用商店后,大幅缩减了应用审批时间。根据美国网站AppReviewTimes.com中用户提交的数据,苹果的审查时间已从一年前的平均7.85天缩短到了现在的1.28天。
同时,彭博4月15日报道,苹果正考虑在搜索中推出类似“谷歌推广”一样的广告服务,让应用开发者在付费后,提升自己在搜索中的显示位置。对于苹果,这将为他们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而对开发者来说,由于iOS平台上的应用已超过150万个,他们将有办法吸引用户使用新开发的应用。对此,苹果在接受财新记者询问时表示:“不会评论任何尚未推出的服务。”
企业级市场新增量
新年伊始,苹果公司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菲尔•席勒,在上海拜访了一家中国本土家居销售企业“美克美家”。
美克家居零售总经理牟莉拿起一个iPad,在房间里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开始在系统里把美克美家的家居进行空间合成,一幅幅家具软装设计效果图很快展现在客户面前。牟莉说,美克美家的业务员到客户家上门测量时,就可以用这套设备和系统,便捷地给客户实景图,方便选购产品。
这套APP是苹果和IBM联合项目团队在美国开发完成的,也是苹果和IBM合作的Mobile First项目在中国正式宣布的第一家应用企业。
Mobile First是IBM应对企业移动化办公需求设立的集安全、分析和App应用开发软件于一体,并拥有以云服务为基础的移动专业技术。和苹果的合作,被称为Mobile First for iOS。
“APP的开发没有收我们的费用,是无偿赠送给我们的,但是我们需要购买苹果的设备以及IBM其他的服务。”牟莉告诉财新记者。
虽然赠送了APP,但是苹果卖了设备,IBM可以兜售云和大数据服务,这是两家企业“曲线”销售的好办法。
“苹果有压力,IBM有压力,所以我们走到了一起。”IBM大中华区副总裁、战略部总经理郭继军说,市场下行的压力对两家企业来说都很大。“从苹果公司的角度讲,他们实际上已经变革了人们在移动端的生活习惯,未来是要改变人们的工作习惯,向移动化迈进”。
企业级移动化的市场,是近两年来各家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腾讯、阿里纷纷推出了企业级应用,企业级市场的巨大容量以及营利模式前景可期。
长于消费市场的苹果也瞄准了企业级用户。2013年苹果宣布办公软件(Pages、Numbers、Keynotes)免费。不过,在微软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主导全世界办公室电脑的情况下,办公软件的免费对苹果“占领办公室”的帮助还有待检验。
近两年,苹果又先后宣布和IBM、思科展开合作,布局企业级市场。和思科的合作让iOS设备能通过思科网络设备帮助企业实现视频会议和网络会议等系统;和IBM的合作,则是让iPhone和iPad成为企业提供移动端生产力解决方案的终端设备。
最新的一份合作是和德国数据库巨头SAP。2016年5月,苹果宣布将与SAP合作为iPhone和iPad开发运行在HANA数据库软件上的企业移动应用。HANA是SAP主要用于会计项目的关联数据库系统,那些数据库旨在存储大量的商业数据,包括库存量、交易信息或其他各种信息,也称为“企业资源管理”,用户量很大。
库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作为企业软件行业的领导者,而且有76%的商业交易都通过SAP系统进行,因此,SAP公司也成为了我们的理想合作伙伴,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地改变全球客户在iPhone和iPad等设备开展业务的方式。”
SAP将打造本地化iPhone和iPad应用,这些应用将可以让开发者任意使用这些数据。通过此次合作,苹果将能够让SAP巨大的开发者群体快速便捷地打造能够接触那些数据的iOS应用。
和国内侧重于流程处理功能的企业应用“企业微信”“钉钉”等相比,苹果和IBM的合作,将企业的应用功能从前台向后台打通,更侧重于流程应用和商业智能应用结合。
“我们团队把自己定义为:两个巨型企业结合创建产生的创业公司。”郭继军说,“我们像创业公司一样去寻找解决方案、思路、运作流程。从发展速度来看,我们的发展很快远远超过一般创业企业。这是新的增长点,对苹果和我们来说都是重要的契机。”
然而,苹果从一开始就是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包括销售渠道、维修渠道以及营销推广渠道都是大众消费市场导向,缺乏企业级客户经验。
郭继军说:“在我们和苹果合作之前,苹果是没有针对企业用户的大客户部门的。我们进来后,去签了企业级的合约,苹果可以提供企业级的服务,我们可以在客户和苹果中间提供融资服务,让企业能够接受苹果的集中采购形式。”
如何让客户在设备集中采购的时候选择苹果,菲尔•席勒对财新记者说:“我们关注在企业级市场里,移动怎样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设备能被带到工作中,但是需要有合适的APP来配合”。
于是,苹果大范围地开放了iOS系统开发通路,和IBM的开发者一起成立项目小组,专门团队独立考核。两家公司建立了全球联合实验室,以及北美两个研发中心和印度的开发中心,IBM中国区过去一年特地培训了1000人做iOS的研发团队。
从合作方式上看,苹果主要是提供终端设备,以及在iOS平台上的各种应用对接;IBM做应用、集成、数据分析,做应用部署和管理,以及终端侧的融资、维修和后期支撑。
吕俊宽认为,在移动化办公方面,国内企业和西方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国内企业没有意识到移动策略管理的重要性,落后西方很多。移动化管理还不是企业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他们现在要解决的是云端、大数据的需求,移动需求还没有到,这只是长远策略。”
制约市场需求的因素,还有苹果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在国产智能手机已经将售价做到千元以下的市场上,苹果设备的高昂价格,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高成本的代名词。
不过,郭继军说,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企业使用苹果的设备成本并不比安卓的机器高——虽然苹果终端的销售价格高于安卓,但是苹果除了功能价值,还有残值。
IBM的销售策略是用融资服务、回收服务吸引企业用户使用苹果。加上苹果机器的使用寿命和融资服务,分摊到月的费用,苹果和安卓的机器比价格差异并不明显。
“考虑到设备拥有成本,标准化终端,也是企业乐于接受的管理方式。”郭继军透露,在推进企业用户使用苹果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被客户接受。
此外,苹果和IBM合作选择的客户是集中在“任务关键型”的企业,例如需要前线测试、空间测量等工作岗位,前段数据的捕捉、分析以及和后端的交互作用重要。在使用过程中,苹果设备的功能性和稳定性成为优势。
据介绍,到2015年年底,Mobile First for iOS一年内已经覆盖了零售、保险、金融、电信和航空等在内的14个行业,开发了100多款针对企业应用的APP。
“苹果没有要求我们能卖掉多少机器,没有量化的指标。”郭继军说,“还记得2014年年中我第一次参加和苹果合作的内部会议,我们问库克怎么评价合作关系的成功。当时我脑海里想的是卖多少终端、多少应用,收入达到什么数字,但是库克说,‘我们是来改变企业级的应用生态的,是来颠覆企业工作形态的,这是更大的使命。我们不能按照数字来评估’。”
“面对竞争对手产品的高端化,苹果要做的是有守有攻。”吕俊宽分析,“防守的策略是如何绑定高端用户,找到获利来源。这是短期目标,苹果可以依靠iOS的平台、软件的服务来跟进。长期目标看,要进攻,去寻找新市场,挖掘更多的用户。中国消费力量的逐渐增长,以及二三线城市下沉、企业级市场都是进攻的办法。”
库克曾表示,截至2015年6月的12个月里,来自企业业务的营收达到了250亿美元;而他今年则称,与SAP合作只是开发办公程序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