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 结果说明
1. 整体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 4 表明,首先,回归结果中五个控制变量资本投入 K、劳动投入 L、人力资本 Edu 以及经 济开放度 Open 这四个要素的系数均为正,可以说明四者对城市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其次, ZF干预度 Gov 的系数为负,虽然并不显著,但是大致意味着ZF干预程度越深,越不利于推 动经济增长,这可能是因为ZF干预提高了资源误配的程度,进而导致产出的低效率。
表 4 中②回归结果显示,整体产业集聚的系数为正,且在 1% 水平具有显著性,这说明产业
集聚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向促进作用。此外,表 4 中④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 lnM、服务业集聚 lnS 系数均为正,且分别在 1% 和 10% 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可以说明产业集聚, 无论是整体产业集聚,还是分产业的制造业集聚、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正
向关系。所以,一个城市的产业集聚 ( 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 ) 初始水平越高,其后续的经济 增长会越强。
2. 制造业集聚、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
表 4 中④的回归结果显示,lnM 系数为 0.270,lnS 的系数为 0.140,且在 1% 和 10% 的水平 上具有显著性,这表明制造业集聚比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大。由于制造业集聚与服 务业集聚在空间特征、地域分布以及形成动因方面都具有不同之处,所以两者对城市经济增长的
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实证结果表明,广东更多发展制造业集聚,能够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更强 的影响。
3. 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的非线性关系
将 (lnAgg)2 加入模型 (1) 中,(lnM)2、(lnS)2 依次加入模型 (2) 中,以此探讨产业集聚与城市 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并找到相应的临界值,从而寻找广东产业集聚最优集聚水平。 回归结果见表 4 中③⑤⑥。
回归③中加入了 (lnAgg)2 变量,结果显示一次项的系数为正,二次项的系数为负,且均通
过 1% 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城市整体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倒 U 型变动 关系;在临界值就业密度 875.93 人 /km2 之前,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超过 临界值之后,集聚效应将被削弱。同理,回归⑤中加入 (lnM)2 变量,回归⑥中加入 (lnS)2 变量,
⑤⑥结果显示,其一次项的系数为正,二次项的系数为负,且在一定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 了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也存在非线性的倒 U 型关系,拐点分别为 365.93
人 /km2 和 100.11 人 /km2。从而可以得到产业集聚的最佳规模,整体产业集聚、制造业集聚、服 务业集聚水平分别为就业密度 875.93 人 /km2、365.93 人 /km2 和 100.11 人 /km2。从表 1 中数据得到, 广州、深圳的就业密度较高,尤其是深圳,无论是整体产业集聚水平,还是制造业、服务业集聚 水平,均已超过临界值,就业密度即产业集聚不再是最优水平。
二者之所以存在倒 U 型非线性关系,是因为在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产业集聚带来正外部性, 使得城市经济增长较快,但是随着进一步集聚,过度集聚会带来拥挤效应,影响城市资源配置和 产业分工的优化,此时集聚程度的增加会产生负外部性,阻碍经济增长。
五、结论与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广东地区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具有正向效应,且制造 业集聚的作用大于服务业;并且,无论是整体产业集聚,还是制造业集聚、服务业集聚,与城市 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倒 U 型关系,即产业集聚效应在一定程度内 发挥正向作用,一旦超过某一临界值,便开始抑制城市经济的增长。
因此,本文具有以下启示:各城市制定发展规划时,需要在培育产业集聚的同时,关注不同 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同经济效应,重视各产业的共同发展,避免跟风发展服务业集 聚,而忽视制造业集聚;此外,还需关注不同地区产业集聚的最佳规模,一旦产业集聚水平达到 临界值,要适当调整就业结构,始终发挥产业集聚的正面促进效应。各个城市需根据自身的不同 情况,调整各自发展规划,发挥产业集聚的最佳效应。
[ 参考文献 ]
[1]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 .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 222 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J]. 管理世界,2009,(4).
[2] 陈立泰,张祖妞 . 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距 : 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 [J]. 科研管理,2011,(12).
[3] 程大中,陈福炯 . 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J]. 管理世界,2005,(2).
[4] 范剑勇 .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J]. 中国社会科学,2004,(6).
[5] 范剑勇 .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J]. 经济研究,2006,(11).
[6] 顾乃华 . 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 SFA 模型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5).
[7] 韩峰,王琢卓,李玉双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分析 [J]. 产业经济研究,
2011,(6).
[8] 李金滟,宋德勇 . 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管理世界,2008,(2).
[9] 刘周洋,钟 韵 . 中国制造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对比的初步探讨 [J]. 经济问题探索,2009,(11).
[10] 刘军,徐康宁 . 产业聚集在工业化进程及空间演化中的作用 [J]. 中国工业经济,2008,(9).
[11] 刘修岩,殷醒民,贺小海 . 市场潜能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J]. 世界经济,2007,(11).
[12] 苏红键,赵坚 . 产业专业化、职能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4).
[13] 孙浦阳,韩帅,许启钦 . 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影响 [J]. 世界经济,2013,(3).
[14] 孙浦阳,韩帅,张诚 . 产业集聚结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 [J]. 财经科学,2012,(8).
[15] 黄利 . [D]. 重庆大学,2013.
[16] 张云飞 . 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J]. 经济地理,2014,(1). 我国服务业集 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17]Andersson,M. “Co-location o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 on Innovation. 2004.
[18]Baldwin, R.E.and Forslid, R. “The Core-Periphery Model and Endoge-nous Growth:Stabilizing and Destabilizing Integration.
”Eco-nomica .2000,(67).
[19]Brülhart, M. and Mathys, N.A. “ Sectora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8,38(4).
[20]Brülhart,M. and Sbergami F.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Cross-country evidenc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1).
[21]Ciccone, A.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2,46(2).
[22]Fujita,M. and Thisse,J.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Regional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Fujita,M and Thisse,J. “Does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Foster Economic Growth? And Who Gains and Loses from it?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2003,(54).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panel data of Guangdong
Lin Xiuli, Zhao Ji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stablished the mechanism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the overal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industries (including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o urban economic growth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2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Guangdong from 2003 to 2012. Research shows that in Guangdong, (1)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rban economy, and the effect of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service industry;
(2) Both the overal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manufacturing or service agglomeration, are the nonlinear relations (shape of “inverted U”) with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plans of citi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and the best siz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different areas also needs to be concerned.
Key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Manufacturing; Service Industry; City Economy; Guangdong Province
﹝责任编辑: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