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1.相对稳定和相对容易裂变的物质形态
2016.6.6
在地球表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司空见惯,很少有人将燃烧现象与核裂变联系在一起,其实很多燃烧现象是化学元素转化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不仅如此,任何放热反应都可能隐藏着化学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而任何吸热反应都可能隐藏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
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不是很多,而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态却是丰富多彩,得益于化合物形态的存在。化合物形态是一种“亚核”形态,是由核外电子共轭形成的,核外电子共轭是相邻化学元素共同拥有同一核外电子的物理现象,共轭的核外电子数量不同、深度不同,稳定性也会有所不同。核外电子全共轭,就是物质的核形态,是物质的原子形态与化合物形态的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可以把物质的原子形态看作化合物形态的延伸,把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看作相对低端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全共轭,而任何物质的化合物形态都与原子形态一样拥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属性,所以我称其为“亚核”形态。
分析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离不开氢同位素、氦同位素的五种形态,其中氢同位素的“氕”形态与氦同位素的“氦3”形态可能是相对独立的特殊形态,在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中可能没有它们的身影。
“氕”形态是单质子形态,“氦3”形态是两个质子一个中子对形态。我所以做出以上判断,是因为伴随原子量的增加,中子的数量总是等于、大于质子的数量,说明“氚”形态的可能性大于“氦3”形态的可能性,但不能完全排除“氦3”形态存在于相对高端化学元素内部结构的可能性。原子内部结构中只有“氕”结构是单质子结构,其余的都是质子、中子对形态,所以我排除了相对高端化学元素原子内部结构中的单质子形态,这种排除可能是错误的。例如磷元素相对容易燃烧,也就是相对容易裂变为偏电荷光子,不排除内部结构中单质子形态存在的可能性,这只是特例。
在我们的常规燃料中,碳氢化合物是主要成分,燃烧的结果碳元素并没有消失,而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我大胆断定是“氕”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这就打破了传统的燃烧理论,将燃烧现象与核裂变联系起来,核裂变也就不再神秘。同时,找到了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缺失的一环,将物质的正负电荷形态、光子形态、原子形态联系起来,产生了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是否如此,还需要科学实验验证。
氢气的燃点据说是摄氏570度,煤油的燃点据说是摄氏80度,某些化合物形态原子更容易裂变为光子。反过来,某些化学环境光子相对容易聚变为化学元素。
任何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形态通常不可能高于燃点形成,因此恒星是氢气球的说法值得怀疑,而任何低于燃点的环境都可能形成对应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地球热层的存在决定地球上的氢元素(严格的说是“氕”元素),主要形成于地球环境的大气层和地壳之中,包括生物体内。
低燃点物质为我们提供了能源,而高燃点物质为我们提供了安全性,对于生物来说,二者同样重要。
在能源日渐匮乏的今天,探索能源物质形成的条件是寻找能源的捷径。既然“氕”元素可以在常温条件下形成,与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置换,就可能形成碳氢化合物,沿地质断裂带附近寻找油气资源成功的概率就会远高于其他地方,地球上的油气资源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光子分电中性光子和偏电荷光子是我的个人看法,二者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无线电波一般属于电中性光子,可以穿墙越壁,在金属导线中转化为脉冲电流,偏电荷光子只能在相对透明的介质中快速运动,在某些半导体材料中转化为电流,却是质子、中子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正反物质形成的根本原因。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是我的个人看法,也可能是客观规律。电中性光子由正负电子对偶形成;偏正电荷光子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形成,偏负电荷光子由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对偶形成,这是它们的离子形态,通常伴有核外电子存在。是否如此,也要通过科学实验证明。
再说就远了,就此打住!