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二
翘脚站立不住,
跨脚走不得路。
只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
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强大。
自夸的人得不到承认,
自我满足的人不会长进。
这些对干道来说
是废物、是恶物,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以此自处。
二十三
曲线能成为圆,
弯弧能成为直,
凹陷能成为满盈,
破旧能成为崭新。
少取反而多得,
贪多则会迷惑。
所以圣人所抱持的只是一个原则
不注视自身才能明察万物,
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见是非,
不自我夸耀才能得到成功,
不自我封闭才能有所进取。
正由于不与人争,
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争。
古人常说委曲求全这个道理,
难道是空话吗?
这是真理呵!
二十四
要少说话而听从于自然--
狂飙不会刮一整天,
暴雨不会下一整天。
风雨来自于谁?
天地。
天地都不能令其长久,
何况人事呢?
所以顺从于道的归化于道,
追随于德的归化于德,
追随于亡失的则必得到亡失。
归化于德的
他的道就是德。
追随于亡失,
他的道也就是亡失。
二十五
有一种东西浑然一团。
它先于天地而生,
静静而默默,
傲然独立而不变,
反复运行而不止,
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亲。
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么,
只能把它记作为"道"。
勉强命名称之为"大"。
而大就会消逝,
消逝就会疏远,
疏远又会归返。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
世界上有此四大,
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
君王要效法于大地,
大地要效法于上天,
上无效法于道,
道则效法于自然。
二十六
重物是轻物的基础,
宁静是运动的主宰。
所以,圣人终日在外旅行,
离不开辎重。
虽然居处在高耸的楼观,
也沉静超然。
那身率万乘的君主,
怎能自轻于天下?
轻率会丧失根基,
暴躁则会丧失主动。
二十七
善于行动就不会留下辙迹。
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瑕疵。
善于计算者不须借助策筹。
善于封闭
无须锁也打不开。
善于捆绑
无须绳索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善于救助人,
而不会放弃任何人。
善于利用一切物,
而没有丢弃的事物。
这就叫暗中之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导师,
而不善之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
不尊重其导师,
不爱护其资材,
即使是聪明人也会迷惑。
这就是奥妙之所在。
二十八
明知自身的雄强,
却坚守自身的雌弱。
宁作天下的疑海。
宁作天下的谿海,
坚守正德而不离,
复归于婴儿形态。
了解自身的清白,
却坚守自身的昧墨。
甘于做天下的低谷。
甘于做天下的低谷,
才能永操内德的充实,
而回归于浑朴。
浑朴而塑成为器物。
圣者利用之作为官长,
善于制作者不会生硬地切割。
二十九
想要夺取天下而据有它,
我可以肯定他不成功。
天下乃是神所创造的器物,
不可以夺取它,
[也不可占有它。]
硬要这样作的必败!
据有它的必会丧失!
所以万物,
有前行则必有后随。
有吸入则必有呼出。
有强盛则必有衰弱。
有上升则必有跌落。
所以圣者放弃过分,
放弃奢侈,
放弃安泰。
三十
要以道义辅佐王者,
不要以炫耀兵威而称雄于天下,
其政事才会有好结果。
军队所过之处,
就会遍生荆棘。
大战之后--
必有大灾!
故善于用兵者达到战略目的立即罢手,
决不敢长久地霸逞雄强。
有战果而不敢得意,
有战果而不敢炫耀,
有战果而不敢骄傲,
有战果而示人以不得已,
有战果而不敢逞强。
凡事物发展强大就会衰老,
因为这违背了道,
违背道则接近于灭亡!
三十一
一切兵器都是不祥之器,
不要希求而且应当厌恶它,
所以有道义的人不使用它。
武器是不祥之器,
不是君子使用之器,
君子只有不得已才会使用它。
使用它也恬淡处之。
取得胜利也不赞美它,
赞美它就是以杀人为乐事。
以杀人为乐事,
是不会实现其志向于天下的。
吉祥之事以左方为上,
凶险之事以右方为上。
君子安居以左方为上。
战争则以右方为上。
让副将军坐在左方,
大将军则坐在右方,
就像在丧礼上那样。
杀人众多怎能不满怀悲哀?
所以即使取得胜利也要以丧礼来对待。
三十二
道是无名无形之物。
即使小,
天下却无人能征服它。
作王侯的若能掌握它,
一切事物将自然地归化。
天地会交合而化育甘露,
人民不需要命令,
而会自动运行。
开始建制需要立名分。
但既然有了名分,
就要知道它的界限。
知道界限就不会失败。
好比道被放之于天下,
就像江河之流入大海。
三十三
了解别人是智慧,
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
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
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
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三十四
大道无所不在,
可以在左,
可以在右。
万物依赖它生存而它并不讲什么。
事情作成功它也并不显名,
养育万物却不做主人,
可以称作"极小"。
万物归依于它而它不做主人,
又可名为"极大"。
正由于它不自居为大,
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至大。
三十五
执大道之象,
可以走遍天下。
到任何地方不会遭遇祸害,
从而安全、平和、顺达。
音乐美食
会令过客止步。
道进入口中,
却淡而无味。
看起来看不见,
听起来听不见,
但用起来却用不完。
三十六
将封闭它,
就先让它打开。
将削弱它,
就先让它强大。
将废贬它,
就先让它升华。
将夺取它,
就先授予它。
这就叫黑暗中的光明!
柔弱能战胜刚强!
鱼不能离开水源,
统治国家的利器不可传示于人。
三十七
道永远什么都不作,
但却无所不在。
如果王侯能把握它,
万物都会自然生化。
如果在生化中有所兴作,
我就以"无名"的方法来治理它。
用"无名"之法去治理它,
就可以消除贪欲。
无贪欲则入静,
入静则天下自然安定。
下篇·德经
三十八
上品德性看不出德性,
才是真正有德性。
下品德性不能失离于德性,
所以本质是无德性。
上品德性不作什么
但无所不能,
下品德性什么都作
但作不成什么。
崇尚仁者什么都要作,
但作不成什么
崇尚义者什么都作,
结果什么都要作。
崇尚礼推行而不得回应,
只好扬臂而扔出去。
所以丧失大道而后才讲德性,
丧失德性而后才讲仁爱,
丧失仁爱而后才讲教义,
丧失教义而后才讲礼制。
所以利制只是忠信的一张表皮
是乱世之开端!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
那不过是玩弄道的虚华,
而实际正是愚蠢之至。
所以男子汉
选择厚重而不选择轻薄,
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
不要后者而要前者。
三十九
自古以来成功靠统一。
天得一统则澄清,
地得一统则安宁,
[神得一统则灵验。
泉谷得到一统则盈满,
万物得到一统则生存。
侯王得到一统
才能主持天下之大政。]
所以必须致力于统一。
天不清明怕会分裂,
地不安宁怕会爆震,
泉谷不充盈怕会干涸,
万物不能生存怕会消灭。
神灵不灵就无人信仰,
君主失政就会颠覆。
所以贵者要以贱者为根本,
高者要以下者为基石。
所以君王自称孤、寡人、不足--
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
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无荣誉。
不希求明亮而如玉,
却宁可落落如顽石。
。。。。。。中间多少行人泪,见下楼分解,补充!!
八十一
真理并不华美,
美言未必真实。
行善者不巧辩,
巧辩者不良善。
真知者不求广博,
求广博者不能真知。
"圣人"不积私蓄--
他给予别人愈多,
自己反而愈充足。
大自然的规律呵--
是利物而不害物。
圣者的法则呵--
是有为而不争夺。
2000年8月15日
译作于沪上雨辰斋之养庐
各家演说,汇入保卫资本论洪流。。。。

《保卫资本论》更正错误版.pdf (40.38 MB, 下载次数: 0) 


四十
向反面发展就是道的运动,
弱小的东西正是为道所利用,
天下万物的生存形态是"存有",
但是存有的生存形态却是虚无。
四十一
上品之人听了道,
努力而奉行。
中品之人听了道,
似信似不信。
下品之人听了道,
必哈哈大笑。
若不被这种人笑话,
则道就不能称作道!
所以我要立言于此--
光明之道恰似黑暗,
进取之道恰似退守,
直达之径反而似曲折。
上品之德反而似缺陷,
大白之色反而似黑暗。
宽广的品德仿佛有所不足,
强韧的品性反而似偷安,
纯真的品质仿佛似污染,
大方之形仿佛似无棱角。
大器必晚成,
宏亮之声反而听不清。
至大之象反而无形。
道就隐藏在无名之中。
只有道,
善于等待也善于成功。
四十二
道生化为一(太一)
一生化为二(阴阳),
二生化为"参"(混合),
"参"生化出万物。
万物背负于阴,
而拥抱着阳,
充满元气而互相调合。
人性之所厌恶,
无过于孤、寡、不足,
而王公却以此自称。
所以事物的规律,
有的被损害反而得益,
有的受益反而被损害。
人们常讲的警言,
我也要以此为戒--
"强横的人不得好死。"
我以这句话作为一切教诫之母。
四十三
只有世上最柔软的,
才能出入于世上最坚硬的。
只有空无,
才能出入于无限。
我由此而知道无为之有益。
不出言而行教化,
无作为而有成果--
世上很少有人理解此中的道理。
四十四
名誉与身体谁对我更亲近?
财货与身体谁对我更重要?
得之与失谁对人更不利?
所以,过于爱吝必会导致大破费,
多储藏反而会多损失。
知道满足则不会遭受屈辱。
知道安止则少失败,
这才是可以长治久安之道。
四十五
大器作成后总似有缺陷,
但它用起来并不残破。
充盈看起来反而似空虚,
但它用起来却不穷尽。
直线的极端似曲线,
巧妙的极致似笨拙,
最善辩者却似笨嘴。
安静可以克胜急躁,
寒冷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无为才可以作为治天下的准则。
四十六
天下太平,
乃以战马之粪用于肥田。
天下大乱,
孕娩的母马生子于战场。
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
最大的灾祸就是贪心利得。
所以只要知足而足,
就永远会富足。
四十七
不需要出门,
反而可以知晓天下之理。
不需要看窗外,
反而可以察知天道。
出外愈远
所知愈少,
所以圣人不需远行而可以预知。
不见其物而可知其名,
不用作为而可以成功。
四十八
学习得愈多,
离大道愈远。
远而又远,
最后达到无所有。
无所有则无所不有。
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
如经常有事,
就不能治理天下。
四十九
圣明之人没有固定之心,
他只以百姓之心为自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
不善的人我也对他善良,
因为我的德性就是善。
有信义的人我相信他,
不可信的人我也相信他,
因为我的德性就是诚信。
圣者让天下安安定定,
让天下人浑浑朴朴。
老百姓都睁亮眼耸着耳朵--
圣人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孩子。
五十
出离生命就进人死亡。
生命之地十分之三,
死亡之地十分之三。
出生入死之地也十分之三。
为什么?
因为养生过于厚重。
所以我听说善养生的,
走在陆地不会遇到犀牛老虎。
进人战阵不会遭遇金戈兵器。
犀牛无法对他施用犄角,
老虎无法对他施用爪牙,
士兵无法对他施用刀剑。
为什么?
因为他永远立在不死之地。
五十一
道产生了它,
德养育了它。
物质形成了它。
势态成就了它。
所以一切事物
无不尊尚道而贵重德。
以道的尊崇德的高贵,
没有人能命令它,
而只能顺其自然。
所以道产生它,
德积蓄它,
栽培它,哺育它,
庇护它,包容它。
滋养它,裹覆它。
产生但并不据有,
造就但并不把持,
扶植而不作主宰,
这就是沉默之德。
五十二
世界有始源,
始源就是世界之母。
认识这母亲可以了解她的儿子。
认识这儿子也可以了解他的母亲。
既了解儿子,
又掌握其母亲,
那就永远不会失败!
塞堵那个洞,
关闭那扇门,
始终不要进人。
打开那个洞,
去作那些事,
一辈子也作不成。
看到细小叫明察,
守持柔弱则刚强,
借助光亮,
达到明察,
不留下灾殃,
这就叫永恒。
五十三
我要坚定而有智慧。
行走在大路上,
避开邪狭小路。
大路很平顺,
为什么人们却爱走小道呢?
庙堂很肮脏,
田园很荒芜,
仓库很空乏,
衣服却很华丽,
还挎着锋利的宝剑。
美味吃坏了胃口,
财产多得用不了。
这些污秽的盗贼,
他们没有道义呵!
五十四
善于建树的,
所建立者永不能拔。
善于抱持的
所抱持的永不脱落。
子子孙孙祭祀也不会断绝。
保有于自身,
其德性才纯真。
保有其全家,
其德性会更多,
保有全乡里,
其德性可以作尊长。
保有全邦国,
其德性才丰满。
保有于世界,
其德性才普遍。
所以,从其自身观察其自身,
从其家族观察其家族,
从其乡里观察其乡里,
从其邦国观察其邦国,
从其治天下观察于全天下。
我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
就靠这方法。
五十五
积累德性而内藏,
使心志好比赤子。
蝎 毒蛇不能侵螫,
猛兽不能侵害,
鸷鸟不能搏抓。
筋骨虽然柔弱却强韧。
不懂男女交合小鸡鸡却勃起,
因为精气无所不在呵!
整天啼哭也不伤累,
因为内心保持平和。
认识"和"就能达到恒常,
认识恒常就是明智,
有益养生就是吉祥,
心能主气就是坚强。
事物达到强壮就会衰老,
衰老就会背离大道,
违背大道就接近了死亡。
五十六
知道的人不开口,
夸夸其谈的人必无知。
要堵塞漏洞,
关闭大门,
挫磨锐气,
拆解而分离。
收藏光芒,
混同于尘土,
这就叫"玄通"。
所以你无法与它亲近,
也无法与它疏离。
无法从它得到,
也无法使它受害。
无法靠它而富贵,
也无法使它贬贱,
所以它是天下最尊贵的。
五十七
以正道治国,
以诡奇用兵,
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怎么知道应该是这样?
是根据下面这些事例--
天下的禁忌越多,
人民越陷于贫困。
人间的利器愈多,
国家越陷于混乱。
人们的技巧越多,
邪恶的事情就连连发生。
法令超森严,
盗贼反而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人说:
"我要'无为',
让人民自我化育。
我要持静,
让人民自然走上轨道。
我不搅扰他们,
让人民富足。
我没有贪欲,
让民风朴实。"
五十八
政令宽厚,
人民就淳朴。
政令严苛,
人民就狡黠。
灾祸呵,
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
幸福呵,
灾难就藏伏在它之下。
谁知道它们的究竟?
并没有一个定准!
正忽而转变为邪,
善忽而转变为恶。
人类的迷惑,
已经有长久的时日了!
因而圣者,
有棱角而不伤人,
尖锐而不刺人,
直率而不放肆,
光亮而不耀眼。
五十九
治理国家
敬事上天,
没有比吝啬更重要。
吝啬,
乃是早作准备,
早做准备就是不断的积蓄"内德"。
不断的积蓄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
没有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
无法估计他的力量,
就可以守护国家。
掌握治天下的道理,
就可以长久保持;
这就是根深柢固,
"长生永新"的道理!
六十
治理大国,
好像煎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
鬼怪不闹事。
不是鬼怪不闹事,
是其闹事也伤害不了人。
不但神鬼不伤人,
"圣人"也不伤人。
鬼神和有道者都不伤害人,
所以天下太平。
六十一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
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成为天下交汇之地。
雌柔常以静默战胜雄强,
以静定为根基。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
就可以征服小国。
小国对大国谦下,
就可以征服大国。
所以,或者卑下而取之,
或者在下而取之。
"大国"不过是要兼并众小国
"小国"不过是要生存在大国之间,
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
只要强大者居于谦下!
六十二
"道"是万物的总纲。
善人实施它,
不善的人也赞葆它。
美好的言词可以博人尊敬,
美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人的行为不善,
对大道又有何损?
立位天子,
设置三公,
虽然以驷马进奉巨大的玉壁,
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
古人重视"道"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因为有求必应?
有罪的就可得到赎免?
所以道才会被天下人所贵重呵。
六十三
以不作为作为,
以无事为有事,
以无滋味为滋味。
以小为大,
以少为多,
用德行来报答怨恨。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
作大事要从细微事人手。
天下的难事,
必定从容易开始。
天下的大事,
必须从小处作起。
圣明的人不自称"大",
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轻易允诺的事不可信!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遭遇困难一定更多。
所以圣者总把事情看得很难,
因此对他反而没有困难。
六十四
局面在安稳时容易持守,
[事变]没有征兆则容易图谋。
[事物]脆弱时容易化解,
[事物]微细时容易消散。
作事要作于事情没有发生以前,
治国要治之于祸乱产生以前。
合抱的大小,
生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
产生于第一捧泥土。
千里远行,
始之手脚下的第一步。
硬作者必失败,
硬抢者必丧失。
所以圣者无主观私欲
因而无丧败
无执着因而无所丧失
人们做事情,
常常失败于将要成功之际。
所以必须慎始慎终!
就不会败事了。
所以圣者之欲望就是无欲望
不贵重难得的宝货,
学人之所不学,
受教于别人的过错,
顺应于万物的自然--
绝不把主观强加于世界。
六十五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
不是教人民聪明,
而是使人民愚朴。
人民所以难治,
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
只会使国家多出盗贼。
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
才是国家的幸福。
认知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异
就懂得了规律!
经常记住这个规律,
就具有深奥之"立德"。
"玄德"是如此深远,
还是顺应于自然吧!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