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23 6
2016-05-28
                                       卷上 老子圣义阐微

                                             自 序

    老子《道德经》一书,上承五千年道统正脉,下启亿万世圣教心 传。言其体,则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虚无湛寂,圆通无碍。言其用, 则物我同彻,内外双融,理事兼赅,体用咸宜。言其学术思想,则穷 极宇宙造化之源,包举天人一贯之道,超越一切而又能涵盖一切,陶 铸一切而又能终始一切。确为千古明灯,万世圣经。故古哲谓:“三日不读《道德经》,即觉舌本强间。”又谓:“读孔孟书,可以圣化;读老 庄书,可以神化。”惜以其造道玄微,揭义高远,文简辞古,理奥旨幽; 左之右之,无不通之;正之反之,无不合之。致二千余年来,除章句之校勘训诂注疏考据外,鲜有能得其血脉与全旨者!大抵不泥于 辞,即失于义;不偏于此,即误于彼。或蔽于虚无,或误于玄妙,或执于阴柔,或滞于空寂。


    尝试观之,韩非之解,谲而不正;河上之言,玄而不经;辅嗣之 注,精而不赅;葛玄之说,杂而不纯;等而下之,更无论矣!不溷于儒 即溷于佛,不溷于神仙之道,即溷于方士之术。就使注愈多而道愈 晦,解愈众而理愈涩,肤识曲笺,因托附会,纷歧百出,面目全非。于焉群相误认老子为坚瓠之不可食,因愚误愚,以盲引盲,而犹沾沾自得,良深浩叹!实则《道德经》五千言,裁成辅相,因物与合;大无不 包,小无或遗;无形无迹,而无与不化;无方无所,而无适不宜;冒天下之务,通万世之变,岂可以一隅之学方之哉!


    大凡治子学之要,宜先求其全体大义,了然其学说之整个思想体系,而有以贯通之条理之,方不致支离破碎,会此失彼,得一遗万。 校勘训诂,得其最初入手门径耳。释字解句,亦只是其义理之一枝一叶耳,不能深入其堂奥,彻悟其心法,欲其求能居中应圜,纲举目张,循流逐脉,左右逢源,不可得也。历来子学名家,大抵对于会悟体证与条理贯通功夫,多所未逮;自汉唐而后,群重传经之学,致老学圣义不彰久矣。即有治老者,亦未能尽舍门户之见,解师承之缚; 故鲜详密精审,曲尽其妙,陈义高明,造端宏大,深得老子骨血,而契其神髓之作。至若创阐新义,超乎象外,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得前人之所未得,即老子而发扬老子,即老子而光大老子者,更为历数千百年难得一见之事矣。


    夫注书之要,不难于独出新裁,而难于创见高明;纂辑之要,不难于采摭淹博,而难于抉择精审;解阐之要,不难于章句训诂,而难于融通条贯。若徒事搜残辑逸,而欲炫渊博,便等类书;陷于泥古不 化,而欲广述学,只同笺疏。无戛戛独悟之神思,无深造自得之默会,而就字解字,就句解句,断章取义,袭古剽今,无益也。质直言 之,注书实难于著书,著一部千古名著易,注一部不朽名著难。故庄子曾慨乎言之曰:“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知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大凡能见古人之所能见,解古人之所能解者,不足为奇。须能见古人之所不及见,解古人之所不及解,悟古人之所不及悟,断古人之所不及断者,方足为上。而尤贵乎能使我与著者为一:心通为一,神通为一,意通为一,理通为一,且不求合而自然合,不求一而自然一,方为上乘!方可谓为著者知己,方足昭垂后世。唯欲至此境地, 殆万不得一。故《老子》一书,二千余年间,解注考校训沽译述,与乎泛论之著,千有余家,可观者亦几达百余家,然大抵皆一得之论者多,而能圆融条贯,浑然无隙,入赤水而得玄珠者寡,良有以也。


    窃余自束发受教,随父读经史,及长转参老庄,先君命先读白文 百谝,自求解悟,俟有所得,方可渐及注家;切忌拘泥前人窠臼,死于 义下。每焚香默坐朗读,久久辄有所会。及泛阅汉唐以来诸家解本,便病其驳如,而多有不恰处。然三十余年间,总一语噤不敢吐。初也虽觉其各有不恰处,然拈不出其所以不恰,及如何方是所以恰 来;后力求以吾心应老子心,本老子心会吾心,迄乎深造玄微,参诸五千言,无有不是,方始言下顿悟,豁然开朗,不陷于浅薄之境,不蔽于一隅之说,而取之左右逢其源矣。


    解书之最上乘原则,在以经解经,以子解子。本此原则,解老子亦然,宜以老子解老子,而切忌以己意解老子。以己意解老子,是使老子合我也,以老子解老子,是使我合老子也。故不熟读老子千百 遍,深入默契,通体朗畅,复会参诸家注解,反复循证,明辨得失,进而寻其微旨,撷其精义,融而通之,神而化之,又曷能使我与老子为一?不能为一,则解来解去,总属隔一层,又曷能得真老子?以道观 道,则不失道;以物观物,则不失物;以老子观老子,则不失老子。千古来硕学名家,自韩非、河上公、王弼以下数百家解者,虽各有独到之见,一得之解,要皆所失者多;使老学之圣义,不能昌明于天下万世者,以此。


    夫《老子》之为书,以自然为宗,以大道为体,以天地为炉,以万 物为化。其内修也,以清虚谦退自守,以柔弱卑下自持,以恬淡寂静 自适,以归真返朴自颐。其应世也,以无为为大为,以无用为大用,以无治为至治,以不争为至争。广大精微,本末备具,与时推移,因 物变化,综三代之统,赅百家之长。故世谓:用其糟糠,可以“内圣”; 用其皮毛,可以“外王”。庄子所谓“尘垢秕糠,犹将陶铸尧舜者也”!


    《道德经》一书,实足以当之。故孔子见老子,便盛称其不可知 犹龙,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 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旨哉其言也!夫孔氏之学, 乃与人为徒者也,故能入而不能出;释氏之学,乃与神为徒者也,故能出而不能入;至若老氏之学,则为与天为徒者也!故能超世独立, 能入能出,能用能藏,人神合一,而复归于天。惜乎后世,除庄子外, 继起无人,而解者又未能发扬光大,彻其神髓,可不痛哉!


    《老子》之所以难于解悟者,主在其无论说道说德,说理说教,均 是从最本源处、最玄妙处、最高明处、最博大处立论;所言无不是最 上一乘圣义,无不是超然物外,游心于虚无有之乡,独与宇宙精神往 来。故其为道也,万化玄通,深不可识;隐显无间,精圆绝伦;天机神 理,高妙莫测;体用一源,浑合太虚。以天人为一体,以死生为一条,以本末为一环,以可不可为一贯;解其桎梏,遗其象迹,同万殊而通其分为一,莫穷其始,莫究其终。如此,又曷可望世人之尽人能悟其言外之道,得而知解也?设尽人得而神会之,得而知解之,则即失其 所以为《老子》;而庄子亦不致盛赞其为“古之博大真人”矣。故《老子》一书,非大智慧人,不能究其义;非大学问人,不能穷其理;非大 彻悟人,不能通其道;非大有为人,不能宏其功。只辞单义,类能极诸圣功,片言半语,皆可臻于神化,至其拨乱反正之功,平治天下之用,则实乃其土苴绪余矣!


    《老子》五千言,其影响于我国文化学术与人民生活思想及政治 者,至深且巨;其在世界上之学术地位,尤备极崇高,译本之多,除 《圣经》外,便首推《老子》;其中英译本即达四十余种之多,由此即可 想见其盛矣。兹特本三十年沉潜研索之所得,纂著斯书,推阐其圣义玄理,论述其整个思相体系,无一不以直彻老子本意为主,凡自得于心者,虽间及于不传之旨,要皆为老子血脉,用明圣道。不少处, 阐千古来前人未及阐之道,解千古来前人未及解之义!所说不尚墨守,不泥门户,不堕空疏,不事抵排;务求精审而切实用,超人道而入天道;建立共是,而立于不可破之境。既不欲以章句误苍生,亦不愿 ,文言惑天下;因道弘道,即德明德。义不拘于今古,理不失于贤愚,气不困于雕琢,意不竭于局促,务求内足以化己,外足以化人,小 足以化俗,大足以化世。俾老子之道德言,能大行于来兹,而进世界于大同,登人类于圣域也,是则作者所馨香祈祷者也。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日于石屋草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5-28 00:08:49
这书让人心静。该读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8 00:09:04
文化瑰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8 00:27:58
1965年!?阁下高寿呀!嘻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8 09:02:1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8 11:47: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