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型 2 和模型 3 中引入 lnMIX 和 lnDIF 的二次方项后,估计结果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且 二次方项的估计结果并不显著。这与韩峰等人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存在先减小后增加的 U 型变动趋势(2013)。理论上来说,产 业结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调整过程中存在不可忽视的滞后效应,在调整初期可能存在一定 的盲目性,导致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超过某一临界点 时,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例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结 构转变阶段,需要初步完成工业体系建设,但在此阶段大规模增加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并 不会马上带来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增加,反而会短期内出现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的情况。而本文的研 究对象为工业用地,且时间序列为 2003 ~ 2013 年,研究期间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在 此阶段工业用地表现为土地的承载功能而非基本的生产功能,因此,工业用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更 侧重于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促进技术进步、管理完善等而非直接追加土地要素投 入,因此有利于使工业用地上的产出增加,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此外,我国各地区工业 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并不一致,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具有更高的合理 程度,产业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更加高级,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且调节 力度不够,因此,地区发展差异也会掩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可能存在的 U 型变动趋势。
全国整体分组回归中,模型 1 到模型 4 中人口规模的参数估计均显著为负,说明城镇人口规 模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一般来说,城镇区域人口数量增加导致对居
住用地和基础服务设施需求增加,继而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而人口 规模增加抑制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原因可能在于人口增加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加和经济发展, 而是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造成规模不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显 著为正,说明地区财富增加有利于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较好的经济总量反映区域土地投入与 产出的水平较高,即土地呈现集约利用的模式,同时,经济增长提升区位价值,能够吸引更多的 劳动力和资本投资,从而提升区域工业用地产值。
上文分析了全国整体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考虑到我国各地区 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均存在差异,接下来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进行估计测算,检验各区 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分地区回归结果
注:本文对中国大陆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表示在 10% 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 5% 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 1% 水平上显著。
分析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和竞争效应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三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的 参数估计均在不同程度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系数和显著程度从东到西 依次递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具有更高的合理程度且优 化步伐快于西部地区,因此,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影响。 只有东部和中部地区构成效应的二次项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改善 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存在先减小后增加的 U 型变动趋势,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上文的猜测,
即对全国整体进行估计时地区发展差异掩盖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可能存 在的 U 型变动趋势。而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指标的参数估计结果与全国整体层 面相反,显著为负,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会抑制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原因可 能在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已经得到了较为 充分的发挥,继续大规模的投入,只会造成拥堵效应和集聚不经济。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竞争 效应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西部地区虽然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不及东部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以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发展主导产业,依 然具有较强的竞争潜力。
此外,从表 2 中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规模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显 著为负,与全国层面相一致,即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人口扩张不利于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相反, 西部地区城镇人口规模的参数估计显著为正,说明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有利于工业用地集 约利用。原因可能由于西部地区相对缺乏劳动力,城镇人口集聚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 资源,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做出了较大贡献。地区生产总值、固定 资产投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显著为正,与全国层面趋势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生产 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突出,相应参数值要大于东部和西部地 区,说明越是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对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越弱。在发达地区,人均财富 的增加使得以牟利为目的的土地开发和利用现象增多,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从而 抵消了经济增长对土地利用的积极影响;而在欠发达地区,人均财富增长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 化配置,开发闲置土地,提高地均土地投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全国层面来看,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与竞争效应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 影响,构成效应和竞争效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提高 0.13 和 0.09 个 百分点。分地区层面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 响系数和显著程度从东到西依次递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东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具有更高的合 理程度且优化步伐快于西部地区,因此,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已经形成较为 明显的影响,且东部和中部地区构成效应的二次项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 业结构改善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存在先减小后增加的 U 型变动趋势。与全国层面不同的是, 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指标的参数估计结果显著为负,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 构的竞争效应会抑制工业用地集约利用。鉴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布 局的调整都将引起土地投入产出发生变化,内在的价格机制能够引导土地利用方式逐渐集约化。 因此,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工业用地效益和集约度,有利于用地结构的优化。首先,建立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有利于促进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 鼓励民间投 资等方式,大力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其次,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 移,为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支持。
(二)东部和中部地区在保持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和竞争力的同时应重视产业间比例结构的 优化调整,优化地区产业内部结构,尽快使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跨过“拐点”,控制某些产业在特 定地区的过度集聚,尽量避免集聚不经济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负面影响。
(三)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具有地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根据本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 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并扩大其规模,形成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整体提升的同时 促进地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首先,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选择当地发展的 主导产业,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现有的先天优势;其次,必须拓宽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扶持尚 未充分发展的地域特色产业,扩大其规模,形成产业竞争力,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竞争能力的整体 提升;最后,由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应主动做好地区产业集聚的催化剂,提前制 定好新兴产业集聚的规划措施,将重点放在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适当的公共服务上;适当 引导产业集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并促进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参考文献 ]
[1] 陈伟 , 彭建超 , 吴群 . 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损失与效率测度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25(2):15-22.
[2] 陈羽 , 邝国良 :《“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核及研究思路述评》[J]. 改革,2009(10):85-89.
[3] 陈昱 , 陈银蓉 , 马文博 . 湖北省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基于 365 家典型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 [J]. 自然资源学 报 ,2013,28(1):73-80.
[4] 豆建民 , 汪增洋 . 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 234 个地级城市 1999-2006 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经济研究 ,2010(10):26-36.
[5] 范颖超 , 聂宜民 , 陈红艳 . 基于 GIS 空间模型的开发区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42(6):1836- 1839.
[6] 高辉娜 . 工业用地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22(3):86-100.
[7] 高魏 , 马克星 , 刘红梅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演化研究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3,27(10):37-43.
[8] 顾湘 , 王铁成 , 曲福田 . 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02:90-93.
[9] 顾湘 , 姜海 , 王铁成等 .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产业结构调整——以江苏省为例 [J]. 资源科学 ,2009(16): 829-831.
[10] 黄贤金 , 彭补拙 , 张建新等 .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 [J]. 经济地理 .2002,22(4),425-428.
[11] 韩峰 , 王琢卓 , 杨海余 . 产业结构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 [J]. 资源科学 ,2013,35(2):387-395.
[12] 何乃 . 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分析 [D]. 长沙 : 湖南大学 ,2011.
[13] 贾宏俊 , 黄贤金 , 于术桐等 .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0(09):52-56.
[14] 柯善咨 , 赵曜 .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 [J]. 经济研究 ,2014,04:76-88.
[15] 孟鹏 , 郝晋珉 , 周宁等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北京亦庄新城为例 [J]. 中国土地科 学 ,2014,28(2):83-89.
[16] 渠丽萍 , 张丽琴 , 胡伟艳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J]. 资源科学 ,2010,32(5):970 - 975.
[17] 王成新 , 刘洪颜 , 史佳璐 . 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J],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2014 ,24 (6),128-133.
[18] 王卫斌 , 王彬 . 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焦作市土地集约评价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8:209-210.
[19] 王颖君 , 陈银蓉 . 湖北省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 [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52(17):4260-4265.
[20] 王梅 , 曲福田 . 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4(06):22-27.
[21] 吴郁玲 , 曲福田 .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J]. 资源科学 ,2007,29(6):106-113.
[22] 熊强 , 郭贯成 . 中国各省区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研究 [J]. 资源科学 ,2013(05):910-917.
[23] 叶刚 , 王利 . 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41(20):8716 - 8720.
[24] 赵敏宁 , 周治稳 , 曹玉香等 . 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21(5):210-215.
[25] 赵小风 , 黄贤金 .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 [J]. 地理研究 ,2012(04):56-61.
[26] Combes P.P. Economic Structure and Local Growth:France, 1984-1993[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0,47,329-355.
[27] DI Xianghong, HOU Xiyong, WANG Yuandong.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Intensity of Coastal Zone in China During 2000–2010[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25(1):51-61.
[28] Dietz T. and Rosa E.A. Rethink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opulation, Affluence,and Technology[J].Human Ecology Review,
1994,(1),277-300.
[29] Fan Tua, Xiaofen Yu. RuanIndustrial land use efficiency und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Evidence from Hangzhou,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3:1-10.
[30] Howley P. Attitudes towards compact city living: Toward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residential behaviors [J] . Land Use Policy,2009,26(3):792-798.
[31] Junyan Yang, Yang Yang, Wen Tang.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model for intensive land use in urban centers. [J]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12,1(4):405-410.
[32] LI Guang-dong, FANG Chuang-lin, and PANG Bo. Quantitative Measuring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Intensive Use in China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 24(5):858-874.
[33] Perloff, H. Interrelations of state incom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2),162-171 .
[34] Perloff, H. Dunn, E. Lampard, E.,et al. Regio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1960.
[35] Tan Dan, Huang Xianj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Levels of Intensive Use of Typical Industrial Land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2008(06):23-29.
[36] ZHENG Huayu,SHEN Lei. Evaluation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Take the Case of a Changing City of Shenzhe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8,23(6):1009 – 1021.
Research of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Intensive Industrial Land Use
ZHANG Lin, Guo Yu-na, LIU Bing-jie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 extended STIRPAT model, estimate the impact of composition effect and competi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industrial land u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osition effect and competi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ntensive level of industrial land use improved. At this stage,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composition effect and competition effect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nsive use of industrial land. The impact level of composi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intensive industrial land use decreasing from eastern China to western China, and the intensive level of industrial land use of eastern China and central China follows a U-shaped trend.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competition effect on industrial land use is not positive significant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mple pursuit of the strategy to upgrad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industrial evolution may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tensive use of land. We should ensur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dominant industries, and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land; intensive land use
﹝责任编辑: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