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门类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源头配置。归纳起来,国家高新区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功能:孵化、集聚、扩散和示范。
(一)孵化功能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国家企业孵化器等机构是重要载体。它们为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所需的场地和设备,在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从初创期向成长期的过渡。例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全国首创产权式孵化器商业模式,通过吸引大量社会资源、服务机构的参与,解决孵化器资源先天性缺失问题,提高孵化服务水平。
(二)集聚功能
国家高新区凭借特殊优惠政策和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不同要素资源汇集到园区,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条。深圳高新区虚拟大学园就是集聚创新资源的典型代表。通过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院校建立研究院,搭建各种创新平台,形成学历培养和职业教育平行发展的教育体系,满足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类人才需求。
(三)扩散功能
一方面,通过技术产品转移、知识信息外溢、分支机构延伸等方式实现扩散。比如,联想、四通等中关村科技园区内最早的几家企业,已经完成了分支机构在全球的布局。另一方面,依托这三类不同的扩散方式完成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在沪、苏、浙三地的数个国家高新区周围已经集聚了众多中小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园区内的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通过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有机会享受技术外溢带来的实惠,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示范功能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表示,作为各地先行先试的代表,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发展动态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前往高新区参观学习的业内同行众多,具有较好的示范代表作用。它主要体现在技术成果、经营管理和体制机制三个方面。例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在无城市依托、无工业基础的农村小镇基础上建设发展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杨凌已经成功构建了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的“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被媒体誉为中国农业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