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货币是否超发存在极大争议,有人以M2超过100万亿来作为论据,并将M2/GDP远比美国高来论证,这就是明显的不懂货币金融,当然这不能全怨普通百姓,因为包括吴敬琏、贺铿等著名经济学也没搞懂这一问题。
货币是否超发不是看M2,而是M1,因为M2-M1是存款,是提款权,是储户债权,是银行债务累积额,是货币存量而非流量,它是不能流通的,只有变成活期才可流通。
中国M2/GDP之所以比美国高,一是因为中国与美国的M2统计口径不同,美国不包括外国的大额存款,二是中国的储蓄率高,三是准备金率高,四是利率高。这个比率是可以从理论上推理出来,它和基础货币数量无关,详细推导过程在《新宏观主义》一书中。
中国的基础货币主要是外汇占款,该数额不超过30万亿,相对于每年60万亿的GDP不算高。
M2越高,意味着债务越高,央行提取的准备金越多,实体中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钱荒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这和目前的主流说法——M2越大,货币供应量越大完全相反。
银行呆坏账增加、债转股、资产证券化、P2P跑路都是基于上述原因,这就是系统性债务危机的前兆。
如果M2就是货币供应量,那么就不会出现银行支付困难了。
它也是央行不断地进行MLF、SLF等再贷款的根源。
而央行每进行一次再贷款,就必然增加实体的还本付息的压力,即央行可以发行货币,但关键是谁去承担还款义务。
市场只有一个主体能提供货币,这种借贷来的货币怎么可能还的上?
如果说对货币是否超发的争议只存在于学术界和普通百姓之间,那倒问题不大,毕竟只是说说而已,但现在央行副行长也困惑了。
5月30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6金融街论坛”上指出了金融领域应引起关注的三大问题,同时也指明了下阶段的金融改革重点。
陈雨露认为:“第一个问题是高速货币供给和高杠杆率与社会要求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之间的矛盾。截至2016年4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14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人民币贷款余额99.1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无论是货币供给,还是人民币贷款的增速,都高于名义GDP的增速。2008年以来,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末已经达到160%左右的高水平。在较快的货币信贷增速和高杠杆率的背景下,社会各界还是不断发出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
这好比正在开车的司机,前面突然出现紧急情况,他脑子还在困惑:是踩左脚呢?还是右脚?真是可怜了车外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